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2016-02-23 05:29
西部探矿工程 2016年9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研究生

陈 飞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安全与管理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陈飞*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定位,构建有利于防灾减灾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行导师小组负责制,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平台,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础建设,构建以科研项目为中心的科研平台,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通过综合应用工程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以提高工程结构、工程系统抵御人为及自然灾害的能力,研究和防治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工程灾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特点

1.1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

国外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1)以德国为代表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将科学研究作为培养过程中的首要任务,通常未开设专门的研究生课程,用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2)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培养模式,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培养过程实行标准化与专业化。(3)以英国为代表的“分层次”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或以科学研究为主,重视学生的自学和从事科学研究。(4)以日本为代表的“学分制”培养模式,着重在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注重产学研一体化。

1.2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基于学科平台构建等培养模式。有的学校以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和项目,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我国高校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现以学术型为主,重视自己部门的专业知识,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所等,各个学校各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的偏重于结构、有的偏重于岩土、有的偏重于地质灾害防治、抗震加固等,培养出大批专才。

我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以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为起步,逐步发展到工业安全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地质灾害理论与方法研究、矿山灾害防治、地下工程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发展创新人才的办学方向,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2010年至今就业率每年100%。

2 防灾减灾工程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国家繁荣、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以创新作为坚强的支撑。科技创新需要有大批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是人的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应具有厚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2.1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围绕社会对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我们提出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工科必须掌握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数值分析、随机过程等高等数学知识。掌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方向较为系统深入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其基本理论、分析方法、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熟练阅读专业外文文献,具备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听说交流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掌握行业内常用的分析应用软件。熟练掌握文献、信息、资料的检索方法及互联网检索技术;掌握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试验的基本方法。

2.2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为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科学素养和工程素养方面。

在科学素养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复杂问题的抽象、建模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具有持续学习、理性的质疑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在工程素养方面对新体系、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或对现有技术进行革新的进取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团结合作、沟通协调的职业精神;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3 我校防灾减灾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根据我校情况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校对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行导师指导小组培养制度,构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平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通过实训平台、科研平台等方面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实行导师指导小组培养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领导下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任组长。导师指导小组指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包括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指导科学研究、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等工作,同时引导、示范和监督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学术道德。

3.2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平台

制定落实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型课程建设内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为专业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提供保障。

由于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的技术领域多种多样,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应具有相关工程技术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注意渗透结合知识与技能各层次间的相互衔接,使技术、基础类课程成为相互衔接、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市场的变化。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终身学习意识的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积极构造自己的课程群体系,课程在模块设置上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实践环节。学位课分为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公共课设置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外国语”;基础理论课设置包括“随机过程”、“数理统计”和“数理方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设置包括“弹塑性力学”、“防灾减灾工程学”、“防护工程学”、“地质灾害防治与设计”、“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治”、“高等基础工程学”、“高等土力学”。非学位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设置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科研方法论”、“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防火工程学”、“环境工程地质学”、“模糊信息技术及应用”;选修课设置包括“岩土测试技术”、“有限元法及其应用”、“第二外语”、“人际沟通与处世艺术”、“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必修环节包括教学或科研实践、学术研讨、学术报告、专业文献阅读、开题报告。

3.3构建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践平台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提高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高防灾减灾研究生综合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学术研究或进行创新试验、技术开发、组织实施的能力,试验技能,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通过和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等方式,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完备的实践教学平台。

江西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有防震减灾研究中心、岩土工程实验室、爆破实验室、地质工程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中心以及矿业工程实验室可供研究生进行实验研究;其中矿业工程实验室是江西省科学技术厅认定的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优秀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江西理工大学作为江西赣州的一所本科院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实践教学条件,学校所在的赣州市有较多大型施工企业及大量矿山企业,我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与这些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等方式,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完备的实践教学平台。长期以来,同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铜业集团、江西钨业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包括人才培养在内的友好合作关系。如近年来,我校与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赣南地质工程研究总院共建成江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生结合工作情况或根据企业的需要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深入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

3.4构建科研项目为中心的科研平台

创建激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机制。通过学生主持、参加和实施研究性课题,提高防灾减灾研究生发现问题、全面了解问题,并对其进行质疑和评价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成果,提出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并采用理论、实验等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通过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实验室平台建设,提升实践教学层次和质量的基本保障。将创新人才理念渗透到研究生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提高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

[1]王全林.国外四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比较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5,1(1):82-85.

[2]魏洋,王宏畅,黄新,等.土木工程专业一流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44-45.

[3]黄正夫,易连云.协同创新视野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7-10.

[4]陈红萍,侯彩霞,樊丽华.基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联合培养模式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5(2):8-10.

Practice of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from Graduate Student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Project and Protection Project

CHENG Fei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Jiangxi 341000,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and gives its orientation of the goal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To construct th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for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tutor team should be implemented.To construct the teaching platform of multi discipline integr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and practice found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To construc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centered 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be improve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project and protection project;innovative talents;cultivation mode

P954

B

1004-5716(2016)09-0196-03

2015-10-10

2015-10-12

江西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140027)。

陈飞(1969-),男(汉族),湖南邵东人,副教授,现从事地质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研究生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