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军 辛文卿
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思考与对策*
周立军辛文卿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国家认同状况关乎国家的续存和兴旺发达。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本质内涵的中国梦,蕴含了丰富的国家认同价值,为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工作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对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旨。中国梦凝聚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共同利益和价值,是强化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理想动力;中国梦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愿景,能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国梦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因子,能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梦是现实的需要和实践的检验,能增进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其国家认同培育的主导作用;用中国梦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挥其国家认同培育的推动作用;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其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熏陶作用。
中国梦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国家认同状况关乎国家的续存和兴旺发达。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本质内涵的中国梦,蕴含了丰富的国家认同价值,为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工作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对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旨。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生国家认同”为篇名进行查询,查到的文献三百余篇,主要代表有周平、陈万柏、杜兰晓、何峰、史利平等。他们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内涵、重要性和必要性、现状和原因分析,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等等。总体而言,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问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是一个需要持续开发和研究的领域,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
2013年以来,学术界兴起了“中国梦”的研究高潮,其中不乏许多知名学者,如李君如、公方彬、毕京京、庞仁芝、胡鞍钢、韩震、石仲泉、任天佑、肖贵清等。“中国梦”的提出,给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工作开辟了新契机、注入了新活力。陈志兴(2014)认为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建构①。王超品(2014)论证了“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的关系②。金素端(2015)认为国家认同是中国梦认同的价值归旨③。
笔者认为,中国梦理论蕴含丰富的国家认同价值,是新时期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抓手。如何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加强中国梦教育,塑造中国国民意识和提升中国公民的优越感、自豪感,以寻求构建和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中国梦凝聚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共同利益和价值,是强化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理想动力
中国梦承载了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大学生对未来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期待。大学生是有梦想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青春梦,同时还拥有着祖国强盛梦、中华民族复兴梦等。各种各样的梦想是多姿多彩的,是大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梦的广阔舞台为大学生个人梦想提供了蓬勃生长的空间,旨在激发大学生追求青年梦、大学梦与国家梦的有机统一,这成为大学生强化国家认同的理想动力。首先,中国梦唤起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前途与个人前途的省思,积极投身于民族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事业当中。面对未来,“中国梦”会让中国人的奋斗目标更明确,会把中国人凝聚在一起,也会让中国人一起追梦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中国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坚定他们为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引导他们把实现个人的梦想同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梦想紧密相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其次,中国梦作为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包含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思想,有着非常大的中华民族吸引力和感召力,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诉求④。中国梦宣传教育强调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担当,它着重于大学生的中华民族意识,使他们热爱祖国,使他们更好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学习时报”和“新华网”都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寄语,寄语中也提到个人梦、民族梦和国家梦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最后,中国梦有助于唤醒当代大学生根据社会需求而设计个人目标,并且为之而努力奋斗,进而实现社会目标。高校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将在国家尊重个人发展与个人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良好环境中加以巩固和加深。因此,国家的需要就是青年人的需要,满足国家需要的大学生将大有可为和大有作为,高校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目标紧密相连。
(二)中国梦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愿景,能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虽然在近百年来中国在和西方列强对抗中才开始自觉地提出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民族实体,但是它的形成却起始于几千年前的中国悠久的历史⑤。中华民族的形成推动了包括华夏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中断了“自在”形态的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发展轨道。在中国受到帝国主义入侵、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很多中国的有志青年舍身投入抗战,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被点燃了、觉醒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伟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和实施宪政,中华民族被塑造为国族,中华民族认同最终得以建立。之后,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战争。正如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这场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38年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集合体,汉族以及蒙古族、藏族等民族都包含在内⑥。在抵御入侵斗争的历史中,56个民族团结形成中华民族,对华夏文明、炎黄子孙等共同的历史存在和历史记忆促成了对中华民族这个民族联合体的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以强劲之势由隐而显。1949 年新中国成立,56个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达到了空前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这句话唤醒了我们深沉的历史记忆。中国梦是对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最好总结 ,它就是一部引人反思的历史教科书⑦。中国梦实质上就是近百年来历经沧桑的若干中国人一直期盼的梦——中华民族自强。中华民族由于能够持续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而得以延续和发展,承载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也同样具有持续传承的民族基因,渗透着深厚的民族情感,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梦”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是中华儿女希望、信心、勇气和力量的源泉,它源源不断地推动着中华儿女努力奋斗来实现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的长久幸福。 中国梦给予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努力以更多的汗水来实现个人梦,推动中国梦。在梦想追逐和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建设和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最终达成对国家的认同。
(三)中国梦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因子,能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和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年耕耘奋斗,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成果彪炳史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奇迹惊艳世界,其背后都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坚守。时至今日,我们强调要以文化兴国、强国,都必须构筑在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石上。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文化的支撑,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中国梦的文化培育和导向功能,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增强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强化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也是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过程。中华民族独有的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将成为一种精神动力,不断地推动着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因此,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至关重要。通过“中国梦”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充分汲取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无疑将成为他们增进国家认同的重要条件。
(四)中国梦是现实的需要和实践的检验,能增进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
当前,我国社会安全安定、经济昌盛、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实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战略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在社会主义旗帜下,中国梦正在逐步实现。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指引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积极应对各种重大风险和考验,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巨大成就的取得证明我们选择的制度恰当、采取的政策正确!这些恰当的制度和正确的政策正在继续发挥其能量并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进步,这一逐步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已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认同和信任。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关于“国家信心指数”的全球性民意测验中发现,86%的中国受访者满意中国的前进方向,他们的满意度排名世界首位,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亚与中国相比低了25%⑧。
中国梦作为新一届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政治宣言和时代宣言,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内在地包含了对中华民族的自信,促成了当代青年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归属与政治认同的自觉形成。习近平总书记用“长风破浪会有时”这句话给大学生以期望,激发大学生与时代的共鸣,使得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强化当代大学生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
中国梦蕴含的理想情怀、民族担当、文化因子和现实需求为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提供了契机和支撑。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大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和多管齐下,凝聚共识;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同培育作用。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其国家认同培育的主导作用
强化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在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此,需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以下三方面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建设。
1.用中国梦内涵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认知能力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深挖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加深对中国梦的历史渊源、逻辑关联和现实情怀的理解,将中国梦熟记于心。通过中国梦主题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服务实践教育,培养他们对于中国的国家认同、热爱和忠诚。教师不仅要讲授书本知识,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大学生追随中国梦的实现,探求中国梦实现的途径,为中国梦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中国梦教育进网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网络媒介在中国梦教育及国家认同教育中大有文章可做。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必须占领网络这个阵地,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宣传中国梦,如在校园网设立爱国主义教育专题,以丰富的内容吸引和感染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如将有关中国梦的信息加以设计,配些相关的图片或动画,变枯燥的文字叙述为生动的画面在校园网展示,供大家随时随地的学习,从而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微信群、QQ 群、微博等社交平台供大学生之间就中国梦主题深入学习和讨论,促使他们自觉学习中国梦,加深他们的认识。
3.用中国梦打造校园文化,增进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培育他们对于中国的国家认同
校园文化是团结大学生,塑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纽带,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培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如设计“中国梦”教育专栏,让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引导。二是加大中国梦认同客体建设。中国梦要转化为精神力量,就要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图像、视频(动漫)、音频及舞蹈等,加工成新的“产品”;要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版本”加以推广。如快板表演《强军战歌》、诗朗诵《青春中国梦》、“中国梦”主题演讲、“中国梦”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形式活泼,高雅不俗,促进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及国情更深层的学习和理解,引发共鸣。三是将中国梦融入到校风校训建设。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公安现役院校)为例,“进德修业,精武博文”是其校风校训,政治建校作为学院的特色和优势,“中国梦”认同教育就是当前政治教育的重点。该院成立政委和院长挂帅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敦促学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行为准则的教化中使学员形成爱党爱国的良好风气,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用中国梦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挥其国家认同培育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习得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知识和能力,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理性的政治态度、良好的政治情感的互动过程。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将大学生培育和打造成为遵循一定政治秩序、政治要求的社会公民的过程,显然这一过程也是国家认同培育的过程。而社会实践是推进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有助于大学生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在中国梦实践中的自我定位,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化国家认同的认识。因此,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国家认同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用中国梦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创新
积极探索和建立与“中国梦”主题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青春梦、中国行”、“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等,引领和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对“中国梦”实践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行为能力。
2.高校要努力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中国梦的社会实践不是“一阵风”,不是“走过场”,要持续推进;也不是耍耍“嘴皮子”、做做“样子”,要实实在在,有具体的行动。以实践育人,以实践促人,要建立长效机制,经得住历史和群众的检验。在实践中助推大学生国情意识的提升、民族意识的升华及优良传统的习得,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
3.强化体验教育,提升中国梦的实践能力
国家认同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更多的依靠体验教育来强化。体验教育中,大学生接触到现实世界、认知社会、感悟社会,回应那些触动他们情感和自我感觉的经验,获得身体力行得来的价值判断,这是一种自主选择而非被动社会化的结果。通过实践活动,还可以提高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毅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中国梦,在实践中体会中国梦,把中国梦铭记于心,深化对中国梦的情感认同,坚定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成为国家认同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三)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其对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熏陶作用
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深刻、更持久。父母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及家风习俗等是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家庭梦、个人梦。
1. 构建高校与家庭互动德育模式,加强高校和大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
高校可以在举办“中国梦”主题活动和“中国梦”文艺晚会时邀请大学生家长参加,此外,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微信、QQ等方式经常和大学生家长交流思想动态,还可以通过家访的形式敦促大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构建和提升国家认同。
2. 用中国梦引领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为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提供文化支撑
积极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有助于子女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时保持政治定力和头脑清醒,自觉抵御各种消极思想及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有着健康文化的家庭成员在参与社会生活时也会不自觉地相互影响,那么整个社会的文化必然也是向上的,这有助于国家认同的培育。
注释:
①陈志兴:《中国梦视域下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8期,第226页。
②王超品:《论“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J],《学术探索》,2014年第10期,第15页。
③金素端:《国家认同: 中国梦认同的价值归旨》[J],《青海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第29页。
④张朋、王忠桥:《“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第15页。
⑤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页。
⑥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 -194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808页。
⑦陈铭彬、陈会方:《“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属性及拓展功能分析》[J],《学术论坛》,2014年第9期,第176页。
⑧《美报:24国调查显示中国人对国家发展最满意》,新华网,2008年7月24日。
⑨王恩江、丁兆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其价值》[J],《人民论坛》,2012年第20期,第162页。
〔责任编辑:贺朝霞〕
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研究”(HB15MK001)的最终成果。
周立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政工系副教授,博士,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部队政治工作研究工作中心”研究成员;辛文卿,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边防系讲师。
G641
A
1671-4741(2016)04-008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