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保华 王素芳 刘宗泉 王广龙 刘金玲 刘芹
摘 要:该文介绍了2015年丰县玉米锈病始发时间晚、发病急、发生程度重、发生面积大、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等发生特点及田间菌源充足、主栽品种抗病性差、田间管理不当、种植密度大、气候条件适宜等发生原因,并提出了清洁田园、选用抗病品种等防控对策。
关键词:玉米锈病;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2-36-02
玉米锈病(Puccinia polysora)是丰县玉米上发生较普遍的病害之一。该病21世纪以来在本县均呈零星至轻发生态势,发生面积、发生程度远小于玉米褐斑病、弯孢霉叶斑病、大小斑病,但2015年该病在丰县玉米上大面积发生,表现为病害扩展快,发生面积大,发生程度重,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大等特点。锈病为害叶片,降低了光合作用,并且消耗全株的营养和水分,严重影响玉米正常生长,使玉米植株加速干枯、籽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以致减产。据县植保站调查,2015年丰县地区发病重的田块减产达20%左右。笔者通过调查,总结出该病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发生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对策。
1 发生特点
1.1 病害始发时间晚,病情扩展快 田间调查发现,8月下旬,玉米灌浆中期该病开始发生,较常年晚15d左右,当时只有少数叶片发病,不同田块间发病差异不明显。9月中旬,玉米灌浆末期病情迅速扩展,5~6d之内病情由零星发生发展到平均病株率70%~80%,其中,发病轻的田块病株率5%~10%,发病严重田块的病株率达100%,病害严重度也急速上升。短时间内田间出现了相邻田块玉米一边叶色浓绿、生长正常,一边叶片焦枯、植株接近枯死的现象。
1.2 发生面积大 2015年丰县夏玉米种植面积超过3.6万hm2。据县植保站9月下旬调查,锈病病田率几近100%,是近年来丰县玉米锈病发生面积比率最大的1a。
1.3 病情严重度高 县植保站于9月中旬调查了5个镇50块田玉米锈病发生情况,病田率100%,发病重的田块病叶率70%~100%,发病轻的田块病叶率2%~20%,80%的镇平均病株率达到了70%以上(表1)。
注:调查时间为2015年9月16日;重病田是指病株率大于70%的田块。
1.4 不同品种间病害发生程度差异大 丰县玉米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大,品种多。县植保站9月下旬调查,不同品种玉米锈病发生程度差异较大,发病较重的品种有:郑单958、苏玉30、丰乐66、鲁单818、金赛6850、联创799、迪卡517、皖垦091、齐玉58、华玉777、裕农6;发病较轻的品种有:苏玉20、苏玉28、苏玉29、蠡玉16、蠡玉31、蠡玉88、丰乐21、汉单777、金海2010、伟科631。发病重的品种病株率、病叶率在70%以上,叶片发病严重度高,植株提早枯死。而发病轻的品种病株率一般在30%以下,个别田块病株率高达80%,但病叶率均很低,叶片发病严重度低,远远望去,田间还是一片青绿。
2 发生原因
2.1 田间菌源充足 玉米锈病是丰县玉米上的常发病害。秸秆还田使菌源随大量的病残体遗落田间,且农民习惯多年重茬种植玉米,造成田间该病菌源充足。
2.2 主栽品种抗病性差 农户购买品种时多是关注产量特性及抗虫性,对抗病性关注较少,因此,尽管丰县区域种植的玉米品种繁多,但主栽品种郑单958、苏玉30、丰乐66等抗病性差,使得玉米锈病在丰县发生普遍。
2.3 田间管理不当 由于近几年玉米全面推广机械化播种、收获,降低了人工成本,农民在生产中的肥料投入增多,普遍存在氮肥施用量偏高的问题。尤其是大喇叭口期追施的孕穗肥,多以尿素为主,个别农户每667m2施尿素量高达40~50kg,造成玉米植株生长过于繁茂,茎叶柔嫩多汁,可溶性非蛋白态氮含量过高,易遭病虫为害,抗病力减弱。同时,调查中也发现,种植同一玉米品种(隆平206),尿素施用量大的田块较施用氮磷钾复合肥的发病程度重;在7月中旬和8月下旬施用殺菌剂防治了叶部病害,有利于减轻玉米锈病的发生。
2.4 种植密度大 随着土壤的进一步改良,高产田逐渐增多,田间种植密度普遍偏大。大部分农户选择机械播种,行距60cm,株距25cm,单穴出现双棵也不间苗,致使部分田块密度高达5 500株/667m2。阻碍了田间通风透光,增加了田间空气湿度,加速了病害发展。
2.5 气候条件适宜 丰县2015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气候低温高湿,日均温为23.8℃,比2014年低1.6℃,比常年低0.8℃;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分别为90%、93%、88%,均高于前几年同期平均空气相对湿度(60%~75%)。玉米普通锈病在相对较低的气温(16~23℃)和经常降雨、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易于发生和流行[1]。且丰县今年8月至9月份有雾天气多达37d,而8月下旬至9月中旬,雾天就有23d。多雾气候条件利于玉米锈病的发生流行[2]。因此丰县玉米锈病在9月中旬病情急速加重。
3 防治对策
3.1 清洁田园 玉米收获后,清除田间遗留的植株病残体,尤其是重病地块,避免秸秆还田,或者选择轮作换茬,改种棉花、蔬菜、大豆等作物,以减少病原菌积累,同时也可减轻其它病害的发生。
3.2 选用抗病品种 对于玉米锈病的防治,种植抗病品种是根本措施[3]。在2015年玉米锈病大流行的态势下,仍然有很多发病轻、丰产性好的品种,如苏玉20、苏玉28、苏玉29,蠡玉16、蠡玉31、蠡玉88、丰乐21等,可进一步推广种植,而在选择上述品种时,也要注意不同品种的合理搭配。
3.3 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合理施肥,尽量使用腐熟的农家肥、土杂肥等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搭配使用磷、钾肥,后期喷施叶面肥,提高玉米抗病力。二是合理密植,一般稀植大棒型玉米3 000株/667m2,紧凑型品种4 500株/667m2,或参照品种说明选择合适密度。三是进行宽窄行种植,后期摘除下部老叶,以利于通风透光。四是及时中耕松土,起到防杂草、防土壤板结,促进根系生长,使玉米植株生长健壮,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五是做好田间“三沟”(主沟、支沟和厢沟)配套,及时排灌,避免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3.4 适时进行化学防治 防治玉米锈病,应采取以预防为主,统防统治的原则,早防早治,以提高防治效果。植保部门应加大病害监测力度,在发病初期即零星发病时期指导农民及时用药。可选择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667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g/667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667m2,或40%多·酮可湿性粉剂100g/667m2,兑水50kg对准叶片正反喷雾,7~10d1次,连喷2次,即可有效控制玉米锈病扩散蔓延。
参考文献
[1]梁木通,付彦荣,魏秀敏,等.玉米锈病的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2(4):39-41.
[2]刘章雄,王守才.玉米锈病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3,11(4):76-79.
[3]田耀加,赵守光,张晶,等.中国玉米锈病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4).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