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翠翠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0)
农村地区同伴群体对留守儿童影响研究
罗翠翠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本研究认为,同伴群体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对留守儿童在学业成就、内心情感、人生观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其消极方面,应给予更多关注,本文基于此,从政府、学校教师、家庭等方面对同伴群体积极引导和发展阐述了其应发挥的功能,以期农村留守儿童能在健康环境下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又称同伴群体或同龄群体,是非正式的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主要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地位大体相似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群体,其成员一般是在有某些共同经历、共同情感、共同爱好、共同观点或共同心理的基础上而结合起来的。①同伴群体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成长环境和载体。这一群体中,青少年通过同学、朋友、领导、跟班等角色的锤炼,为步入社会后扮演各种角色夯实了基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拥入城市,致使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在信息化的今天,影响他们成长的方式不再是由祖辈、父辈直接或者间接的向孩子们教授生活技能、风俗习惯,即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说的“前喻文化”。孩子们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兴趣爱好等都无法从祖辈或父辈那里获得,只能自己探索或者从同代人那里习得,即进入了“并喻文化”。父辈为了生计不得外出务工,祖辈的经验能力有限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现实需要,家庭功能的弱化,学校教师以及教育行政领导精力有限,致使教育补位功能不到位,在这样环境下,留守儿童从同辈群体中获得存在感、满足其生活、心理、学习等需要。据全国妇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有6100多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在查阅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专家、社区民众乃至教师对留守儿童持“刻板印象”。笔者曾从一位教师那里了解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情绪不稳,极易凶暴,学习习惯差等评价。根据国家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同时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否则,一个人就会在生产一种物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人就会在生产另一物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这说明了一个真理,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或者说,都有别人不及以及用得着的方面。一些人事尤其教师应抹去其“刻板印象”,以发展或促发展的眼光和方式,创造成长的环境。
1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缘起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经济机构的调整,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并在其指导下,建设集约节约、绿色低碳、生态和谐、城乡一体的城镇化过程。2012年,十八大会议提出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十八大以来,国家逐步将新型城镇化作为未来推动经济发展、加快社会经济转型和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点加以推进②。随着这一重大战略的积极稳步推进,再加上城市的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通达的通讯等优势的锦上添花,致使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异地流动。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国家集中优势资源投入城市建设中去,并给予惠及性政策,致使农村经济、教育等设施较差,留守儿童教育“输在了起跑线上”。由于户籍制度,跨区域上学成本高,升学考试复杂困难,以及父母在外经济收入低且不稳定等因素使得父母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只能将其托付给祖辈或者亲近的亲人照料。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入大众视野。随着这一群体数量越来越大,其随之而来的生活、学习、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针对这些问题能否及时的诊断并加以解决,不仅是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成长,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2同辈群体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同伴群体是一种特殊非正式群体形式,它能够弥补以工作、学生、生产为目的,迎合人经济需要的正式组织的缺憾,例如,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需要,倾诉内心忧伤的需要,寻求结伴的需要等等。在家庭功能弱化,学校教育补位无力的背景下,同伴群体无疑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发挥着重大影响。
2.1同伴群体对留守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
同伴群体能够促进留守儿童的智力发展。一般而言,智力结构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智力水平影响着学生学业的总成绩。在家庭功能弱化,隔代或者亲戚对留守儿童学习监管不利的情况下,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留守儿童将寻求学习帮助的目光聚焦在平日里生活交往较为频繁的同伴群体,这就是留守儿童的一条比较重要的教育过程。模仿是人类进行学习,习得所需的一条重要途径。留守儿童通过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模仿同伴群体的行为,来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获得某种解决疑难的方案,进而,强化自己进一步学习,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同伴群体一般都是境遇和情感比较相似的人自由的组织在一起,其成员或因想尽快跳离农村或因尽快与父母亲团聚而有一种巨大的动机来驱动好好学习,进而,其成员之间会相互监督、相互督促、相互帮助、相互提高,既能够加深彼此的友谊,又能够提高学业成绩。
然而,同伴群体拒绝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成就带来消极影响。同伴群体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求知型、娱乐型、情感型等。当留守儿童受到求知型同伴群体的拒绝与排斥时,留守儿童就会流露失望或无奈。进而其积极同伴群体的学习行为难以对留守儿童产生作用,留守儿童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模仿,在长期的境遇下,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可能会下降,马太效应的作用下,留守儿童较多容易产生厌学、弃学现象。基础教育阶段,是人们参与社会竞争的砝码,它为继续学习、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留守儿童将这一砝码亲手丢向另一端时,也许会发现自己已深处劣势。这样既不利于社会有序的流动,也会进一步加大社会的不公平。
2.2同伴群体对留守儿童内心情感的影响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心里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里特征。在青山年人格健全的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在农村由于经济水平较差,孩子们的娱乐设施较为缺乏,同伴群体活动成为留守儿童主要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同伴群体的活动占据着留守儿童大部分实践,其人格的形成以及发展深受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祖辈,由于祖辈的教育、生活观念大多较落后于时代,而且更多的认为孩子只要“吃得饱,穿的暖”就是最好的照顾,而且就算是父母一方在家的,也由于家里和田里的活全都压在一个人肩上,使其无法倾注更多的关心在孩子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上,致使留守儿童“无处话凄凉”。由于儿童成长的需要,同伴群体成为其情感及其他方面的寄托。留守儿童与同伴群体交流情况来看,主要是内心情感的倾诉,留守儿童从同伴群体那里更多的得到的是情感支持,因此,同伴群体主要靠情感维系。同伴群体间情感慰藉使得留守儿童获得存在感和归属感,给予其巨大的动力,并满足其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同伴群体间有着更多的共同的兴趣、爱好,有着投机的话题,使得留守儿童能够敞开心扉,能够进行思想的交流,当然,误入不良的同伴群体,其亚文化、坏风气易感染着其成员,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2.3同伴群体对留守儿童人生观的影响
缺爱的定时炸弹。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6-16岁的孩子,即处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无法受到父母及时有效的引导,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他们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其情绪情感表现出强烈、狂暴性,受到较小的刺激就容易做出危险性的举动。在同伴群体中容易发生肢体上的虐待。一份研究报告通过研究47份今年发表的中文或英文学术文献,发现大约1/4的中国儿童曾经受到过肢体虐待。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寄宿学校里的留守儿童是最容易受到虐待的人群之一,因为没有成年人出来为他们说话。在访谈到留守儿童是否遭到过别人的欺负时,不少留守儿童都反映曾遭到过同学甚至朋友的打骂或看不起(在受到过别人欺负的留守儿童中有84.5%的儿童都提到同学曾欺负过自己)。对此,不同性格的留守儿童在遇到被人欺负时做出的反应不一,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会告诉老师、监护人等长辈,或直接反抗,但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采取的态度是消极应对,自己忍着、默默地承受。③他们便会失去对人性真善美价值观,便会拥有悲观的心境,其这一心境决定了看世界的眼色。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淹没于悲观的心境之中。青少年暴力、犯罪以及其他的反社会行为,无疑是自己人生价值错位的折射。
3多方合力下同伴群体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弱化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必然带来一定的影响,亲情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情感渴望难以得到满足,这样极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形成一定的落差,在现实中极易表现为内心封闭,不相信他人,对自己缺乏信心。同伴群体间相同经历的分享可以培养一种集体归属感、凝聚力,重拾自信。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衡教育影响”也说明了良好集体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同伴群体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3.1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加大社会治理力度,创设积极氛围
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健全并完善农村地区娱乐设施。加强对农村地区电脑网络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学校教育的投入,积极引导学校文化建设,创设积极的文化氛围。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力度,领正社会风气,为留守儿童同伴群体提供良好的生存、生活、娱乐、学习环境。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保证他们能健康成长。另外,还可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给予更多的关怀。政府或村干部组织鼓励和组织本村的大学生或年级较大的学生对年级小的学生进行引导,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政府可采取讲座、影片等方式对留守儿童同伴群体心理教育,也可通过对亚文化带来的不良行为以及反社会行为的严惩的宣传,增强其成员正确意识,仪期做出正确行为。
3.2学校努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
在留守儿童同伴群体主要活动场所的学校中,教师是其健康成长的关键。教师不仅要交予知识技能,还应该积极引导同伴群体健康发展。要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技能。留守儿童尚处于儿童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还不能完全准确掌握和把握辨别、选择事物的标准,教师和监护人应承担起这项责任,对留守儿童进行正确引导,让留守儿童体会到良好的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意义,注意同辈群体的消极意义。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增进彼此间的交流,教会他们要善于学习同辈群体的优点,并且在与他们交往过程中学会交往的技能,包括谦让、换位思考、互相尊重、处理冲突和矛盾等的行为及思想。要培养积极的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意见领袖,发挥核心人物的带头作用,可对这部分的人物进行培训,再以他们为核心来组成积极的同辈群体。
3.3家庭要加强监督与正确指导
家长对留守儿童的交往群体要进行引导和隐形监督。外出父母要经常通过通讯设备来了解孩子社交情况,要经常和同伴群体的家长联系,通过间接式了解儿童的需求。家长有必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为孩子挑选监护人,其监护人要时刻注意不良群体对留守儿童的感染作用,如果发现同辈群体出现吸烟、酗酒、打架等的不良越轨行为,应该及时予以制止并纠正,保证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发展。
注释:
①陆建华.青年学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③我国农村地区同伴群体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1]邓纯考.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与学校教育对策[J].浙江社会科学.2012.5.
[2]郑梦春,丁浩亮.浅议农村留守儿童同伴群体小组辅导[J].中国电力教育.2010.
[3]陆继霞,叶敬忠.我国农村地区同辈群体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J].农村人力资源开发.2009.
[4]彭惠先.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温江区TS学校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5.3.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4-00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