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的现状及其防治探讨

2016-02-23 12:44赵雅丽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6年4期
关键词:传染源宿主药物

赵雅丽

(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莱姆病的现状及其防治探讨

赵雅丽

(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本文首先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临床分期表现、诊断等方面简述了莱姆病的特点,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针对性地从科普宣传、个人及集体防护、药物防治等方面提出一些防治莱姆病的综合措施。

莱姆病;现状;防治措施

莱姆病又称为莱姆包柔体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是由蜱叮咬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伯氏疏螺旋体。美国于1969年发现该病,1975年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的老莱姆地区流行传染,因此该病取名为莱姆病。莱姆病于1986年出现在我国黑龙江地区,在林区较为多见,我国多个省份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由于我国接触认识莱姆病较晚,且较为系统的防治技术尚未成熟。本文拟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工作实践,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防治莱姆病的综合措施。

1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1.1 传染源

莱姆病的传染源多为带菌和患病的动物,多种啮类动物和蜱类作为贮存宿主,常见的宿主有牛、马、鹿、鸟类、鼠类等。我国南方地区的粒形硬蜱和二棘血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北方的姬鼠和全沟硬蜱为主要的宿主。其中,我国莱姆病的重要宿主为黑线姬鼠和棕背平,同时,鸟类能够实现莱姆病的远距离传播。

1.2 传播途径

莱姆病的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是部分硬蜱,这些硬蜱通过叮咬人和动物,伯氏疏螺旋体通过唾液等皮肤、血液,病原体在皮肤扩散并造成损害,进入血液后,人和动物将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因此,硬蜱的活动对于莱姆病的流行有着重大影响。

2 临床表现

莱姆病的潜伏期为3~32d,临床症状可以分为Ⅰ、Ⅱ、Ⅲ期,大部分莱姆病患者均会出现慢性游走性红斑、关节炎、神经和心脏受损等症状。

莱姆病Ⅰ期为局限感染期,大多由于受到蜱的叮咬而出现慢性游走性红斑、斑疹等皮肤损伤,红斑症状平均持续3周,经常伴有发热、头疼、乏力、恶心、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莱姆病Ⅱ期为扩散感染期,在感染数周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心脏、神经系统出现明显受损。神经受损常表现为颅神经炎、脑炎、脊髓运动和感结膜炎等,假若该病况持续数月,将会出现慢性神经异常。莱姆病Ⅲ期为持续感染期,主要症状为关节炎,60%的患者为急性关节炎,在感染数周和数年内间歇、反复发作,尤其膝关节特别容易受损。

3 莱姆病的诊断

一般通过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方式来诊断莱姆病。询问患者是否去过莱姆病感染区和有无蜱类叮咬史;进一步进行莱姆病临床诊断,是否出现相应的莱姆病病症;也可以从患者体内是否能检验出伯氏疏螺旋体。

4 莱姆病的防治措施

4.1 科普宣传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和发挥各卫生组织机构的组织、协调、检测、控制蜱害的作用,提高相关领导、工作人员对于蜱害和莱姆病的认识,并在各林区、山区、牧区建立蜱害综合治理示范区,进一步提高蜱害的治理控制工作。

(2)建立监测网络相关部门需要增加蜱害监测、治理工作的资金、人力投入,对蜱害的种类、数量、分布等进行长期定位检测,并开展相关调查研究,为蜱害的治理提高科学依据和指导。

(3)科普宣传借助电视台、广播、报纸等各种宣传媒介来进行莱姆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让广大民众能够认识莱姆病的危害,了解熟悉莱姆病的预防措施。

4.2 个人及集体防护

4.2.1 个人防护对于护林、放牧、野外考察、地质勘探等需要长期在蜱类栖息地工作或停留的人员来说,需要穿着防护服或工作服,同时保证衣服的袖口、领口、裤脚等地方能够收紧,有条件可以在衣物、鞋袜等涂抹药物来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在工作区域休息时,尽量避开老鼠等动物的洞穴、鸟窝、蜱类活动的区域,脱下的衣帽捆绑后挂在高处,并保持戒备状态。收工后,相互之间检查下衣服缝、翻领等地方,脱去衣服要检查耳后、腋下、大腿、腹股沟等处是否被蜱叮咬过。

4.2.2 集体防护

(1)控制传染源贮存莱姆病病原体的动物种类较多,并且分布较为广泛,很难集中消灭,所以控制传染源主要通过改变环境,控制传染。其中,部分宿主动物种类需要特别控制。老鼠作为莱姆病重要的宿主,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也常常出现,因此在保持生活环境整洁的同时,也可以通过饲养家猫、器械灭鼠、毒饵灭鼠等多种方法来灭鼠。

(2)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可以有效的控制莱姆病的流行。加强环境治理,在居住区域和主要通道附近清除杂草、清扫落叶等,破坏蜱类和鼠类的栖息场所。严格管理家畜,家畜的圈舍与住房保持一定的距离。科学管理莱姆病流行区域的屠宰场,并对肉食加工、储运和销售的地方进行卫生监督。

4.3 药物防治

(1)室内外药物喷洒处理在室内的门窗框、墙缝、地面、地板和其他的表面进行适量的药物喷洒,具体可以使用3%氯丹、皮绳磷、倍硫磷、2%马拉硫磷、5%滴滴涕、西维因、1%二溴磷、0.5%林丹、狄氏剂。通常剂型为油剂、水乳剂以及粉剂等。

对住所附近、林区作业区域、通道路旁等人、畜经常接触的活动范围内,喷洒适应的药物,每公顷的剂量均为2.24kg,适于地面和航空喷洒的有西维因、滴滴涕、氯丹、杀虫畏、二溴磷、倍硫磷等。

(2)家畜及厩舍的处理相对于粉剂来说,液体药物更容易透过畜毛,所以使用水剂或水乳剂来处理家畜体表。喷洒的药物浓度为:1%敌百虫、林丹,3%滴滴涕、蝇毒磷,0.25%氯丹、0.03%林丹、0.5%马拉硫磷等。

(3)驱避剂部分区域不适合药物喷洒或者效果不显著的,可以使用趋避剂,经常适用于个人防护,目前经常使用避蚊酮、避蚊胺、驱蚊酯、驱蚊灵、驱蚊醇等,其中避蚊酮、避蚊胺用于驱避蜱类效果较为显著。

[1]种晓琴,等.莱姆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J].医学动物防制,2010(4)∶319-320.

[2]常华,等.莱姆病的现状及防治[J].饲料工业,2006,27(6)∶58-61.

10.3969/J.ISSN.1671-6027.2016.04.003

赵雅丽(1976~),山西省高平市人,本科,中级(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药理

猜你喜欢
传染源宿主药物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抓住自然宿主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
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
手足口病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