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峰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调研组)
◁特别策划▷
用分级诊疗统筹医改实现强基层促健康可持续
——厦门市分级诊疗跟踪调研报告(节选)
王虎峰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调研组)
厦门市按照国家医改精神,自加压力,自觉改革,不等不靠,探索形成了“急慢分治、慢病先行;上下一体、三师共管;柔性改革,多方共赢”的分级诊疗改革路径,用分级诊疗统筹医改,将分级诊疗同强基层、建机制、促健康结合起来,形成了步子稳健、管理精细、可持续性强的特点。这种做法阶段成效显著,特别是受到了慢病患者和基层社区医务人员的欢迎,探索出了一条推行分级诊疗的路子,打消了社会各界对分级诊疗试点的疑虑,具有较强的借鉴推广价值。
厦门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厦门市2012年推行医院社区一体化;2013年通过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结对子,组建1+1+X”; 2014年开始以糖尿病为突破口,创建糖尿病病友全程保健网,形成“三师共管”(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格局,对糖尿病实现社会服务管理;2015年创建高血压病病友全程管理网,对高血压实现社会服务管理。截至2015年5月20日,共15 763人加入“两网”,实现了个性化、精细化管理。
厦门市一系列分级诊疗制度政策设计,抓住了分级诊疗的要义,依托社区服务管理平台,以“三师两网”的协作模式为主线,医保、财政、价格的支撑为辅线,以薪酬制度改革和绩效考评制度等激励约束手段为动力,通过调动分级诊疗三大主体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医院和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基层、功能回归、引导就医,探索建立了“分级诊疗,慢病先行;上下一体,三师共管”的分级诊疗协作体系。具有以打造社区平台凸突现强基层、以慢病控制促健康、路径可持续性等特色。
厦门分级诊疗改革通过慢病管理实现了平稳导入,推动专家下基层,基层诊疗水平逐步提高;实现了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改革目标,同时促使大医院定位逐渐明晰,专注于疑难重症,开始了角色的回归;居民转变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态度,急盼扩大慢病管理服务的范围,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推进分级诊疗涉及到对现有医疗体系格局的调整。目前来看,厦门分级诊疗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但是,由于利益格局调整有一个过程,新的机制建立完善也相应需要一定时间,同时,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存在针对大医院的长期牵引动力机制、基层人员配备和激励机制的可持续、扩大纳入分级诊疗的慢病病种、财政支持的长效化和制度化、医保政策的跟进和付费制度的创新、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协作竞争等问题。
厦门市经验具有推广价值,患者和居民受益其中,积极参与;以柔性改革,举轻若重、重点突破,具有较好的复制、推广潜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改革目标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对于谋划新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和实现打造健康中国的目标,具有深入研究和挖掘的价值。
以厦门市的分级诊疗改革经验,探索在全国推进分级诊疗改革试点,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充分认识分级诊疗改革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抓手优化医疗体系结构,调整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二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非试点地区都应开展分级诊疗工作;三是开展分级诊疗应该充分发挥大医院的积极性和主导性。四是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基层医务人员的绩效管理、基本药物的配备和信息化支撑是分级诊疗的几项硬件,应同步推进,缺一不可;五是适宜的医保、财政和价格政策是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进入良性循环的必要配套措施。
作者:王虎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调研组、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时间:2015-07
R197
B
1672-4232(2016)04-0013-04
医改专家对厦门市分级诊疗现况调研与评价
编者按:厦门市以“慢病先行、三师共管”为核心内容的分级诊疗模式,推进分级诊疗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王虎峰、刘立远、朱恒鹏、李玲等知名医改专家分别赴厦门市深入进行分级诊疗现况调研,并撰写了调研报告,从专家第三方视角对厦门市分级诊疗的做法及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分级诊疗相关建议。现将医改专家撰写的调研报告主要内容节选如下。
【DOI编码】10.3969/j.issn.1672-4232.2016.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