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福军
赤峰市敖汉旗古鲁板蒿乡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浅谈赤峰地区玉米高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崔福军
赤峰市敖汉旗古鲁板蒿乡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玉米消费大国,在当今玉米市场疲软,农民增收举步维艰的背景之下,要想继续保证玉米生产安全,只有通过提高玉米单产来增加利润,方能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
为此笔者就内蒙古赤峰地区玉米生产情况做如下剖析。
1.耕作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
赤峰地区土壤有机质缺乏。虽有农家肥资源,但严重不足。玉米秸秆因缺少大型农机具,不能实施秸秆还田,被大量焚烧。重施化肥,以致土壤板结,宜耕性较差。土壤通透性差,土壤供氧能力弱,土壤肥力下降。玉米根系发育不良。导致生育期内玉米长势达不到高产标准。
2.不合理的种植习惯,破坏了土地的生产能力
(1)种植模式不合理。赤峰地区种植玉米多采取等行距种植的方式,且行距多为40厘米,致使玉米行间通风透光性差,光合作用低,玉米中后期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玉米有效穗数降低。
(2)施肥不科学,肥料品种搭配不合理。一是底肥施入量不足,一般多为二胺20千克,很少使用钾肥。锌肥近年几乎不用,造成前期生长量不足,个别地区玉米还表现出缺素症。二是起苗肥用的过晚,量不足,产量提高受限。三是氮肥个别地区施入量超标,造成营养生长与生长的不协调。有的表现为倒伏,有的表现为多穗。
(3)偏重于大穗型玉米品种的种植,面积占有相当比重。种植密度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产量的提高。(一般讲平展型玉米多为大穗型品种,产量较低)平展型玉米种植占有相当比重。
3.不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影响突出
赤峰地处寒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均降水量300毫米,无霜期在120~140天,年有效积温≥2700~3000℃,且南北差异较大。大风日数100天。有句俗语说得很形象,“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久逢秋旱”这就是赤峰地区干旱少雨的写照。大风、低温、早霜、冰雹等异常天气对玉米高产造成影响。区内地方旗县所处的积温不同影响着高产玉米的布局。
4.玉米种植田间管理方式不当
(1)施肥不科学。大面积生产中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底肥施用量不足,肥料品种单一,造成玉米前期生长量不足。二是提苗肥和攻穗肥施用偏迟。不能满足玉米正常生长发育。个别农户一次提苗肥用量过大,由于土壤湿度小施入后遇太阳曝晒,导致玉米出现反渗透现象。结果很严重,轻则萎蔫,重则死苗。二是总施肥量中氮素肥料比重过大,鳞、钾肥不足,微肥缺施。此情形下玉米发育不良,抗逆性差,尤其抗倒伏能力减弱,中后期遇风倒伏造成减产。三是部分农户施肥总量不足,造成后期脱肥早衰,叶片失绿,光合作用减弱,千粒重降低,产量提高受影响。四是施肥量过大,造成多蘖、多穗现象。肥水过大养分过剩,部分品种分蘖丛生。部分品种会产生3~5个腋芽分化发育,从而形成一株多穗现象。但最多也只有2个穗形成产量,其余均不能正常成穗形成产量。
(2)对植保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疏于防虫。一是各地区对地下害虫的防治不到位,多地地下害虫大发生,尤以金真虫发生最为严重。局部地区造成缺苗断垄,个别地区甚至毁种。二是对玉米螟的防治不重视。由于此虫害,具有曝发性,防治适期短,且为害期长,中后期蛀茎危害具有隐蔽性,后期防治效果较差,农户防治不及时,防治效果大打折扣。遇大风倒折率大幅上升,减产的幅度达20%~30%。
(3)查田补种不及时,造成田间整齐度差。玉米出苗后,由于施肥、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的死苗、弱苗如不及时补种加强管理,就会出现弱苗、大苗欺小苗的现象。造成空秆、有效穗降低。
5.品种的引种布局不当
一方面种子经销商在引种时,只注重单一的经济性状,却忽略了品种的抗逆性选择,使得种植的品种抗病性、耐寒、耐旱性、抗倒性、抗虫性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缺憾,不同程度上制约玉米高产的形成。另一方面,农户最喜欢种植大穗型品种。购买后,却种植于地力较差的土壤上,品种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获得高产。
1.市、旗、乡三级政府重视,各涉农部门大力配合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源建设,推广玉米膜下滴灌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增加投入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发展节水工程,科学用水确保玉米产业用水安全实现可持续。
2.强力推广深松为主的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提升土壤肥力
(1)推广轮作制度,实现生物改土。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发展,实现土壤生物良性化发展。
(2)推广大型农机具作业,逐年加深耕层,创造出上虚下实的耕层结构,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3)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环境。同时秸秆还田还具有防风蚀作用,在风蚀严重的地区种植玉米,采用秸秆还田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防治土壤荒漠化,改善生态方面成效显著。
3.强化乡村农技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强化专业管理培训;创建示范园区,引进与培养高精专业人才,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强力推广新技术,搞好技术培训,把玉米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抓好典型引领。改善农户不良的种植习惯。
4.因地制宜种植耐密品种,推广密植增产相应技术
生产实践证明选育推广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耐密的玉米新品种,是赤峰地区玉米实现高产的一个有效途径。根据赤峰地区的生产实际,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微肥是进一步挖掘品种增产潜力,提高玉米产量和资源利用率的最根本措施。
5.提高种子质量及播种质量水平
要实现玉米的高产量,在合理密植的前提下,还要提高苗间的整齐度。这就要靠提高种子的质量和播种质量作为根本保证。确保用种为一级种子标准,这样才能立争苗全、苗齐、苗壮,为玉米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6.推广玉米单粒播种、施肥、化学除草、覆膜、大小垄种植等一次性作业系列技术。
(1)单粒播种技术。苗全、苗壮、节省种子成本,不再间苗,节约人工成本,单株苗生长壮,成苗率高,整齐度高。
(2)配方施肥技术。科学均衡、配比合理、安全有效,不脱肥。
(3)覆膜技术。提高地温,提早播种,延长玉米生育期,提高水肥利用率,提高单产。
(4)化学除草技术。安全高效,经济实用,节约成本,减轻劳动强度。
(5)水肥一体化技术。合理用水,提高水肥的利用率,减少土壤环境污染,节本增效,实现玉米高产。
(6)机械防虫。农药颗粒直接,进入种子垄内,上有地膜覆盖,与害虫为伍,药效倍增,防治效果显著。
7.建立并推广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控体系
病虫草鼠害是导致玉米减产的重要因素。针对其相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按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建立预测、预报、预警机制。实行联防、联动,降低玉米生育期间因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
8.重点推广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增强玉米机械化程度,提高玉米产量,提升种植的科技含量,节约生产成本,对玉米种植户来说是增收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