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贵有致,说明也精彩
□周启群
曾经看过一档“厨艺大比拼”的电视节目,所有参赛选手都是各国选派的大师级厨师,他们所用的食材都是相同的,制作食品的时间也一样。在食品制作完成后,由品尝师不计名投票,最终评出最受欢迎的冠军。冠军成功的秘密在哪儿?就是灵活有致地搭配食材,化平淡为神奇。其实,写说明文也是一样。说明对象和说明特征都已经摆在眼前,由于每个作者对素材的运用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也迥然不同。那么,怎样进行灵活有致地说明呢?
“意者,一身之主也。”意思是说,“意”就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是文章的生命所在。因此,写作说明文也应“以意为主”,挖掘出说明对象的深刻内涵,把文章写得有“情”有“意”,出新出彩,既给人以“知”,又给人以“智”,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同样以一处瑶族聚居地的古窖址为说明对象,一位作者以《神奇的古窖址》为题纯粹介绍古窖的情况,而另一位作者以《藏在深闺的“窖”文化》为题,既介绍了古窖的情况,还深入挖掘了与古窖相生相伴的瑶族文化。两篇文章相比较,后者为上。因为后者深入挖掘了说明对象的内涵,让说明对象彰显光彩夺目的个性特征。
写说明文,除了在内容、结构上进行整体构思,在语言表达上尽力体现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应恰当、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让读者能够清晰、准确、透彻地了解作者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因此,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摹状貌;其次要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再次才是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例如布丰的《松鼠》一文就是很好的例子: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选段中,作者恰当、灵活地运用了摹状貌、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将松鼠漂亮、可爱的特征说得生动形象。
说明文是一种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结构、成因、关系、功能等进行介绍、解说、阐释的文体。为了增强说明的效果,在行文中通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文采。恰当地在说明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使说明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将说明对象的特征表现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将说明对象作拟人化处理,贴近读者的阅读心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易于读者接受和理解;恰当地运用设问,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其思考,也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紧凑,还能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加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这样不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还可以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以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为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穿插在说明文中的句子,因为运用了拟人、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说明内容生动、有趣,更具有可读性。
写说明文,要做到明白清楚。就其表达方式而言,固然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基于作者写作意图以及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需要,在准确说清说明对象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助于增强说明文的文采。记叙、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可以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可以使说明更有感情。我们以吴冠中的作品《桥之美》中的一个选段为例: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选段中,作者灵活运用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诗意盎然地将“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一特征说得趣味横生。
在说明文中,如果有与说明对象相关的神话传说,可以灵活穿插,不仅可以丰富内容,还可以增强说明的趣味性,真可谓一举两得。例如,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兵的作品《死海不死》一文中穿插了罗马统帅狄杜想将俘虏投入死海中淹死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穿插引用这个事例,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形象神奇,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久远。但是,引用神话传说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如果为追求可读性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就不足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