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ly
2016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都更冷一些。
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夹带着杀气腾腾的雪花,几天内席卷了神州大地。据说这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暖气流北上,端了一向不问江湖的北极涡旋的老巢,被鸠占鹊巢的北极涡旋只得南下气急败坏地发泄自己的不满。南方很多地方飘起了雪花和冰冻,给交通也带来了很多不便,有些水管还出现了冻结的问题,甚至还有朋友跟我说他的热水器都冻住了。
这可真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当然,说是突如其来其实也不完全合适,因为日历牌上分明写着:1月20日,大寒。只是很显然,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不同地区的人对“大寒”两个字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随着寒潮的来袭,个别定居南方的北方朋友居然还悠悠地说寒潮让他感受到了家乡的味道。自从来到上海,我其实也对没有雪的冬天耿耿于怀,总觉得少了一点浪漫气息——我至今还记得在德国上语言班时一个巴西女孩看到窗外的鹅毛大雪兴奋得课也不上,飞奔出教室的情形。但是鲜见飘雪的南方朋友们却没有都对寒潮带来的雪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更多的人则在回忆那句“有一种寒冷叫忘穿秋裤”。
这种对冬天感觉的差异在一个北方人初到南方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南方潮湿阴冷的冬天轻描淡写几下就可以把一个北方人经历过大风大雪的自信打得七零八落。这样的生活体验可以让人立刻理解水的比热和热传导系数都比较大这样的物理概念,当然,还怀念暖气的种种好处。
最近几年,每到冬天就会流传出一些关于南方没有暖气室内湿冷难耐的段子。一方面,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很多北方人来到南方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久居南方的同胞也会去北方城市定居,渐渐也会习惯有暖气的生活。因此,南方虽然湿冷又无暖气已久,但暖气问题最近几年才被提出来,不仅反映了南北交流的日益频繁,生活习惯的趋同趋势,也表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稳步提高。
其实北方也不是从开始就有集中供暖系统,至少在我的印象中,苦读到高中时,教室里才有了暖气,手上的冻疮才逐渐成为一种儿时的记忆。大规模的集中供暖系统也是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在北方城市普及。北方冬天气温很低,室内取暖是相对迫切的需求,集中供暖只是顺应了这种需求把各户各自供暖淘汰的过程。相比之下,集中供暖的能源利用率高、效果好,可以更好地控制环境污染。因此,这种替换在北方就鲜有争议,但在南方却阻力重重。
关于南方迟迟无法集中供暖的解释有很多,比如南方冬季寒冷期较短,温度相对没有那么低,即使没有暖气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尤其是现在有了空调、电暖器等取暖设备,安装暖气的需求也就没那么迫切,更何况集中供暖的前期投入大安装成本高,因此大家一直有安装暖气的愿望,却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推动。于是每到冬天最冷的几天,就形成了“北方抗寒靠暖气、南方抗寒靠正气”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不同方式采暖也就成为一个折衷的解决方案。按照很多人的说法,短暂的冬天忍一忍就过去了,言语间也就包含了对取暖的潜在需求,这种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终会到达“忍无可忍”的程度而变得不能忽视。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分户采暖的方式在南方会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但是个体采暖的几种常见方式里,大多存在耗电量大、消耗本不丰富的天然气以及采暖效果有限等问题,而他们共同的最大优势则无非是安装简便。所以虽然不像集中供暖在北方替代蜂窝炉那样无可争议,随着分户采暖的普及,集中供暖也会越来越频繁地被人提起和讨论。
南方的城市规划以及有些住宅设计并不是特别利于集中供暖系统的建立,但如果采暖真的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那么分析现有状况的合理性对于解决问题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帮助。认真地从数据出发来论证集中供暖和分户采暖在南方的优劣对比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如果集中供暖是种趋势,那么从现在开始一点一点准备起来也是有意义的。困难总是难以避免,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本来也就是我们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