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涛
【摘要】 目的 探究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34例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观察与精心的护理。结果 34例患者中2例死亡, 4例穿刺部位出现皮下血肿, 其余患者均未出现脑血管痉挛、脑组织缺血、动脉瘤破裂、穿刺部位血肿等并发症, 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精心护理、细致的观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致残率、死亡率,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4.150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 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最主要病因, 早期死亡率达到36%, 且反复出血者病死率高达72%以上[1]。现将本院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2014年收治的34例患者, 男19例, 女15例, 年龄18~72岁, 平均年龄45.6岁。其中5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例术前因出现脑血管痉挛而延迟手术, 其余均在完善术前准备后行栓塞治疗。影像学检查 :34例患者均行CT检查提示有SAH, 伴颅内血肿7例, 破入脑室3例。经血管造影术(DSA)证实:基底动脉瘤15例,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 后交通动脉瘤6例, 海绵窦内动脉瘤4例。动脉瘤大小:2~5 mm 11例, 6~10 mm 16例, 11~25 mm 7例。30为单发动脉瘤, 4例为多发动脉瘤。
1. 2 护理方法
1. 2.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感觉, 给予心电监护、吸氧, 预防脑水肿。维持血压在120~130/80~90 mm Hg(1 mm Hg=0.133 kPa), 以增加脑组织灌注, 防止缺血、缺氧。
1. 2. 2 观察患者有无颅内压增高[2, 3]情况, 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加重、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均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要时刻警惕,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本组5例患者出现头痛呕吐, 遵医嘱给予镇静和镇吐药效果好。
1. 2. 3 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 h, 拔除导管鞘后, 加压止血5~10 min, 局部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 术侧下肢伸直制动24 h, 必要时给予约束、固定。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皮下血肿, 注意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和运动功能, 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如发现肢体冷苍白、无搏动可能有血栓形成, 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制动期间需协助患者翻身, 并按压穿刺点, 以保证患者卧位舒适, 预防压疮。本组4例患者, 由于烦躁不安、制动不好, 穿刺部位出现少量渗血, 予重新加压包扎。
1. 2. 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 2. 4. 1 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血管内栓塞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 常因血压波动大、血压过高引起, 必须采取措施避免血压突然升高。本组所有患者术后动态监测血压72~96 h, 严格记录血压变化。本组2例患者出现瘤体破裂, 及时报告医生行急诊开颅手术。术后1例死亡, 1例康复。
1. 2. 4. 2 脑血管痉挛是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若患者出现头痛、血压下降、短暂性意识障碍、肢体瘫痪, 应考虑是脑血管痉挛所致, 应立即报告医生, 给予吸氧, 改善脑组织缺氧。应用尼莫地平、706代血浆等药物扩张血管, 减轻痉挛, 提升血容量。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特别是心率、血压的变化[4]。
1. 2. 4. 3 脑梗死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因瘤内血栓或栓塞材料脱落而栓塞血管引起, 因此术后常规使用抗凝药物, 严密监测出凝血时间。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眼结膜充血、皮肤有无出血点。
1. 2. 5 心理护理, 术前给予个性化的宣教, 告知患者手术的成功率、术后注意事项、疾病转归, 列举身边成功治愈的病例, 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觉, 使其参与到治疗和护理中, 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以达到预期效果。
2 结果
本组34例患者栓塞术后动脉瘤腔完全闭塞11例, 栓塞>90%者9例, 栓塞在70%~90%者14例。1例患者术中呼吸心跳骤停死亡。1例术后出现瘤体破裂死亡。4例出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4周后造影复查, 32例术后恢复良好, 治愈出院。
3 小结
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 神经外科介入治疗学的突起使颅内动脉瘤得到有效治疗。GDC血管内栓塞治疗, 因其疗效可靠、创伤小是目前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之一[5, 6]。血管内栓塞术后配合有效的护理对策, 有助于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愈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对确保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成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凌峰.介入神经放射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216-260.
[2] 周良辅.神经外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239.
[3] 刘群带, 张小玲.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的护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13):122-123.
[4] 段传志, 黄庆.机械可脱式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0, 8(6):366-367.
[5] 耿素萍, 王立兴, 朱吉高.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配合与护理.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 9(6):31-33.
[6] 郭艳丽, 张建辉.颅内动脉瘤微弹簧栓塞治疗术后患者护理.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8, 24(6):633-634.
[收稿日期: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