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珂华
第二届“武清·李润杰”杯快板书大赛落下帷幕,笔者对参赛节目,杨佳东、刘晰宇、赵西洪创作,天津市曲艺团杨佳东、刘晰宇两位演员表演的数来宝《俗话说》印象尤深,现就这个节目的创作和表演特点谈谈粗浅看法。
一、创作构思别开生面
作品从乙半开玩笑的宣言“今天我要拿大奖”开始,引出甲滔滔不绝地用俗话批评乙,乙不服气,用俗话来反击,矛盾的焦点逐渐集中在甲乙同用俗话表意,而意思却完全相反,观众听来兴味盎然,频频叫好。好在哪里?
(一)好在贴近生活
俗话,又称俗语、常言,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由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话包括四方面内容:1、民间流传的说法;2、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语句;3、方言土语;4、指当地的习惯称呼。
《俗话说》中的“俗话”基本上属于“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语句”,作品通篇使用的俗语素材,都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口头语言,听来耳熟能详,令人倍感亲切。观众历来偏爱自己熟悉的题材,《俗话说》实现了完美的第一步,从选材上赢得了观众。
(二)好在构思巧妙
日常生活中如果使用俗话说理,已经会让人感觉有力量、有美感、有趣味,何况经过艺术加工、搬上舞台,就更会让人感觉妙趣横生、巧不可言。
其巧妙在于,作品在点明题材之后,首先确立甲乙二人的对立关系,这是题材“抓人”之外的一个双保险——引入矛盾冲突——甲认为“只要按照俗话做,保证不能出大错”,乙认为“俗话太多数不清,不是哪句都能听”。甲说一句俗话,乙就找出一句意义完全相反的俗话还击。例如,甲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乙就对“七岁八岁讨狗嫌”,一句是溢美之词,另一句则充满爱意略带戏谑,放在一起,其巧妙、其智慧、其意味无以言表。类似这样耳熟能详又意义相反的俗话,作品使用了24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充满哲理和辩证意味的,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意思对立又说理深刻的俗话俯拾皆是,作者将这些俗话整理出来,形成作品,话有机锋,语带巧智,真正做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其巧妙还在于,在甲乙二人的对立中构建包袱。
例如:
甲:夫妻本是同林鸟,
乙:大难临头各自跑;
甲:一日夫妻百日恩,
乙:露水夫妻情更深;
甲:家有贤妻无灾殃,
乙:家花哪有野花香;
这一段是评说夫妻关系,甲的观点是正面的,是说夫妻关系的和睦和谐,乙的观点是负面的,而且一番比一番“不着调”,这与前文乙用“开弓没有回头箭”等正面意义的俗话还击甲形成对照,观众隐隐感到乙将有不同寻常的举动,待“家花哪有野花香”一出口,此番冲突告一段落,乙用“歪理”致使甲理屈词穷。这个甲的理屈词穷是乙用“家花哪有野花香”这句歪理取得的,而这句“歪理”前面已经有了两句程度不同的铺垫,到这一句时就显得顺理成章,在情理之中。作为观众根本不曾想到,这样一个憨厚稳重的“老头儿”能说出年轻人之间相互调侃的话来,完全地出乎意料之外。观众原有的乙将用正面的说辞还击甲的心理预期失败了,同时又因为乙的聪明应对,观众的心理能量从“巧智”层面得到节省,故而包袱产生、观众笑了。作品中类似的包袱比比皆是。
(三)寓意深刻
作品不是简单的讨巧、逗人一乐的文字游戏,而是揭示了深刻的道理:继承传统一定要坚持真理、要坚持去粗取精的原则,批判地继承、辩证地继承,绝不能照搬照抄,一味地“唯传统”论,因为时代变了、语境变了,真理就可能变成歪理。正如习主席指出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用深刻的道理作为诙谐幽默的底蕴,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创作规律,符合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方向。
二、表演尺度恰到好处
杨佳东、刘晰宇二人的表演,大方自然,尺寸、火候准确,既“打内”,又“打外”,包袱不断、观众掌声笑声不断,获得了很好的剧场效果,其原因在于:
(一)台风稳健洒脱,使相不温不过
例如开场板,刘、杨二人使用的是常见的高派开场板打法,不粘不蔫,不燥不闹,打板姿势舒展自然,表情温和含蓄,引人充满期待,情绪过度之后由一句“打起这个竹板走上台,心情激动唱起来”开始正活。打板不是杂耍,目的是定场,引起观众注意,引出正活。此处,二人处理得恰如其分,为正活作了合理的情绪铺垫。
再如,当杨佳东唱到“这两人行,必有我师,嗯!这旁边站着的肯定是白痴”时,眉一皱、眼一斜、嘴一撇、身一侧,在沉着文雅中透着那么一点顽皮淘气,刘晰宇被“数落”了之后,轻轻地一撇嘴,一扭头,化解了尴尬,承接了情绪,“量”响了包袱。
不为展示技巧而花哨地打板,不为吸引观众而油腔滑调、满脸怪相,所有表情、动作都在情绪之中洒脱、舒展、自然地表演,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
(二)抖包袱尺寸准确
例如,刘晰宇唱“我说小同志”,杨佳东搭腔“啊”;刘唱“你真空”,杨搭腔“嗯”。“空”是行话,一般观众听不懂,但刘带有揶揄的语气配合无可奈何的表情,加之杨佳东在一旁充满困惑又带有顽皮的一个“啊”、一个“嗯”,不早不晚、不快不慢,观众立刻会意,不免会心一笑。
再比如,杨佳东唱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之后,侧身转向左对观众悄声说“这老头就是有点丢”,杨扭脸悄声,刘晰宇偏偏伸过脖子来故作偷听状,听后还莞尔一笑,观众“小呲牙儿”,刘略一“忖”,再坏坏一笑,随后紧接着提高调门“我说小丢色”,杨不禁美美脆脆地答应一声“哎!”,再连忙“吃了吐”给一个“嗨!”,包袱响了,“兜四角儿”。
(三)情绪节奏恰到好处,无情节的说理胜过有情节的叙事
从开头到乙的“看看谁的道理多”是铺垫,节子板轻柔和缓,二人演唱不疾不徐,稳扎稳打,逐渐引出矛盾、逐渐促使矛盾不断升级,将观众不知不觉带入到二人的争斗对抗之中,观众对二人的争斗充满好奇。从“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岸”到“这有缘千里来相会”是矛盾的初级阶段,节子板加力不加速,二人仍旧不紧不慢,你有来言我有去语,观众静静等待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已经预感到高潮即将到来;从“在天愿做比翼鸟”到“人靠衣服马靠鞍”是矛盾的升级阶段,这时节子板声音逐渐响亮,二人语速加快,表情夸张,身段幅度增大,一番儿一个包袱,抖一个响一个;从“晚上睡觉开开窗”开始进入矛盾高潮阶段,节子响亮,偶尔出现激烈的“凤点头”,二人脸儿对脸儿,眼儿瞪眼儿,且距离逐渐拉近,声调逐渐提高,观众屏息凝神,全神贯注,等待矛盾的崩溃,到“每天早上都喊累”一个兜四角儿的包袱响开去,矛盾到达顶峰。
从“老同志,你真牛” 甲被乙说服、彻底失败开始,按照常规做法本该进入说理升华阶段直至进入尾声垛句结束,可是作品不甘就此收场,而是又列举了“无风不起浪”“有钱能使鬼推磨”“苍蝇不叮无缝蛋”三个实例来印证俗话“不是哪句都能听”的道理,在阐明观点、点明主题之后,还不忘用“苍蝇不叮无缝蛋”找一个底包袱,这一处理将观众的情绪在笑过之余又向前推送一步,更隽永、更有回味。作品通篇没有曲折的情节,但仍能引人人胜,完全是靠表演者对情绪节奏的把握的深厚功力。
《数来宝》作品好,是“活保人”,刘杨二人表演好,又是“人保活”。舞台需要这样的好节目、观众需要这样的好节目、数来宝的发展和繁荣更需要这样的好节目!衷心祝愿他们的艺术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