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在市场低迷的格局下,轨道交通业的快速发展或许可为机床产业增添一抹亮色。根据《2013~2017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轨道交通相关产业链规模可以达到数千亿元,共涉及相关行业达20多个,包括土建、机械、电气、电子及通讯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不仅如此,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引导经济发展有独到之处。
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透露,未来五年内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将维持大规模投入,投资额将保持在每年7000亿元左右,共计3.5万亿元。以高速和提速、重载为重点的中国铁路建设与改造,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国家对轨道交通行业尤其是高速铁路的超大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刺激了铁路装备以及机床行业的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首先,在轨道加工和高速铁路轨枕加工方面,提速和高速轨道的建设以及改造需要新型提速道岔,对数控道岔铣床、道岔磨床的需求不断上升。高速轨道铺设在完全不同于枕木的轨道板上,需要专用数控轨道板磨床,大约每100km就需要配置一套。
其次,在车辆零部件的制造方面,动力部分、电力机车和电传动内燃机车对机床的需求各不相同,此时需求大量通用性机床和专用机床进行柴油机和零部件的加工。因此,对大型立卧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数控镗铣床、数控立车、数控精密磨床、曲轴车的需求大大增加。
此外,随着铁路部门的改革深入和列车跨局长途运行,维修工作量大幅增加,维护维修工作将越来越集中到枢纽地区的机务段和车辆段。在这种市场需求情形下,以门式车轮车床为核心的包括超声波探伤和磨耗测量并自动回复原型最小切削量的生产线,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据报道,上海是我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根据上海机器人产业的规划,到2020年,上海机器人产业产值力争达到600亿至800亿元,成为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高端制造中心。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高峰坦言,我国所掌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大概比国外领先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四大”落后15年左右,按需制造是突围之道。
世界56%机器人用在中国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是应用机器人最多的国家,23万个机器人当中56%的机器人是中国在使用,其次是日本、美国、韩国。中国有如此巨大的机器人市场,但是产业创新弱、产业相对小、竞争能力差,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瓶颈”。高峰感叹,从产业链看,机器人产业上游是零部件,中游是机器人本体,下游则是系统集成,“国内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下游的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有三大核心技术:控制器、减速机、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及其控制技术,而国内在这三项缺乏拔尖企业。”对于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大市场、小份额”的现状,高峰认为,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也是制约国内机器人产业难大踏步的原因。他直言,目前国内并没有专门的机器人专业,而一名机器人研发专业人才的培养往往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
我国机器人产业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每年从我团队毕业的机器人专业博士就只有十几个人,这个专业要求他们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才,机械、力学、电子,方方面面的专业都要掌握。为了补足人才缺口,企业开始尝试与高校合作培养的模式。”按需制造走出“中国特色”“目前来看,国内机器人企业的核心部件制造技术仍然相对国际顶尖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在细分行业的系统集成应用上,还是有新的突破口。”除了市场布局之外,准确定位,找到自己的市场销售渠道对于国内机器人企业而言也很重要。
“一般一家企业用机器人首先会考虑成本。如果用工人,劳动力价格可以扛得住,一般企业不太愿意用机器人。”高峰教授直言道,目前国内机器人的销量其实还是很小的,且系统集成的利润也并不高,市场竞争很激烈。“比如做送餐的服务机器人,噱头还行,但要真正代替服务员还是有难度的,在技术、功能性、成本各个环节上,还有很多值得深思。只有找到市场和销售渠道,才能让前期的巨额投入不会白费。”在他看来,“智能”是国内机器人企业突围的绝佳卖点。“中国的企业最了解中国市场,在我看来,机器人企业要想突围,就要走出‘中国特色’,按需制造。例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市场有着巨大的前景,社会保障和服务、看护的需求更加紧迫,养老类服务机器人作为良好的解决方案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再比方物流、服务业等领域,关键在于按需研发、按需制造,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凸显。”
2016年6月16~17日,工具分会2016年财务价格和信息统计工作会议在重庆召开,来自行业30余家主要骨干企业的财务管理负责人和统计工作人员以及分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总会信息统计部杜智强主任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工具分会秘书长胡红兵主持。
胡红兵简要回顾了工具行业去年以来的经济运行情况,重点介绍了行业广大企业在面对“需求总量明显减少、需求结构加速升级”的市场形势,加紧实施调结构、促转型的进展情况。会议听取了分会沈壮行名誉理事长所作题为“工具行业2016年中期发展形势”的报告,报告详尽介绍了我国工具行业2015年-2016年上半年的市场运行情况:从2014年四季度开始,制造业不断积累的产能过剩压力迅速加大,进入2015年后,情况更趋严重,导致工具销售形势继续恶化。根据工具分会的统计测算,2015年我国刀具市场总消费规模下降9.6%至312亿元;其中国产刀具196亿元,同比下降11.3%;进口刀具116亿元,同比下降6.5%;刀具出口76亿元,同比下降2.6%。进入2016年,一季度大样本统计数据显示,销售收入同比下降达9%。没有止跌回稳的迹象,形势依然严峻。报告回顾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工具企业结构性改革的成绩和差距:“十二五”期间由于制造业复苏缓慢又起伏不定的持续影响,我国工具行业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市场变化。2013年以来,在新一届政府“通过改革创新为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的正确政策导向下,一批走在发展前列的工具企业,认识到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轨道,自觉加速了“调结构,促转型”的发展步伐,面对“需求总量明显减少、需求结构加速升级”的市场变化,在新形势下做到扬长避短、准确定位,在“调结构、促转型”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以现代汽车制造大量使用的“三高一专”高效刀具为例,“十二五”末期调研显示:主机厂(动力总成)的刀具国产化率已经由“十一五”末期的10%~15%提高到25%~30%。报告指出:“十三五”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调结构、转方式的“最后窗口期”。广大工具企业应该进一步深刻认识、正确判断当前形势,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转变观念,摆正心态,义无反顾地加速转型升级的进程。
杜智强主任以“中国机床工具市场和产业形势分析与展望”为题,通过大量数据和图表向与会代表分析了近年来机床与工具消费市场、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及产品进出口的变化情况。分析认为:市场仍然处于下行调整区间,在低端同质化产品供给严重过剩的同时,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有效供给”却相对不足;除了市场分化外,目前各小行业或同一小行业的不同企业也在分化;希望行业企业顺势而为,抓住机遇,瞄准市场需求的新特点,通过竞争能力重构,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分会秘书处向会议通报了工具行业部分标准产品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的调研情况,总结了去年以来工具行业月度快报、季度报表和年度分类统计报表的统计和反馈情况。与会代表深入交流了加强产品价格管理、降本增效和做好信息统计工作的经验和思路。尽管目前行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各企业纷纷通过加大设备数控化改造、“以机器换人”、调整生产组织架构、挖掘内部潜力等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狠抓成本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加大出口市场开拓,保证市场的稳定和企业的效益。
在当前依然严峻的市场形势下,行业财务价格工作和信息统计工作对于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更加突显,本次会议的召开对于工具行业企业统计工作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行业的转型升级都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