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毅
(伊春职业学院,黑龙江 伊春 153000)
激励机制下的激励性语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张静毅
(伊春职业学院,黑龙江 伊春 153000)
在激励机制下如何更好地运用激励性语言.根据文献查阅,实际教学过程,文章分析高校学生的心理影响.体育行为;在激励机制教学模式下,探析激励性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通过不同的激励法,促使学生激发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增强主动性,丰富兴趣爱好,强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具备自信的品质和良好的体育行为。
激励性语言高校体育教学体育行为
体育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好体育课程,“健康快乐体育”是体育教育的主体指导思想,而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行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以调动每一位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机为目的.运用激励机制不断着力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健康水平。激励性语言以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为优势,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趋向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的有效途径。研究激励性语言的功能,针对在学生的思想引领、成长服务、素质拓展等方面积极探索,让学生们体现更多活力和良好形象,有助于积极完善全面素质教育。
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健身、满足兴趣和爱好、活跃和丰富文化生活、为了完成体育课任务、为了培养意志品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分类,健身属于生理性动机,满足兴趣爱好是自我实现性动机,而为了完成体育课任务则属于自尊、自我价值需要性的动机,活跃和丰富文化生活属于社会性动机,为了培养意志品质也是自我实现的动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激励和需求、动机有密切关系。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不安的紧张的心理状态,这是激励的起点,在遇到能够满足需求的目标时,这些紧张的心理状态就转化为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然后导致个人向某种目标前进的行为,达到目标,激励过程也就宣告完成,但是人的需求具有无限性,一种需求满足了,又产生出新的需要和刺激.于是又引起新的行为和激励过程,如此周而复始.延续不断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开放性的互动优势,运用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语言给予学生指导与鼓励.再加上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因素,阳光自信、开朗乐观、勇于承担责任、豁达爽朗的性格、机智幽默的谈吐,业务、专业水平令人钦慕,这些因素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影响他们,有效利用激励性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高校中每位学生培养坚强、独立、自信、不畏惧困难的激励自信的品质。
人的行为和心理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心理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行为,而行为又是心理意识的外在表现。对于运动弱势群体学生,要以正面的有效激励方式激发他们的心理意识,心理意识表现为舒畅、对事物有愿意接受、也有兴趣的表现,更进一步说就是心理趋于健康态,在没有任何阴影情况下,自然在行为上就会有毫无顾忌的积极表现。
2.1 体育行为
行为科学家认为:行为是在一定社会中,人在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规范进行并取得定结果的客观活动体育行为就是说,学生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锻炼、业余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体育实践活动正是在这样一种有意识、有动机,按照一定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锻炼效果的实践活动。
2.2 大学生体育行为激励的基本过程
激励,意指“激发”、“鼓励”,是引起人的行为的一种刺激,具有不断激发、鼓励,推动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之意,通常情况下,激励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推动力或吸引力变成自身的动力,努力达到目标的过程原理。这个过程就是:个体在被动的情况下勉强去练,通过被激发的自动力影响行为,成为个体主动地积极地练,从而满足个体自身的心理意愿。通常,学生的体育行为在外界推动力(教学要求、考试、达标、训练和竞赛等)和吸引力(健身、娱乐、审美、刺激等)的影响下,被激发的自动力越大,其行为也就越积极、越持久,反之则不然,所以,对学校体育的管理者来说,要设法增强对学生体育行为的推动力,提高体育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并积极促其转化为自动力,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在这一激励过程中,学生体育行为效果的评价是激励的关键,学生体育行为的效果随时都会得到自身评价和外界的评价。如果这一行为结果经评价满足了需要.个体就会得到满足感和平衡感,并对下一次行为产生激励作用。如评价的结果不能使个体得到满足。则通过信息反馈,使这一激励过程重复进行或者选择另一不同的体育行为。
3.1 诱导因素
可依据每位学生的自身进步、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和兴趣变化趋向等,教师在教学中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长,多用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肯定和鼓励:多利用课间时间和课外业余时间和学生们交流,以朋友关心和待人的诚意引导他们重新认识健康快乐的体育活动。
3.2 行为导向
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和快乐体验感,教学中适当的时教育体系。
3.3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咨询中心。引导学生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休闲生活方式以此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消费愿识。尝试改变体育课的传统评价方法,将评价重心更多地转移到关注学生体质、体能的点滴进步与体育参与意识等方面上来,鼓励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3.4 高校相关部门必须强化科学饮食教育
纠正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和不健全的生活方式通过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提高学生饮食中的营养水平。善意引导科学的日常生活起居,合理控制学生的作息时间。增强学生肌体的抵抗力,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1] 宗继军.大学生“亚健康”人群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3.
G637
A
1671-1602(2016)20-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