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交通银行天津市分行
我国企业管理公平面临的基本环境探析
刘畅 交通银行天津市分行
摘 要:公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企业管理公平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古今中外,先贤们对公平有着丰富的论述。企业管理公平是在一定经济环境下的特定的公平问题,它主要由企业管理面临的宏观环境和企业管理的内部因素决定。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公平面临的基本环境。
关键词:企业管理 公平 基本环境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企业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效率方面,对企业管理的公平问题,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笔者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结合自身实践,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公平面临的基本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具有不同的劳动分工,从15世纪开始,到今天分工日细。世界经济主要分为两大阵营,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根据新的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可划分为四种。一是产业间分工。国际分工首先在不同产业间进行,主要特征是发展中国家从事资源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制成品的生产;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这种分工是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二是产业内分工。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三是产品内分工。国际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的不同技术量进行,就是产品内分工。四是要素分工。国际分工的细化必然产生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产品价值链被分解成若干独立环节而处于不同企业的控制之下;二是尽管这些不同的环节仍处于同一企业的控制之下,跨国公司也必然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将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放到最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地点。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必然导致国际分工的界限由产品转变为要素,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也将更多体现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工的现象。 新国际分工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网络主导的。
总体来讲,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欧美强国处于领导地位。但新近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强劲增长,成为“金砖四国”,对以美国、欧盟为核心的传统经济发达地区形成有力的竞争。这种国际分工的态势对企业管理的公平性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由于其市场的先进性,需求的先进性,其管理、技术、资金、信息等都处于先进位置。
除了国际分工,企业面临的管理环境还有产业分工。不同产业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条件和基础。产业分工标准有几种,一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前者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后者指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金融、保险、中介机构等部门。二是作三次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产业。三是按资源密集程度划分,可分为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三类产业。在这些分工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分工优势。
联合国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产业分为A-Q共17个部门,其中包括99个行业类别。这17个部门为:A、农业、狩猎业和林业;B、渔业;C、采矿及采石;D、制造业;E、电、煤气和水的供应;F、建筑业;G、批发和零售、修理业;H、旅馆和餐馆;I、运输、仓储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产、租赁业;L、公共管理和国防;M、教育;N、保健和社会工作;O、社会和个人的服务;P、家庭雇工;Q、境外组织和机构。我国发布的《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是参照了《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制定的。
在三次产业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第一产业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尤为明显;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各国都呈上升趋势。而在工业内部,各产业的结构变化也呈一定的趋势,分别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到以重工业为中心,再到工业深加工的发展阶段。加工度的提高,深加工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而随着工业的发展,金融保险、物流运输、中介咨询等行业将得到大的提升。随着“三农”政策的推行,农业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企业处于不同的产业之中,其竞争能力和谈判能力不一样,具有不同的管理特性。这也是一种“天然”的不平等。中国传统观念中根深蒂固的“男怕入错行”是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的。
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长期以来,存在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差别。东部沿海发达,中西部相对落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统筹兼顾各区域的发展。比如:跨区域的大型建设工程三峡工程、京九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特区建设和沿海沿江沿线开发区建设;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圈、北海经济圈、成渝经济区、武汉两型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的建立;小城镇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系列举措等。都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最终将取决于政策的执行,以及社会的各方力量的最终对比情况。不管怎么样,这些分布,也构成企业管理公平性问题的基础条件。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组织内部各个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以求有效、合理地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一种组织形式。企业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企业内部职能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职权结构等的结构体系。企业组织结构有多种模式,传统上,主要包括: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式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分权组织结构、矩阵组织。在不同的组织结构模式企业中,授权、管理的层次与幅度、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等均是有所不同的。这种不同就是一种秩序,是企业管理模式环境下形成的差别体。企业的组织结构受企业所在的产业、市场发展程度、企业本身发展周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尤以企业的产权结构(企业经济性质)影响至深。国有企业多采用以职能式为主体综合运用事业部制、矩阵制这样一种混合组织结构,而私营企业多采用直线制组织结构,项目公司多采用矩阵组织。在不同的组织结构中,每个员工所面临的管理环境、所具有的管理职权、所享有的待遇都有不同,这些都构成“天然”的差别。只要社会分工、经济分工存在,这些差别都是难以消除的。
除了上述已经述及的国际分工、产业分工、区域分布、组织分工之外,对每个企业从业个体而言,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岗位分工。在企业里面有CEO,有高级管理人员,有中层管理人员,有营销骨干,有技术骨干,有操作工人,有辅助人员,这是企业的人员分工。这些分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国职业共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带来的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因,“如果人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有了分工,劳动和产率会大幅度提高,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他甚至认为分工可以实现共同富裕:” 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
关于分工,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中,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中国传统上的观念,读书人是较尊贵的,而从事粗体力劳动的人是较低贱的;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更热衷于“多挣钱”的职业。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对不同的职业依然分了个“三六九等”。人们常讲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总免不了有些劝世文的味道。但人们谁也离开不了分工,谁也废除不了分工,大家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的选择:各安其所,各尽其能或者改行。作为管理者来讲,能做的就是使所有职业的就业环境更好一些,在政府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企业就是“努力构建和谐企业”;使各个职业的转换更加自由一些;使全民整体素质得到持续提高。
人与人是不同的。有来自教育程度的、家庭出身的、性格的、体能的,有来自知识专业的、不同实践的,种种不同造成现实的各种差别。个体差别有为个体心理所接受的差别和个体心理所不能接受的差别;有为组织所吸收的差别(这些差别已进入组织分工之中),有没有被组织吸收的差别。
个体差别受不同的社会形态影响。在以重农主义为主导的旧中国时期,个体差别总体受儒家学说以及礼制的约束,在“仁义”上倾于相同。而在以重商主义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国家,个体差别总体受宗教以及利己主义的支配,在“自由平等”上倾于相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化的加强,社会共性趋于扩大,个性趋于多样化但与共性的对抗性减弱。但这个过程是复杂的,两种力量的对比是反复的,尽管总体趋势有利于社会公平,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放弃努力,正好相反的是这种趋势正是建立在人们的尽可能的共同努力基础之上的。
在现有的框架内,我们重点研究的是没有为个体心理所接受和没有被组织所吸收的差别,尽量减少这些差别;与此同时,我们要尽量增强集体主义的力量。但作为一个理想的公平主义者,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这些。我们要从教育、财产分配、社会就业等方面给予全体人们以平等的权利,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而不是“先天不足”。虽然这可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如果没有这些梦想,我们的管理者就会失去追寻道德的勇气和激情,社会不公平之路将变得漫长。
中国采用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样板引路式的做法,先试点、再总结、再推广。渐进式改革之路,必然有个先后问题。资源配置的先后、项目引进的先后、技术革新的先后、政策支持的先后,等等。有先后必然有不平等,甚至于不公平。如果对改革的统筹性和协调性把握不好,则很容易出现“手快的赢钱”现象,只注重“快”、不注重“好”,耗费过量的社会资源,既影响其他门类的发展,也影响后来的发展。党中央现今推行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无疑是一条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管理面临国际分工、产业分工、区域分布、组织结构、岗位分工、个体差别、渐进式改革等国际国内环境,是我国企业管理面临的基本环境。
参考文献:
[1] 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2] 芮明杰等.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 孙寅贵.公平定律:灵与肉的感悟[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 汪纯孝,伍晓奕,谢礼珊. 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6).
[5] 汪纯孝,伍晓弈,张秀娟. 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