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强 鄢利 艾瑛 王明霞 蒋冬林 马林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影响。方法 62例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 接受规范药物治疗)和干预组(32例, 接受规范药物治疗同时接受心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干预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规范药物治疗基础上, 给予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增强患者心理承受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心理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焦虑抑郁情绪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4.207
冠心病是目前中老年人的多发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冠心病重要的微创治疗方法。近年来, 随着现代医学由“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改变, 情绪障碍与冠心病合并存在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冠心病患者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大量研究显示, 焦虑抑郁情绪亦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并严重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给予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干预, 通过教育患者认识冠心病, 全面了解PCI术的目的、方法、效果、副作用以及接受PCI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术后的治疗及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可消除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疗效, 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接受PCI的患者62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情绪的其他疾病;②不能完成涉及量表填写的患者;③入院时经 SAS评分<40分和(或)SDS评分<40分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干预组(32例)。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干预组男15例, 女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例数及血管病变支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PCI治疗后按冠心病规范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规范药物治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干预组除按对照组治疗外同时给予心理干预治疗。心理干预由受过心理学训练的专业医师完成, 根据每例患者心理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指导患者运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及暗示疗法, 改善焦虑抑郁的情绪, 进行放松训练。心理干预时间>30 min/次, 每3个月1次。干预组出院前给予心理干预1次。每3个月复诊1次, 每次询问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监测, 同时接受SDS、SAS的评定, 疗程为12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治疗12个月末再次应用SAS、SDS进行测评, 并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SAS和SDS评分情况。评定标准: SAS: 共20个条目, 按1~4 级评分评定患者焦虑状况, 得分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重;SDS:共20个条目, 按1~4 级评分评定患者情绪状况, 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重。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干预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我国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 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PCI术虽已成为冠心病住院患者最常见的诊疗措施之一, 但作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方法, 由于手术部位是心脏, 患者缺乏了解, 同时PCI手术费用较高以及术后长期服药治疗的要求, 使一部分患者产生焦虑及抑郁情绪障碍。冠心病患者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 有研究表明, 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69.0%~70.4%, 抑郁症状发生率为52.1%~63.4%[3]。
近年来, 情绪障碍与冠心病的共病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研究显示, 焦虑/抑郁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贯穿于整个心脏疾病的发生过程并严重影响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预后[4]。研究显示, 部分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心理障碍。患者术后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从而造成焦虑、疑病等异常的心理状态[5]。许多医务人员在对PCI术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只关注对冠心病的治疗, 而忽略了患者的负性情绪状态, 没有及时和正确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干预, 导致冠心病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和术后生存质量。所以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进行综合心理干预, 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冠心病, 全面了解PCI术的目的、手术方法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及接受PCI手术治疗的益处、术后药物治疗及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消除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增强患者心理承受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冠心病的发生系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Linden等[6]对23个评估心理社会干预对心脏康复治疗方案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发现, 缺乏心理干预治疗会导致冠心病的死亡率和心肌梗死的再发率明显增加。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冠心病的整体疗效, 并改善预后和转归。有学者对210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干预, 随访观6个月~2.5年发现患者反复疑病就医、检查及住院次数有效减少, MACE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 心理和经济负担减轻[7]。本文对32例PCI术后患者规范治疗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 发现在改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方面明显好于治疗前和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对于冠心病患者PCI围手术期及术后心理干预, 提高患者的手术依从性及耐受性, 改善患者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在治疗过程中在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应联合心理干预的治疗。应加强患者的心理评估,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减轻其负性情绪反应, 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本研究中, 虽然随访干预治疗中, 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改善非常明显, 但心理干预能否降低冠心病PCI术后总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再发生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在规范药物治疗基础上, 给予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增强患者心理承受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Lett H, Blumenthal JA, Babyak MA, et al. Depress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vidence,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Psychosom Med, 2004, 66(3):305-315.
[2] 常丽, 姚云, 孙慧.心理干预缓解冠心病病人焦虑、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护理研究, 2010, 24(11C):3025-3027.
[3] 陈银娣, 施慎孙, 陆峥. 老年冠心病病人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 上海精神医学, 2000, 12(1):17-19.
[4] Lloyd-Jones D, Adams RJ, Brown TM, 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0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10, 121(7):e46-e215.
[5] 金晓萍, 陈绍良, 单守杰, 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影响.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9, 18(2):89-90.
[6] Linden W, Stossel C, Maurice J.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meta analysis. Arch Intern Med, 1996, 156(7):745-752.
[7] 韩立宪, 吴莉娜, 张红娟, 等.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焦虑及抑郁情绪心理干预的研究.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9, 17(2):82-85.
[收稿日期:201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