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家训:从细微处见真章

2016-02-23 09:44田祥玉
晚报文萃 2015年12期
关键词:行军粟裕军人

田祥玉

“你好!我是老兵粟戎生!”每当遇到陌生人,粟戎生都这样自我介绍。短平头、军便装,走路时昂首阔步。即便已退休多年,即使是在自己家中,73岁的粟戎生依然一身军人装扮,浑身上下一股飒爽风姿。住在极为平常普通的老旧小区,客厅四壁白墙,显然有些年头的蓝布沙发和电视机,作为开国大将粟裕的长子,粟戎生的生活看起来多少有些寒酸。

“外人看起来寒酸的生活,我却过得特别自在舒适。谁叫我的父亲是粟裕呢?”说到已经去世31年的父亲,粟戎生的眼中仍有泪光。1942年出生在江苏扬州的他,因为父母要行军打仗,两岁前一直跟着外婆一起生活。外婆疼爱外孙,粟戎生从小就比较娇气。男孩怎能娇生惯养呢?1944年,粟裕派人把儿子接到了自己身边,跟随他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辗转奔波。

一心希望儿子能当兵为祖国做贡献的粟裕,对粟戎生的教育原则也完全是军人的标准。为了让儿子能成大器,他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他做人。“记忆中,父亲对我们几个子女都特别严厉。吃饭不可以挑食,行军途中不能啼哭,饥寒交迫也不准叫喊。”粟戎生说,如果犯了这几条中的任何一条,父亲就会大声训斥甚至动用武力。随父母行军到浙西天目山地区时,一个清冷的早晨,粟戎生被父亲带到一条小溪边。“让我抱着一段竹筒,跳进水里。我不敢下水,爸爸把我一抱,啪地一下扔进了水里。‘用力蹬,朝前游!他在溪水边命令大哭不止的我。”粟戎生说,父亲是一员虎将,所以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娇气、胆小,不像个男子汉。

粟戎生说,父亲最不能容忍他和弟弟、妹妹的一点就是磨蹭。谁要磨蹭了他就大声训斥:“这不行!”一家人吃饭时,不准说话,不准挑三拣四,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吃完饭,粟裕就会让妻子把碗筷都收了。如果谁过后喊饿,不仅得不到饭吃,还会受罚。

即便是后来解放了,条件好了,粟裕依然把“挑三拣四就得饿肚子”挂在嘴边,一家人吃饭也都是不声不响,动作麻利,无论是美味佳肴还是家常便饭,孩子们都吃得倍儿香。吃完饭后,粟裕喜欢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也依然和吃饭有关系。“南昌起义、潮汕失败、转战井冈山,中央苏区和后来的3年游击战争时期,有时好几天吃不上什么东西。打了土豪,才吃上饱饭。”粟裕说,“有饭吃,就要好好珍惜,用一颗敬畏的心好好享用。这是做人的最基本规矩。”他总是说,从一个人吃饭的习惯上,能看出其素质、能力和前途。

除了吃饭外,粟裕还教导孩子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穿戴整齐,衣服鞋袜等个人用品都要放在合适的地方。粟戎生说,他当兵期间回家休假,睡觉时衣服、鞋子随便放,父亲看到后把他从床上拽起来说:“这不行!”他依然坚持战争时期养成的习惯,“所有东西都应放在固定的地方,随手就能摸到,一有情况就能以最快速度完成准备,就是放假在家也要这样。”要求孩子做到的,粟裕自己也会坚决做到。

“父亲一辈子都按照军人着装规定,总是把衬衣、毛衣扎在裤腰里。只要穿上军装就扣好风纪扣,从未敞开过。病重期间,他已经偏瘫,别人协助他穿衣服,他仍然这样要求。离世前那几个月,他根本吃不下什么东西。但只要答应吃饭,盛多少他都吃得干干净净,而且动作依然很迅速,根本看不出是个病人。”粟戎生说。

“爸爸在衣、食、住、行上严格要求,并不是僵化古板,而是一个军人在长期战斗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更是他作为父亲的最优秀品质。”粟戎生说。

(开心虫摘自《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5年第9期)

猜你喜欢
行军粟裕军人
第一次开飞机
行军蚁
粟裕:“图痴”与“枪迷”
可怕的行军蚁
粟裕:“图痴”与枪迷
毛泽东为何坚信粟裕能指挥大军团作战
节假日时的中国军人
行军蚁
大郭小郭行军锅
军人画军机(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