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型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初探
——以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反弹高度》教学设计为例

2016-02-23 03:25刘美红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报告单结论交流

刘美红

(广东省深圳市育才教育集团第二小学,深圳 518000 )

“数学实验”型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初探
——以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反弹高度》教学设计为例

刘美红

(广东省深圳市育才教育集团第二小学,深圳 518000 )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新课标教材中新增的教学内容,其中数学实验型活动课又是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反弹高度》教学设计为例,从三个步骤探究了数学实验型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活动,研究问题(实验热身、小组实验、处理数据);总结交流,解决问题.旨在通过数学实验型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创造、合作交流、总结概括等各方面能力.

数学实验 实践活动 反弹高度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将课堂内的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检验、推理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1],需要学生调用多方面数学知识、多种数学活动经验,实验前“多备”、实验中“协作”、实验后“多析”,综合各方面知识和技能储备来解决问题.作为综合与实践活动题材的一部分,数学实验的目的是以实验为载体,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数学结论(规律)的验证和运用过程,让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而且获得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0~82页《数学好玩》中的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题材.本节课没有具体的概念学习,没有具体的数学知识研究,主要是为了探究问题: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篮球和乒乓球哪种球反弹得高一些?本课内容在国内几个版本教材中都有,且北师大版本的这节课比其他版本要求高很多.由于受场地、器材、费时、费力、不考核等多种因素影响,本课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率较低.

(二)学生情况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百分数的应用、统计、比的认识等知识,有一定的测量经验,也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在这一节综合实践课上,学生需自发调用、融合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长期以来,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一直是我国学生数学学习的弱项,因此这节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极具挑战性.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设计实验方案,填写实验报告单,收集实验数据.在用分数或比表示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熟练运用分数、比、平均数、统计等知识阐述实验结论.

2.结合具体问题,经历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和方法,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的价值,提高合作能力;在经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感受实验的科学性和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是填写实验报告单,收集实验数据;用分数或比表示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在实验中找准球的反弹点;分析与处理实验数据,合理解释实验结果.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它是认知活动的开始,也是检验学生研究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通过一个简洁的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研究方向.

淘气和笑笑发生了争执,原来他们对以下问题产生了不同意见: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篮球和乒乓球哪种球反弹高一些.笑笑认为乒乓球反弹高一些,淘气认为篮球高一些.

问题①:你赞成谁的观点?

学生有3种观点: 赞同淘气的观点;赞同笑笑的观点;不能确定,因为充气多,反弹高;充气不足,反弹不高.

问题②:充气情况会影响球的反弹高度.还有什么会影响球的反弹高度呢?

学生考虑的因素有球的施力状况、球的材质等.

问题③:同意淘气观点的人数多,是不是就可以直接判定淘气的观点正确?

学生明确:不能,说服力不够.需要通过实验取得数据,获得科学的结论来解决哪种球反弹高的问题.

【设计意图】依托淘气和笑笑的争论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猜想,激发好奇心.当然仅靠经验猜测或逻辑推理不足以得到可信度高的答案,由此产生了实验的必要性.

(二)实验活动,研究问题

数学家欧拉指出:“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数学实验是现代科学与实践的产物,亦成为当今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准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在实验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内化为隐性知识的一部分.数学实验如能形成常态,便能让学生更具独立思考、尊重事实、思辨分析的理性精神.

1.实验热身

(1)设计实验方案

问题①:实验之前,要先做一些准备工作.请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ⅰ 实验要做哪些事?实验步骤是什么?

ⅱ 需要收集哪些数据?用什么记录数据?

组内商量后,全班汇报和交流,明确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

(2)合理分工,填写报告单

问题②:实验时,小组内如何分工?分完工后填写教材第81页报告单里的实验分工.

(3)明晰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点

先向学生展示一组其他班做实验的图片,如图1,使其对本次实验的操作步骤有进一步了解,随时补充注意点.

a.确定起始高度,球的上沿贴着挡板球自由落下,挡板对齐起始高度

b.球落下反弹的瞬间,迅速找到球反弹的上沿高度,做标记,若看不清可以重复做

c.测量反弹高度,记录整厘米数图1

【设计意图】实验干扰因素较多,学生实施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实验前必须设计好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保证实验顺利完成.实验本身极易产生误差,充足的准备能使测量数据更准确,有利于得到较为严谨、科学的结论,增强说服力.

2.小组实验

各小组组长带领组员到指定区域进行实验,每种球进行3种高度实验,记录每次的反弹高度.实验完成后填写报告单中的实验过程.

(篮)球

起始高度(100)厘米(150)厘米( )厘米下落次数①②③①②③①②③反弹高度(整厘米数)

(乒乓)球

起始高度(100)厘米(150)厘米( )厘米下落次数①②③①②③①②③反弹高度(整厘米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积累有效的活动操作经验及与人合作经验,体验统计中收集真实数据的过程.

3.处理数据

(1)请填写报告单中的实验过程.

(2)整理实验数据,得到结论,填写报告单.

教师引导学生组内比一比,算一算,分析实验数据,可以比较一份表格,也可以两份表格进行对比,思考能得到哪些实验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实验数据,自主选用计算器等工具解释实验结论.

(三)总结交流,解决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的愤悱状态和实验研究的兴奋状态后,学生有着宣之于口的强烈愿望.实验后的处理数据已凝聚了小组的集体智慧,此时组织全班学生再次交流必将激起师生、生生之间思想碰撞的火花.至此,问题经提出、分析后最终得到解决.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数学日记、思维导图、PPT等形式展示小组的发现和结论.

1.展示实验结论

组1:我们组的结论是,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篮球反弹高度高一些.

组2:我们组算了平均数.

组3:我们组从每组数据中找出最高值,写出了反弹高度与起始高度的比.

组4:本组实验中,起始高度为100厘米的时候,篮球反弹高度为71厘米,占起始高度的71%,乒乓球反弹高度为64厘米,占起始高度的64%……

2.交流实验中遇到的困难

问题①:每个组计算结果不完全一样,结果在一个范围内.为什么数据存在误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问题②:遇到这些困难时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小组交流后,教师出示一组资料,总结球的弹性的影响因素.

同一种球的弹性,主要取决于球内部所受的压力,而压力的大小与球内充进的空气多少有关.在正式进行球类比赛时,对球的弹性都有明确的要求.例如,比赛用的篮球从1.8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后,第一次反弹的高度应大于1.2米、小于1.4米.

3.交流过程及收获

联系实验说说用到的知识和方法.回顾整个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积累交流、概括的经验.实验后引导学生单张比较或两张对比,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数学知识阐述实验结论,逐渐抽离非本质因素,提炼出科学结论.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有效的数据,多角度分析问题、解释问题,获得有一定价值的结论.在此次“综合与实践”学习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广泛参与了实践,既有“过程的充分”,又有“形式的多样”以及“充分的交流”[2].“过程的充分”体现在学生学会从头到尾去思考问题,体验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尤其是实验步骤,从实验前的准备(设计方案、填写报告单、合理分工),到实验时小组合作,再到实验后的数据处理,整个过程充分、细致、全面.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形式多样,包括:猜(猜测答案)、思、议(多次讨论)、说(交流结论)、填(填报告单和统计表格)、做(搁挡板、落球、观察、画、量、记录)、算、比.充分的交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无处不在,共有3次小组互动、2次班级交流,既交流结论,又交流研究的过程及收获.

我们不能将“数学实验”型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处理成纯粹的数学课,更不能因为没有实质数学知识而弃如敝屣.应当努力让课堂成为数学的“实验室”,在课内、课外实验中,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在实验中体验研究问题的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数学实验”型综合与实践活动不仅关注实验的最终结论,更关注实验过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是否能为学生以后的问题解决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模式.

[1]朱育红,朱德江.教师教学用书·数学(六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李 佳)

猜你喜欢
报告单结论交流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如此交流,太暖!
我国肺量计检查报告单格式调查及改进建议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结论
体检没问题报告单也别随手丢
学习报告单带来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