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风情

2016-02-23 04:07常运库
辽海散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镇子乌镇古老

常运库

乌镇风情

常运库

常运库

辽宁省台安县人,毕业于南京炮兵学院军事指挥专业,黑山县人民检察院高级检察官。系中国《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六月诗社理事。已在市、省、国家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篇。曾获得国家、省、市级文学创作奖项。

乌镇,像一艘古老的船停泊在碧水清湾。

深秋,我从杭州启程到乌镇时,晨阳正笑盈盈地泛着光明,那热烈而辉煌的光把乌镇的大门牌楼涂抹得格外灿烂。这是一幢镂空起脊、白柱黛瓦、类似亭榭的仿古建筑,牌楼脊正中央的小阁楼顶起“烏鎮”两个遒劲大字。城墙外的绿水青茵罩庇着大门牌楼里面的一方清幽。这清幽古镇与远方的现代化城市构成了一幅今朝通古的神秘画卷。它立刻牵动了我的心绪,仿佛文学巨匠茅盾先生的伟岸身影迎面而来,他神情若思,是否正在构思天韵华章?我想起了《夕阳》的开篇:“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我对比着晨曦与夕阳的景致,望着苏州河的水,悄悄地移入乌镇的大门,顺着镇子里的市河,全神贯注在古风静雅的古老城池里。

市河不宽,弯水泛绿,清澈如镜。按说,河水该是流动的,可乌镇内的小河是安静的,只有镇子里的男人或女人摆着古老的木船,哼着小调,或向左或向右划破小河的宁静,而瞬间又安静下来;小河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深邃的眼神端详着过往,认真地为水上人家和树冠蓊郁的老树照影。而后款步而行,把镇子里的古朴文明和世代人们的梦想带到远方。

登高远望,倒映在水中的人家,房向是顺河而建的朱墙黛瓦,高低错落,户户相连,随弯就曲的流线形砖木结构楼阁群;一座座拱形小石桥横跨明水之上,弯弯的小桥与蓝蓝的天空倒映水中,无论远观还是近看,那一根根深扎水下的圆木桩擎起的楼阁和清明上河图上的画面都略有相似;楼阁多为两层,也有三层的,正面是朱红色的板条竖着拼对而成的房墙。房墙上方中央处开着一扇方形小窗,两三尺长的木棍支撑起窗户板,翘檐起脊的屋顶苫盖着半圆形黛色瓦片,一幢幢老屋的表皮局部已被风雨剥蚀。古镇沧桑,但历久弥新,随意站在石拱桥上,顺水而望,老屋连成串,犹如首尾相接的一艘艘古老的乌篷船摇曳在宁静的小河里。

钟灵毓秀的乌镇,巷子里的游人熙熙攘攘,拍照、录像、品尝特色风味小吃,这热闹的景象反倒给古镇平添了几分清幽。不知为何,古镇里听不到叫卖声,居家住户摆放在窗子里面的特色商品,任你浏览把玩,主人默不作声,只是笑呵呵地看着你。

乌镇的人们从古至今养蚕为业,他们将富庶美好的梦想挂在百尺竿头,世代沿袭着攀援高竿抢彩头的传统习俗。一艘古老的高竿船停泊在市河里,船舱的木制平台上竖立着一根高高的竹竿,竹竿梢节细如拇指处挂着一面红旗。乌镇的一位老伯挥手指向高竿船,操着生硬的普通话向我介绍:“这艘船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船的平台上架起的翠竹有15米高。每年清明节,镇子里的人们聚集在这里抢‘彩头’。青年人赤手裸脚,像蚕一样攀爬逐渐纤细的竹竿,能够爬上摇摇欲坠的顶梢摘下红旗的,就意味着抢到了彩头,这家的蚕宝宝就会免受灾害,蚕业兴旺,财源滚滚。只有智慧、勇敢、乐于吃苦的人才能抢到彩头,实现梦想。”从老伯讲述高竿船的虔诚态度,看得出乌镇人励志向上的无畏精神。

乌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博物馆,逢源双桥历尽百年沧桑,承载着历史的车轮碾轧,仍旧石骨铿锵,彰显着先贤建筑大师的聪明才智。江南百床馆、江南木雕馆、三白酒坊、香山堂药店、宏源泰染坊、民俗馆、立志书院,伴着脚下的小河,诉说着世世代代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文明情境。

门前的小木船悠悠摇过,摆船人悦耳的歌声把我带到茅盾的故居。瞻仰先生的铜像,敬读先生的文稿,沉浸在书芳墨香之中,他精邃的眼神注视着前行的人们,静静地凝思着,背过去的左手仿佛在轻轻地敲打后背,右肘拄着文案,手握椽笔,笔尖指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门外,重重的捣衣声指引我来到苏州河畔,河水轻轻地、悄悄地流着。无限的历史沧桑与斑斓凝聚在乌镇的老屋里,装载在古老的木船上……

责任编辑 潘 石

猜你喜欢
镇子乌镇古老
秩序
老人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乌镇
最古老的九大树木
跟踪导练(二)
古老的瑞典
乌镇五题
我住的地方,是一首古老的诗
幻方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