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的终结的认识

2016-02-23 11:16:08李嫣然
西部皮革 2016年20期
关键词:黑格尔感性形式

李嫣然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对艺术的终结的认识

李嫣然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黑格尔统观艺术发展史,在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背景下,初次提出 “艺术终结论”。面对当代艺术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和问题,重新审视和反思这个自其产生以来便争论不休的命题,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要认识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就必须探究他对美与艺术的基本观点,也离不开了解他的美学中心思想,即他对美下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全体美学理论都是由此推演生发出来的。他所讲的理念,即最高真实和普遍真理,就是指绝对精神,也便是真。美是真实或理念的一种体现,指艺术的内容、目的、意蕴;美的定义中提到的“显现” 是指美的外在形态,有“现外形”和“放光辉”的意思。感性事物在艺术中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被提升到心灵的高度。这指的是艺术的形式。这个定义总体表述的意思即:美与艺术应该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统一体。一方面,美要切合理念的本质,即概念与实在的统一;另一方面,这理念又必须显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成为能够让人观照的艺术作品。美是“理念内容的感性化,感性形式的心灵化”。黑格尔的定义要求了艺术必须同时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更重要的是两者必须成为契合无间的统一体。

黑格尔认为,艺术是普遍理念和感性形象,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即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艺术的根源就是把内在的理念转变为外在的现实。黑格尔直接了当地把艺术美称为人的精神产品,称为理想。美是显现理念即绝对精神的,所以它是独立的、自由的、无限的;绝对精神的特征就在于“自在自为”,即自己认识到自己;艺术美恰是心灵的这类“观照自己”的 “自为”行动所产生的。依照他的观点,绝对精神是世上最早的本原。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里,理念被视作艺术的源泉。能使物质精神化——艺术就是绝对理念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之一。他认为艺术是普遍理念和个别感性形象,内容和形式,由矛盾对立而统一的精神活动。精神渗入物质的第一阶段的特征是:物质、形式对精神、内容占有优势。按照黑格尔的观点,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第一阶段——象征型艺术。在发展中物质继续被绝对理念精神化,因而走进第二阶段——古典型艺术。然而,物质与精神的均衡状态在历史上并没有长久延续,它被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所打破,浪漫型艺术成为精神压倒物质的典型代表。

在黑格尔宏大而严整的体系中,世界过程揭示精神与物质因素相联系运动的阶段,艺术发展来自整个世界的发展,并融汇于世界的发展、消亡于世界的发展之中。归根结底,内容要进入纯精神的王国,并挣脱形式的局限与束缚。黑格尔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剖析,以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得出了“艺术终结论”。

生活在现时代的人们不禁要问:艺术真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走向灭亡吗?

放眼现实,艺术仍然在依照其本身的逻辑向前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艺术在工业时代、尤其是在高科技时代的发展遭遇了“意义危机”和“显现的危机”,这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能说艺术已经“终结”。艺术的发展过程原本就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不断扬弃的过程,它与社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密不可分。人类的艺术精神是永恒的,时代风云的发展变幻不会泯灭人类对艺术的需求。

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人类的艺术活动中都隐含着其丰富多元的生理需要。艺术需要是人类生理需要的衍生和发展,这一思想几乎是所有心理学流派能够达成共识的。弗洛依德认为,艺术需要乃是被压抑的性本能需要的升华,这一观点虽然偏谬,但舔犊之爱、探究欲和自我肯定等本能需要,的确是激发人类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重要内驱力。以节奏为例,艺术源于生命的活跃,节奏因此就成为艺术的灵魂,这就是造型艺术所讲究的浓淡、疏密、虚实、向背、远近等。

艺术是想象的世界,人们各种被压抑的需求都能从这里获得满足,其心中郁积的负性能量可以被释放;在抒发的过程中,主体的心灵获得洗涤和净化,在陶冶中实现升华。艺术活动中,主体暂时摆脱了现实中诸多功利目的的羁绊,沉浸在审美精神的“世外桃源”中,人类可以经由对“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和自我肯定,使自己“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获得最为充足和具体的实现。故而,对艺术的追求、向往也就成为人们自我实现过程中自然乃至必然的要求。例如,朱光潜在谈到艺术美的本质时说:“美术品就是帮助我们超越现实到理想界去寻求安慰的。

总之,艺术的创造性和情感性特点在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完善人性方面具有其他文化要素无法比拟的优势,艺术的发展的动力源于人类的需要。艺术与社会有着血肉关联,人类社会用物质营养和精神血液浇灌艺术,使艺术之花永葆生机与朝气;艺术通过创造、发现、表达来肯定存在、启示社会,用一种蕴藏在感性形式中的精神力量反哺社会,其无限延伸的内涵与多极的探索,是到达人性完整的唯一道路。虽然艺术在不断革新变化,却永久地折射着人类的心灵之光,是人类永不妥协的自豪和骄傲!

[1] 亚历山大·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

李嫣然,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

G112

A

1671-1602(2016)20-0016-01

猜你喜欢
黑格尔感性形式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叔本华与黑格尔的情理之争及现代启示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22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