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票市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2016-02-24 20:54:19刘畅
现代农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蛾量卵块心叶

刘畅

辽宁省北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北票市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刘畅

辽宁省北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介绍玉米螟在北票市的主要发生特点和具体的防治方法,以正确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玉米螟发生规律特点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食性很杂,幼虫主要危害玉米、高粱、棉花、谷子、蔬菜等作物。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最重要害虫之一,玉米螟可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严重降低玉米籽粒产量。近年来,受气候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人为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一直呈高位攀升态势,已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中最严重的生物灾害,对北票市粮食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同时玉米螟的危害也没有引起农民朋友高度重视,防治意识较为淡薄,错过最好防治适期。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北票市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丘陵山区。昼夜温差大,积温高,年平均气温8.6℃,年平均降水量509毫米,无霜期153天左右。玉米螟在北票市一年基本发生2~3代,第三代基本不够成危害。玉米螟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秆中越冬,次年4~5月份化蛹,蛹经过10天左右羽化。成虫在夜间活动,飞翔力强,喜欢在离地50厘米以上、生长较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一个雌蛾可产卵350~700粒,卵期3~5天。

二、玉米螟的危害特点

幼虫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开始危害。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移迁到邻近的植株上,形成转株危害。幼虫主要分为五龄,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玉米的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籽粒不饱满。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严重影响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作物的茎秆倒折率明显增加,籽粒产量下降,损失率达10%~20%。

三、玉米螟的发生条件

1.虫口基数

上一代虫源基数直接关系到玉米螟发生量,虫源基数大,在适宜环境下,就能造成严重危害。

2.温度与湿度

玉米螟适宜于高温、高湿环境。天气干旱,雌蛾寿命短,产卵量少,初孵幼虫死亡率高。因此干旱少雨,可使玉米螟发生数量减少,为害程度减轻。

3.天敌影响

玉米螟天敌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赤眼蜂,条件适宜时,玉米螟卵被寄生率可达80.3%。

4.栽培制度

2015年北票市总计玉米的种植面积达102.5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3%以上,为玉米螟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寄主条件。

5.玉米品种

玉米因品种间长势及叶色等不同,被害率显著不同,玉米植株高大,吸引大量的玉米螟产卵,被害率也比较其他品种高出很多。

四、玉米螟的历史资料调查情况

1.玉米螟近几年来在北票市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2003~015年连续12年田间均为大发生年。第一代玉米螟卵发生盛期在6月下旬~7月初,主要表现为玉米心叶受害重,给植株造成花叶、连珠孔、断头和折叶。第二代玉米螟卵及幼虫发生期在8月上、中旬,主要为钻蛀危害,钻蛀玉米茎杆和雌穗,造成折秆,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其发生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早三大”,即发生时间早、成虫的蛾量大、田间危害大、农民的损失大。

2.2013年玉米螟成虫蛾量高峰日出现在8月3日,单灯诱蛾为640头,危害造成田间花叶率为55%,严重地块达75%,二代玉米螟在泉巨永乡调查造成田间蛀孔率为64%,严重地块高达90%以上。全年百株累计卵块数达63块。

3.2014年玉米螟成虫蛾量高峰日出现在8月6日,单灯诱蛾为763头,其中一代玉米螟危害调查造成的田间花叶率为48%,严重地块高达70%以上,百株累计卵块数为38块。二代玉米螟在北塔子乡调查造成田间蛀孔率为54%,严重地块高达85%以上。全年百株累计卵块数高达68块。

4.2015年玉米螟成虫蛾量高峰日出现在7月30日,单灯诱蛾为842头,创近十年来日诱蛾量的最高值,其中一代玉米螟危害调查造成的田间花叶率为52%,严重地块高达85%以上,一代玉米螟百株累计卵块数为32块。二代玉米螟在上园镇调查造成田间蛀孔率为58%,严重地块高达90%以上,二代玉米螟百株累计卵块数为37块。全年百株累计卵块数高达69块。

五、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技术

防治要求:加强对玉米螟田间发生情况调查、准确把握防治适期。大力推广“蜂、菌、药”相结合的综防措施,采取“田内与田外”“生防与化防”“一代与二代”防治相结合的防治办法,达到“全力、全面、全程”进行防治。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对玉米螟“哑巴灾害”的认识,扩大防控面积,最大限度压缩弃防面积,及时有效地指导农民防治,推进玉米螟防治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同时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向广大农民及时发布玉米螟发生与防治预警信息,为玉米螟的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将玉米螟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

2.选育抗虫品种是控制玉米螟危害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根本措施,主要选育含抗螟素高的品种,抗螟虫素对玉米螟幼虫的发育有抑制作用,而抗螟素高低是一种可以遗传的特性。因此农民朋友应多选用抗玉米螟的新品种。

3.及时处理玉米的秸秆、有效压低虫口基数 。在玉米螟成虫羽化前,根据当地使用秸秆的习惯,采用烧、扎、沤、封等措施,可使越冬的虫口明显下降。

4.物理防治。可用20W频振式杀虫灯或500W高压汞灯进行诱杀防治,每台灯可以控制50亩以上,且防治效果明显。

5.投放药剂进行防治

(1)心叶期用药。以颗粒剂效果较好 ,在玉米的大喇叭期投撒苏云金杆菌(Bt)或白僵菌颗粒剂。投入心叶内,能使心叶内部保持较长期的着药状态,在心叶末期 使用,可使药效保持至抽穗以后。

(2)穗期防治。剪花丝,抹药泥,即在玉米授粉基本结束,幼虫集中在花丝上未分散转移时,将干花丝剪去,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或烧毁,同时将配好的药泥(可选用90%的晶体敌百虫进行配置)抹在雌穗随顶部。

(3)雌穗期灌药。将药液由穗顶注入,灌前剪去干枯花丝,灌时用手轻轻捏穗部,以助药液下流。常用药剂有50%敌敌畏乳剂或90%晶体敌百虫2000倍液(高粱田上禁止使用),0.5千克药液可灌雌穗180个左右。

6.生物防治

(1)赤眼蜂防治。当田间玉米百株卵块达1~2块时释放赤眼蜂,每亩设4~5个放蜂点,第一次亩放蜂7000~8000头,隔5~7天再放第二次。亩放蜂12000~13000头,1亩总放蜂量20000头。其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2)性诱剂防治玉米螟。利用玉米螟雌蛾性成熟后放出来的激素引诱雄蛾前来的一种化学物质。现在应用的人工合成聚乙烯为载体制成的管状诱芯。具体使用方法:以直径为1尺以上的水盆作诱捕器,即诱捕器用粗铁丝做成30厘米圆圈,用塑料膜自制的水盆,使用时用三根木杆支架在田间,盆面与地在间距为1.2米,盆内倒入清水,水面距盆沿2厘米,为增加粘着性,防止诱获的雄蛾脱逃,盆内加入少许洗衣粉。昼夜挂在田间,一般每公顷设15~23个诱捕器,诱捕时间在6月20日~8月30日。

7.化学防治。可选用30%高氯.马乳油2000倍液或20%马氰乳油1000~1500倍液,也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200倍液喷雾,注意重点喷施于玉米的心叶内,防治效果比较明显。喷药应在晴天上午10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同时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虫害,以免造成人员中毒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蛾量卵块心叶
“一带一路”上的国花文化——捷克·心叶椴
天天爱科学(2022年9期)2022-09-15 01:12:00
一种估算草地贪夜蛾卵块中卵粒数量的简易方法
?沁阳市2019年秋作物主要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沁阳市2019 年秋作物主要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河南农业(2020年3期)2020-03-24 07:24:58
草地贪夜蛾覆毛卵块与绒茧蜂茧块的识别特征
植物保护(2019年5期)2019-11-27 09:34:54
崇明区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特征分析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HPLC法测定心叶紫金牛中岩白菜素的含量
黄瓜南方根结线虫病的根结大小与线虫各虫态数量间的关系
中国蔬菜(2012年24期)2012-02-24 09:01:08
2009年黄陂区芦笋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湖北植保(2010年2期)2010-08-15 00: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