余莎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
青少年短跑专项力量——爆发力训练探讨
余莎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比赛中所存在的力量训练问题,以及爆发力及其训练的认识问题,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对有关爆发力概念、训练方法进行分析、探讨,谈及科学、正确理解爆发力概念,并对青少年田径运功员进行爆发力训练的方法手段提出训练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短跑;专项力量;爆发力;训练;方法
1前言
力量是竞技休育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决定运动员运动成绩的重要运动素质,也是评定身体训练水平的主要指标。爆发力量(通称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田径运动员尤为重要。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此次以西安体育学院竟技体校的中长跑训练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2-15周岁。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针对青少年运动员身休训练情况(力量素质、技术水平、训练方法等),从权威的知网、万方数据库査阅国内国外相关爆发力训练与探讨的文献。
2.2.2专家访谈法。对有关爆发力概念、走访了西安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李山博士、刘耀荣博士、林明教授等针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在进行爆发力训练的有效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3结果与分析
3.1关于爆发力概念。现如今关于爆发力定义的界定在国内外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界尚不统一,主要理论依据是米尔纳·布朗等的阻尼系统的脉冲响应。即每个运动单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时间变化特征,虽然1个新募集的运动单位之间是有差别的(小运动单位先募集,在张力增到一定水平时大一些的运动单位后募集,最小的运动单位首先发放,而最大的运动单位后发放),但它们随时间而改变公式来表示爆发力爆发力=力量1。
3.2爆发力与速度力量的关系及训练方法的探讨。
3.2.1爆发力与速度力量的关系。爆发力是属于速度力量,是许多体育项目的重要素质基础,尤其是快速力量性项目,爆发力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它不仅可以克服阻力,使物体产生位移,而且能够使物体产生巨大的位移速度。
3.2.2爆发力与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短跑项目发展速度力量主要以发展爆发力为主。短跑运动员的起跑、途中跑和摆臂等动作都需要爆发力。爆发力的公式是:爆发力=FxV,即爆发力是由肌肉力量和肌肉收缩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在训练中,为了提高爆发力,应着重于肌肉力量和肌肉收缩速度两个方面的训练。
3.3爆发力与最大力量的关系及训练方法的探讨。
3.3.1爆发力与最大力量的关系。最大力量是快速力量的基础,爆发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最大力量的水平。因此,短跑运动员在发展速度力量、力量耐力的训练时,首先要发展最大力量。在发展爆发力的各因素中,最大力量起主导作用,最大力量的增长有利于爆发力的发展,力量与速度素质相互相承,相互促进,力量是速度的基础,速度的进一步提高须通过力量因素的改变来实现。
3.3.2爆发力与最大力量训练方法。前苏联科研人员认为,爆发力训练决不能降低技术动作的速度,必须依靠ATP系统来供能,而不是通过有氧代谢和糖酵解的途径。他们认为,最大力量对发展爆发力是极其重要的。
笔者认为最大力量训练主要解决增加纤维横断面积和参与运动的肌纤维数量两大问题,前者一般采用中小负荷强度、疲劳训练,后者则以集中力量、短期最大收缩、间歇要长的形式训练。
1.增加肌肉横断面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①重复法。此训练特点能加强新陈代谢,活跃营养过程,迅速提高肌肉力量,增大肌纤维横断面。训练负荷强度的变化、肌肉力量的增加应在下一节课逐渐增加负荷重量。组数5一8每组重复次数8~12每组间歇3一5分钟。
②递增法。这种方法特点是负重量由小到人,组数由多到少,其作用是使肌肉受到充分刺激,使其围度增加 负荷强度。组数4组每组重复次数10~10、7}5每组间歇3~5分钟。
2.增加肌纤维参与活动数量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①大强度训练法。此训练法保证神经肌肉用力的高度集中,有助于改进协调性和充分动员肌肉运动单位参加用力,从而在肌肉体积不增加的情况下使相对力量得到提高。
②保加利亚训练法。2此训练法的特点是每周每天每项都突出强度,甚至超出本人当天最高水平,然后减10公斤做两组,再减10公斤做两组,即开始递增重量至当大最大重量,再递减重量。
4结论
4.1爆发力训练的负荷等级与重复次数,以及占极限用力的百分比关系,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所用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则所表现的速度力量就越大。
4.2爆发力是速度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教练员应根据速度力量训练的负荷特征来发展爆发力和调整训练负荷,使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爆发力平衡发展。
4.3爆发力与神经、肌肉负荷和肌肉收缩速度密切相关;爆发力与训练方法、训练负荷、练习速度和技巧有密切关系;把爆发力作为肌肉的瞬间爆发功率来看,爆发力则取决于肌肉力量,由用力距离和用力时间决定。
参考文献:
[1]张英波.广西短跑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选材特点.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2]冯树勇.短跑途中跑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安徽体育科技 , 1992年第1期
[3]陈霞明,许月云,林芹芳. 现代短跑技术特征与短跑专门练习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4]张英波,朱凯,宋世萍. 对优秀短跑选手伊东浩司训练负荷特点的训练学探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2-0204-01
作者简介:余莎(1985-),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助教,体育硕士,陕西中医药大学体育部运动训练专业,研究方向: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