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建设的理念探讨

2016-02-23 11:16王凤曾广乐
西部皮革 2016年20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伦理道德

王凤,曾广乐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社会保障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建设的理念探讨

王凤,曾广乐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作为现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具有深厚的伦理道德底蕴的制度,它的建设是以合理的价值取向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需要社会道德的支持,同时又推动着社会道德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保障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建设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道德建设,维护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障;价值取向;道德建设;理念

美国伦理学家诺兰指出:“经济体制是一个价值实体,它包含着一整套关于人性及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观”,“每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至少有自己的道德含义”。[1]这就说明,任何一项社会制度及其分配制度都包含着道德上的价值判断,并且都受到社会成员的道德监督与评判。近现代以来,正义作为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被专门用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主要的道德标准。而现代社会保障以遵守人道、正义、效率等伦理原则为价值取向,这与道德建设的基本理念相一致。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强调的是人们自觉地承认、接受和遵循适应现实社会需要的传统,规避不适应的传统。倡导的是自由、平等、人权等基本理念。

1 社会保障的伦理基础是以人为本,保障人的尊严

社会保障首先保障的是人的生存,即解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保障他们的正常生存和生活,免于生存危机。使他们能够居有定所、病有所医、老有所养。[2]这从伦理角度分析其根本在于尊重每个社会个体的尊严。这就要求社会保障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都应该以人为本,将人作为主线,围绕人展开。而人的尊严作为一种道德权利体现着人之为人的价值。从个体的意义上,道德表现为人的“德性”。即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人的发展进步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上,个人的“德性”是道德规范实现其价值、形成一定的道德关系或道德风尚的基础。个人“德性”的形成是个体对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实行内化的过程,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3]试想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尊严都得不到尊重,基本的生存都维持不了,那么他又怎么实现内化的过程表现出自己的“德性”呢?

2 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公平即公正、平等。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社会公平指的是社会竞争主体在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等各个层面上的公正平等。社会保障的建立在于使社会公共资源进行再分配,而分配的规则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公平。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自身独特的运行机制来实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解决市场竞争带来的严重的实质性不公平问题,而且现代社会保障的实质是保障每个社会公民享受经济社会带来的成果,以便使每个人过上平等、幸福、满意的生活。[4]这充分体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对公平正义的伦理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维护公民的基本社会需要、医疗、教育等方面使每个人拥有平等的权利,那么这个社会就不是公平正义的了,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念也就不能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不能实现。尊重人、维护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道德原则,也是社会保障人道性的体现。

3 社会保障的工具价值在于追求效率性

市场经济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最大动力,自利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并不必然给社会和他人带来损害,一方面可能使社会财富整体增加,另一方面也可能同时有益于他人。但关键是这种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是需要具有道德约束和制度规范的。良性的市场经济,是既具有自利性的追求,又具有道德约束、制度规范的市场经济。没有道德约束和制度规范的自利行为,会变成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短视行为、损人行为、损害社会行为,最终使经济建设的成果毁于一旦,经济建设的成绩功亏一篑。而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利益调节工具,它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在人们抗风险的能力下降的时候,社会保障实现了整个社会风险的责任共担。因此它必须追求效率性。寻求效率必然要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如何重组资源则内含着行为者的价值判断,遵循着相应的道德规范,而且有效的经济活动本身就是对社会福利的创造。效率带有手段善的色彩,具有工具价值,它有益于整个社会福利总量的增加,并且合乎道德价值目的。社会保障追求的效率性在于使稀缺性的社会保障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使其达到最大化的合理分配,维护社会正常运行。[5]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快速而深刻的变化,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也很严重。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道德失范现象。

总之,社会保障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建设的基本价值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加强社会保障的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R.T诺兰等著(美),姚新中等译.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华夏出版社,1998.

[2] 秦越存.人的尊严是社会保障的伦理基础[J].应用伦理学前沿,2013.01.

[3] 钱广荣.论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3.01

[4] 秦越存.社会保障的伦理诠释[J].学术交流,2012.02.

[5] 李建华,张效锋.社会保障伦理:一个亟待研究的领域[J].哲学研究,2009.04.

王凤,女,土家族,湖北鹤峰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曾广乐,男,湖南邵阳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经济伦理学与政治伦理学。

B82

A

1671-1602(2016)20-0108-01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