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心静
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就业,减轻就业焦虑,使他们以更加良好的心态实现就业,是所在院校学生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和目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就业矛盾也日益突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都在着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但是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偏重于日常管理及事务性工作,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及服务工作支持力度欠缺。本文试图探讨将学生工作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以推进学生就业。通过分析学生就业困难现状,总结就业困难原因,对比国外学生管理工作服务就业的先进经验,提出加强学生工作服务功能、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学生管理;服务功能;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247-02
一、学生就业及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2014年大学生就业人数继续突破700万、社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际经济形势欠佳、公招性岗位招聘数量大量缩减等原因,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市场更趋公平、公开,大学生创业、基层就业、西部计划、入伍等政策优惠力度加大,以及城镇化会大大增加乡镇企业法务、高层次社会工作者、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等有利因素,既要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和紧迫感,更要增强就业的自信心。
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导致整体市场需求层次降低,需求量总体减少。其中,大中型企业和传统事业单位由于转型发展或者编制控制,需求量减少,部分外企总部和生产中心西移另外,中小型民营企业需求旺盛,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但是供需市场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
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都在着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理性定位和择业。我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研显示,95%的学生仍以生源地所在省内一线大城市为就业首选。但是,如果外省市及生源地区有好的机会,75%的同学也表示愿意赴外地二三线城市就业。以上数据说明,毕业生求职心态不断在调整,趋于理性。学校也在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一是要求所有同学务必结合自身情况尽快明确发展方向,鼓励同学升学深造,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提高就业层次;二是建议同学们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主动性,把握就业黄金时期,力争达到“不在招聘会现场,就在去招聘会的路上”的状态;三是要求同学们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积极争取就业实习机会,学习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扩大就业信息渠道和就业目标领域,实现顺利就业。
反观我们的实际就业数据,发现截止目前我院的就业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一是三方协议签订率截止到毕业前4个月未达到70%,与90%的目标相去甚远,与同期的87%相比也有不小差距。二是三方协议签订单位范围局限,主要集中在行业相关性强的地市级通服公司、电信、移动公司中,其他中小型企业少。三是岗位主要集中通信及销售/行政,岗位覆盖面窄。四是实际专业对口率不高约为60%左右。五是薪资水平不高,试用期平均1300元左右,转正后正式工资集中在1800~2200元区间,最高为3200元,最低基本工资为1600元。如何进一步提升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成了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除了教学质量、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提升以外,在此就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转变这一方面浅论促进就业的思路和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处于“夹心”层次,比普通本科院校管理节点多更严格,比高中在课程时间及集体集中度又略松散,学生自述有一种继续上高中的感觉,只是比高中课少压力小。以我校为例,学生管理分院系两级,对学生有素质测评、德智体测评,对班级有考勤、班级考核、班主任考核,有针对宿舍的纪律检查、晚就寝检查、卫生检查、文明寝室评比,有考勤率、退学率、违纪率、欠费率等考核,规定一年级新生必须参加晨跑、早晚自习,针对日常管理考核评比项目较多。但是针对学生就业的管理和辅导项目则相对较少。根据国外相同学历层次的院校资料,并无设置学生管理部门,将相应的管理项目比如宿舍管理等归于后勤部门,将课程选择等服务工作归于教务部门,另专设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帮助及辅导学生就业工作,如美国,联邦人事部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其下属就业统计局有两千多名工作人员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并发布未来十年的就业环境,分析各行各业的就业需求形势,每两年微调一次。人事就业统计局根据这些数据编撰的《岗位需求手册》,成为每个美国大学生必备的就业“圣经”。此外,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除收集供求信息外,还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大学生在校必修课。民间就业服务机构除了向社会及时提供求职信息外,还进行各种职业培训、传授求职技巧。如英国,在英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由学校负责。高校一般都设置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它不但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信息,又承担着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任务。服务中心的资料部门储藏有非常丰富的就业相关信息,不仅有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也包括奖学金、教育基金资助下的各种深造途径。
二、学生就业及学生管理工作滞后的原因
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更多还停留在“管理”层面,服务和引导功能较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一是社会舆论营造的大环境,国人普遍认为没有工作前都是需要父母、学校管理的大孩子,不认为他们有自我管理、独立的条件和必要。而反观英美等国家,学生到了18岁就会被要求独立,搬离父母,打工赚学费及生活费,父母及社会都认为对孩子的责任就是到成年为止,所以国内的大学生普遍没有相应的心理建设认为自己应该独立学会自我管理。二是学校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国内的院校机构设置基本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将相关的学生事务作为自己的主动管理内容,让学生认为学校理所应当地承担了学习起居等所有管理功能。英美等院校则是简化管理机构设置,以服务为主,管理为辅,例如学校并不完全提供宿舍,学校的管理制度除校园文化等内容外基本与法律法规一致,并无特设的考核管理内容,以成年人的姿态在学校生活学习,加强自我管理。三是法律及社会责任对学校的约束,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将学生安全和学习表现完全归于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而忽略了学生成年事实自我管理的责任,学校时刻战战兢兢,担心学生安全事故担心舆论评价应付评估检查,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设置许多管理节点进行管控,难免有本末倒置之嫌。
三、加强学生服务工作推进学生就业的措施
1.从总体上厘清学生管理工作框架,明确、简化管理内容。学生工作包含重点、底线和方向,内容就是重心是提高学生成绩和综合能力。框架边缘就是底线,是指安全工作和不违反法律法规。在这个框架以内不建议给学生太多束缚,鼓励他们有多远看多远,有多高跳多高,简化管理内容,强调学生自治,学生管理老师适当放手放权。将工作目标更多放在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上面,所以方向就是将学生工作由管理向为学生服务转变。
2.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强化就业服务工作。首先,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应有专项的工作计划及工作资金,有专人协助开展,建立健全学生信息库,明确他们的基本信息、就业意向、特长、在校表现等情况便于信息发布、共享及组织、管理,减少压力及焦虑。同时,提供必要的政策、物资支持和保障,如免费的形象设计及面试服装,免费制作面试材料,报销部分面试往返路费等,为学生节省求职成本,减少经济压力。
3.专门人员参与就业指导课程,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服务。我认为我们管得不少,但是还不够严不够专业。不够严主要是体现在学生对学习不重视,学习兴趣激发不够,我们的高中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坚持一下,到了大学就好了,就轻松了”。但是全社会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大学几年的专业技能学习直接决定了你毕业后可以做什么,可以说这几年就是以后几十年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我们的学生因为一直在这种舆论环境中挣扎,进来大学以后有多懒散各位老师都眼见为实,我就不赘述了。
4.让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专业主要是指没有针对性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我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未来工作的茫然和焦虑。他们学了专业知识以后仍然和岗位职能挂不起钩来,不能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准备。一个学生在学习几十门的心理学课程的同时,应该了解这个专业在各个行业的岗位分布情况,制定明确到岗位的工作目标,并且了解这个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形成核心竞争力切入工作岗位,而不是大而空的一句话“我要努力”,一个大而空的职业理想。
5.建议从高中开始引入就业指导概念,从大学选专业开始形成就业理念。英美等国家许多高中的课程设置开始引入专业教育,让学生提前熟悉并选择感兴趣认为可以深入学习的专业,同时开始就业课程尽早普及就业知识。
6.学校的课程设置以行业分布岗位需要技能要求为依据,模拟全真的工作环境。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能非常明确地感觉到学生心理状况的明显变化,最明显的表现:(1)他们自我意识强甚至可以称为膨胀,重视现实的结果,反感空洞的权威,维权意识强,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策略一定要流畅简洁并且有据可依,要求我们工作中都要谨言慎行,合法合情理。(2)学生职业焦虑和抑郁水平高。主要原因还是想找好工作的高期望和低职业技能的矛盾,让学生产生恐惧逃避的心理。(3)学生社会参与度高,多数学生都参加过各式兼职等社会工作,课程设置和社会体验脱节,学生感觉学业无意义,更加丧失学习兴趣。(4)发挥高职学院与企业联系紧密、学用双活的优势,建立专门的经济困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根据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职业目标以及个体素质,为他们提供与其职业生涯规划路线更加匹配的勤工俭学岗位、兼职机会及社会实践、实习等,利于积累相关经验和实践能力,发挥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充分、技能第一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