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艳琼
摘 要:黑井古镇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一个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的小镇,但它曾经是云南最重要的产盐地。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和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黑井古镇的建筑景观是黑井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该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黑井古镇的民居、寺庙、牌坊、盐井、桥梁等建筑景观进行研究,研究得出黑井建筑景观具有布局依山就势、用材独特、富含独特浓郁的文化内涵、多种建筑风格融合的特点。
关键词:黑井古镇;建筑景观;特色;风格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2-105-05
Study on th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of Heijing Ancient Town in Chuxiong,Yunnan
Yin Yanqiong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China)
Abstract:Heijing ancient town is a small and lonely town in Chuxiong,Yunnan Province, but i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ground for salt production in Yunnan. Heijing ancient town formed the uniqu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in its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geography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The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in Heijing ancient town,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th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Heijing ancient town. Based on a lot of literature and fieldwork,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of Heijing ancient town,including houses,temples,arches,salt wells,bridges,and so 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follow feature about th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of Heijing ancient town,for example,the architecture are distributed based on terrain,the material of the architecture are very unique,the architecture contain many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fuse many kinds of architectural features.
Key words:Heijing ancient town;Architecture landscape;Feature;Style
1 引言
建筑是人類智慧的结晶,不同时期的建筑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人们生活基本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建筑景观是人文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因为地域、文化和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1]。
黑井古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曾因盛产食盐而成为云南繁华的经济重镇,至今黑井古镇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民居、寺庙、牌坊、盐井、桥梁等建筑景观。这些建筑景观反映了一定时期内黒井古镇人民的生活方式、习俗、信仰和审美观念。本文对黑井古镇建筑景观进行研究,探讨在独特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历史发展条件影响下,黑井古镇建筑景观所呈现出的特征。
2 黑井古镇概况
黑井古镇地处禄丰县城西北98km的龙川江畔,总面积约133.6km2,距离昆明将近200km,成昆铁路、龙川江纵穿全境。它依山伴江,是一个久封于龙川江河谷的小镇。1995年被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4]。
自古以来黑井古镇是个产贡盐的地方,其盐业开始于两汉时期,兴盛于明、清,其盐税在明清时期占到云南盐税的64%、50%和46%。曾一度成为滇中繁华的经济重镇,是西南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盐都[5]。随着盐业的衰落,如今的黑井古镇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繁华过后的黑井古镇留下了许多颇具明清风格的建筑景观。这些建筑景观整体风貌保存完好、历史脉络清晰、特色鲜明,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黑井古镇建筑景观研究
黑井古镇的历史悠久,遗存于境内的文化遗产数量较多,古镇内各具特色的建筑资源十分丰富。黑井古镇的建筑景观,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反映了黑井古镇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本文主要对黑井古镇的民居、寺庙、牌坊、盐井、桥梁等建筑景观进行研究。
3.1 民居建筑景观 黑井古镇的民居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和民国初年,是黑井古镇内最重要的建筑景观。黑井古镇的民居建筑主要表现为“合院”和“店宅”2种形式。
“合院式”的民居建筑则多为撑拱结构,天井与庭院相连,并配以寓意美好和吉祥的装饰。古镇内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合院”式民居建筑是武家大院(见图1)。武家大院是黑井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是当年黑井镇上有钱有势的大盐商武氏家族的宅第,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咸丰年间扩建竣工。总体布局呈“王”字型,形成“纵一横三”的独特结构(见图2)。整个大院完全是土木结构建筑,大院依山而建,房屋依地势修筑为3层,分上下2个四合院,由4个天井组成,4个天井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一层合院内设一前庭院,前庭院面积相对较大、空间开阔,其内设有水池、曲桥、六角古亭、花坛、休息石桌凳等设施,并配有绿色植物(见图3)。这不仅为人提供了休息、娱乐、赏景的场所,还有效地丰富了整个院落的景观空间层次。武家大院规模宏大,占地2 187.85m2,整个大院有99间房子108扇门,屋顶为硬山顶,屋檐起翘及滴水处理巧妙绝伦,大门雕饰精美气派,房屋内装饰精美奢华,足见房主人的殷实与富足。大院从外门到内堂,不但气势雄伟,而且构思奇巧,令人叹为观止,是云南罕见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
“店宅”式民居建筑大多分布在以商业为主的街道两旁,是一种商住混合的民居建筑。沿街“店宅”一般为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形式(见图4),一般有2层,上下层之间以木板拼封[6]。上层沿街界面多为4扇可开合的实窗板,底层沿街面一侧为木板门,另一侧设有宽而大的台铺(见图5),用于街天摆放商品,吸引顾客。在黑井,现存的台铺大约有160个多个,有的仍然使用,绝大部分已废弃。黑井“一楼一底一铺台”的“店宅”式民居建筑见证了这座古镇曾经的繁华与落寞,是古镇建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寺庙建筑景观现状 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自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因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故而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黑井古镇的寺庙建筑主要有大龙祠、文庙、飞来寺、诸天寺、真觉寺等。这些寺庙建筑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中国古人在寺庙建筑格局上有崇尚对称、秩序的审美心理,平面布局呈方形,用贯穿南北的一条中轴线来组织空间,从南至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黑井古镇的寺庙大多建于元末至清初,这段时期的寺庙建筑更讲究中轴的对称,即山门内布置钟、鼓楼,然后是大雄宝殿,在空间序列上加强对正殿的渲染[7]。可见黑井古镇的寺庙建筑具有中国古代寺庙布局的共同特点,又根据实际地形作了缩减,保留了重要的部分。反映了黑井古镇人民在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因地制宜的融合了本地特色。例如:文庙(见图6)建于明朝,建筑结构仿照曲阜模式,坐北朝南,顺地势梯级而上,沿中轴线分别建有:大成殿、东西庑、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泮池、棂星门,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庙的形制规范,也符合传统文化和实际地形。大龙祠(见图7)古称肇井神祠,建于明初,由山门、戏台、两厢、大殿组成,是黑井龙王会、龙灯会、洞泾会活动的场所。传统的龙王庙是用来镇压水患,大龙祠则供奉盐水龙王,以此表达人们对卤水源源不断,年年富足的希望,体现了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黑井古镇的寺庙建筑结构空间形态与周围环境相呼应,与民居建筑共同构成了错落有致的黑井古镇建筑景观。
3.3 牌坊建筑景观 黑井的牌坊均取材于本地红砂石雕刻而成,表征着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目前保存较好的就是节孝总坊(见图8)。节孝总坊位于一街北面街口、五马桥头,建于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全坊形态端庄肃穆,书法、雕刻浑然天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成为黑井古建筑景观的主要标志性建筑。全坊为石质衔接结构,高6m,宽7.4m,其形态4柱3门,3门之上镶有大理石,中门书“节孝总坊”,左门书“霜筠”,右门书“雪操”。3门横梁饰浮雕,中为4龙抢宝,左为4个鳌鱼稳托榫头;右为4条鲤鱼紧护卯眼。3门横梁之上立有12个石阙,石阙正中有5龙捧圣牌位,上书“圣旨旌表”。石阙由3层的龙头、象鼻斗拱组成,共68个龙头,54个象鼻。坊基为须弥座,上有2对石狮,4个石鼓。该坊最为独特之处,是其上端两边有飞檐般的石刻凤凰压在龙的上面,体现了晚清朝政“垂帘听政”特征[8]。
3.4 盐井建筑景观 黑井古镇的盐井主要包括大井盐井、东井盐井、复隆古盐井。大井盐井位于黑井镇大龙祠七星台下方。开凿于南诏初期(748-788年),又名抵龙井,是黑井最早开凿深掘的盐卤井,井由盐池底再往下深掘下去而成,井口高2.5m,宽2.1m,深50m,为斜井,井口为拱洞,四壁由条石镶砌,石级而下。新中国成立后,因大井卤淡,成本高,硝重味苦涩,1951年停止煎盐。2003年6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井盐井位于黑井镇西边山脚之东。开凿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为竖井,井口为正方形,边长1.2m,深28m,井壁用枫树厚板架成井字层层叠高而成。
复隆古盐井位于黑井镇复隆村南。开凿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自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至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屡废屡开,民国时开采煮盐,新中国成立后停煮,1978年开采,至1980年停工,后乡镇企业继续开采,井出盐水。此井为竖井,井口为正方形,深25m,边长1.2m。
如今古盐井已经停止开采了,但是黑井古盐的故事并没有停止。游客可以参观古盐井及古法制盐作坊了解这段没落的历史。在古法制盐作坊,现在还保留有晒盐棚(见图9)、储卤池(见图10)、煮盐的鸡窝灶(见图11)等设施,游客可以了解黑井盐取卤、储卤、熬煮、晾晒的过程。游客还可以在古法制盐作坊管理员的协助下亲自动手做盐,盐做好后可在其上写字或刻一些花纹。
3.5 桥梁建筑景观 黑井古镇最显眼的就是五马桥(见图12)。五马桥属于桥梁中的梁桥,主要用于连接龙川江两岸居民的交通,它有4个桥墩,桥墩外形均为船形,即两头尖、中间鼓,桥墩是用当地的红砂石砌筑而成的,故而十分坚固,已经有300多a的历史。现在新用了钢筋混凝土对桥的横梁和桥面进行了加固,桥面两侧栏杆的栏板和望柱仍用当地红砂石制成。整个桥体与江水、两岸的大山构成了黑井古镇独特的景观。
4 黑井古镇建筑景观特色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不同,建筑景观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也不一样。黑井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造就了黑井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
4.1 建筑布局依山就势 黑井古镇因地处山中,龙川江纵穿全境,现状两山夹一江的独特地形地貌对建筑布局的限制是很大的。但古镇居民营造建筑时善于斟酌地形,创造了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人居环境,体现了顺应自然、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理念。古镇建筑沿着龙川江两岸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布局,不但充分利用了地形,还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武家大院就是典型的例子,武家大院采用了山地建筑的建筑方式,整个大院结合地貌特征,依坡度差异进行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大院共有3层,但无论处于哪一层,都会有置身于第一层的感觉,站在大院南厢房三楼,可鸟瞰黑井古镇全貌。
4.2 建筑用材独特 黑井古镇盛产红砂石,所以古镇里的很多建筑材料都离不开红砂石,这和黑井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红砂石的质地坚硬、重量重,用于建造房屋不仅坚固耐久,而且还有利于防潮、防火、隔音,所以当地的工匠在建造建筑时多采红砂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红砂石常被利用作为山墙、墙基、街巷铺地、台阶、山体护坡等的材料。例如五马桥的桥面、古镇内街巷铺地是用红砂石铺设的,黑井古镇入口的门洞(见图13)墙体也全是由红砂石砌成的,五马桥的桥墩、武家大院和其他很多建筑的墙基也都由红砂石砌成的。此外,古镇内的红砂石,被当地心灵手巧的手工艺人加工处理成各种精致的装饰构件,这些装饰构件常安置于古镇建筑的大门口、门楣上及道路台阶上。例如古镇内的节孝总坊入口的石狮全身都是由红砂石雕刻而成,武家大院内还有由整块红砂石雕刻而成的浴缸(见图14)。总的来说,红砂石的应用使古镇建筑景观独具特色。
4.3 建筑具有独特浓郁的文化内涵 黑井古镇是一个因盐兴而发、盐废而衰的独特小镇,曾经因盛产食盐而著名。史料记载,黑井在历史上曾经非常繁荣,居民也非常富裕,四方商客汇集于此。但是受重农抑商的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旧时的黑井是比较重视教育的,谋得功名、步入仕途才能改换门庭,受人尊敬,煮盐的灶户、叛盐的商人终是贱业。这种传统儒家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黑井人,而且物化在建筑中。例如武家大院其平面格局取“六位高升、四通八达、九九通久、王隐其中”4个意境来设计,不仅显示了主人作为“黑井第一灶户”期望“生意兴隆通四海,財源茂盛达三江”的心理,还反映了主人期盼“高升”、“为王”、“为首”的心理祈求。文庙、书院、文笔塔等建筑也反映了旧时黑井教育文化的昌达。在黑井五马桥头旁的节孝总坊,更是体现着儒家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将中国传统父权制下的贞节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4.4 建筑体现了多种建筑风格的融合 黑井古镇是地处深山中的小镇,而且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下辖的一个小镇,曾盛产食盐四方商客汇集于此,因商贸的来往,各种文化相互渗透,使得小镇的建筑景观体现出多种建筑风格的融合。例如武家大院,青瓦白墙,红砂石基础,屋宇青瓦体现了楚雄彝族瓦房建筑的特点,红砂石基础体现了当地盛产红砂石的特点,但是武家大院整体布局却是典型大理白族风格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建筑形式。
5 结语
黑井古镇的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并巧妙利用当地材料,充分体现了建筑布局尊重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的特点。此外,黑井古镇建筑景观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多种建筑风格融合的特点,对研究黑井古镇的历史、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是黑井古镇重要的人文景观。因此,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尤其是城镇改造、旅游开发要充分考虑黑井古镇的观实际情况,要以保护建筑景观的完整性为前提,才有利于黑井古镇传统风貌的保持。
参考文献
[1]丁圆.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3—38.
[2]王雯,魏开云.云南楚雄黑井古镇景观空间形态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77-79.
[3]黄晓萍.失落的盐都—云南古镇黑井[M].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4]刘光平.逝去的盐都—黑井[M].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2.
[5]康琳.制约云南黑井古镇旅游开发的因素及对策[J].新西部,2009,(12):84
[6]杨庆.黑井古镇历史保护与开发[J].思想战线,2002,2(28):49-52.
[7]曹如姬.山西五台山寺庙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05.
[8]李靓.云南历史小镇的物质空间环境及其保护[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2012.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