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志亮
三弦书流行于山西中部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等地,是盲人依托方言、借助古调、采用三弦伴奏来自弹自唱的民间说唱形式。本文主人公是孝义三弦书当代代表性艺人,其学艺经历中包含该曲种鲜为人知的诸多信息,笔者基于田野考察兹就此作出梳理。
一、宋长生其人
宋长生(1942.10.22-),男,乳名三儿,小名金马儿,1960年启用长生一名,孝义市柱濮镇如来村人。瞽目,缺右手。孝义三弦书著名艺人,该曲种主要传承人之一,孝义曲艺队前队长(在任共35年),在说唱表演、脚本编创、艺术指导等方面成就凸显,是孝义曲艺事业的领军式人物。
宋长生原是健全人,但少年日寸去口遭突发事故而不幸致残,失去了右手及右小臂(现肘下残留约15cm),双眼视力彻底丧失。
无论命运如何捉弄,可生计总得要筹划。对一位盲人来说,学习说书技艺,并以此寻找生活出路,应是明智之举,这才有书坛名家从此走出。
二、师父·学期·学费·同门
1957年,亦即失明后第五年,宋长生拜介休著名三弦书艺人侯大英(1904-1968?)为师,开始了他的说唱学艺。双方约定学教半年,学费每月12元,按月付清。学艺期间,徒弟自带米面,吃住在师父家。米面按1天1斤计,一月合30斤,由家人按月送到。
本期同门师兄弟共三人(师父其他时间另授徒不论)均来自孝义。三人同期学艺,但起学时间不尽相同:侯应登正月开始,冯世源二月开始,宋长生则开始于三月。
本来约定学习六个月,但宋长生实际只学了四个月。缩短学期事出有因。一是:学习期间发生了师父丢失财物的事件,为查清问题并整治“三只手”徒弟,师父决定让三人停学一个月;宋虽无故却因此耽搁了学习,但学费米面当月照付不误。二是:最后一个月本来学费已交,但因家中实在拿不出米面,他不得不中途辍学。
就学习的内容与进度来说,师父每日教授有定量,并且要徒弟确实学会记牢才教新的。每次检查,宋长生总是将所学准确流畅地背诵出或背唱出。不过,尽管学东西来得快,师父所教不够他记,可师父只按定量来教,绝不会超量教授。另二位徒弟接受能力较差,师父教过后,也让宋长生继续再教。师父总是先教会宋长生,再由宋转教另二徒。同为一门之徒,学习效果却颇为悬殊,宋长生是“吃不饱”,那二人却“吃不了”。
从师学艺时间不长,但通过每日面对面口传心授,师徒结下了深厚情义。师父教授有方,徒弟勤奋善学,这为宋长生日后行艺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唱本学习
学习内容可分为两大类,即唱本和音乐。刚开始学艺的徒弟学习唱本类内容是按唱本规模从小到大的顺序来进行的,其针对的三类(六种)唱本依次分别是传传(小传传、长传传)、连连(小连连、长连连)、本子(小本子、大本子)。显然,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学习。然而,对于宋长生来说,学习唱本却没有如此完整。因实际只学了较短的四个月,传传和连连所记数量显得很不够;原计划在最后一个月学本子,可因家庭财力不支而中途辍学,本子在师父这里也就根本没有学。
宋长生具体学习的顺序和实际学到的内容基本如下:先念诵的四个小传传是《十八有道》(20句)、《数朝代》(46句)、《八洞仙家》(44句)、《人心不足》(46句),一个长传传是《太阳出山如盆花》(56句);再念诵的三个小连连是《二姑娘算卦》(258句)、《赵匡胤大闹马家店》(474句)、《表山>(300-400句);最后念诵的一个小连连是《高文举夜宿花亭》(468句),二个长连连是《韩湘子度林英》(508句)、《苦丁香割肉孝母》(863句)。
学艺期间掌握的唱本只为从艺奠定了一定基础,若要以说唱谋生,其数量还远远不够,这就促使他抓住各种机会,广收博取,充实自己。
出师之后,宋长生每年总要看望师父一两次,利用此机会,他常常从师父那里学念一些唱本,如长连连《鲁达拳打镇关西》(644句)、小连连《韩湘子讨封》(346句)、小本子《忠孝义》(1030句)等即是如此得到的。
有些书目则通过其他渠道来获得。宋长生的好友张友庆(1929-),私人藏书中有不少是唱本,一些本子书,如小本子《金镯玉环记》(约4500句)、大本子《响马传》都是来自这里。还从介休孟先生[4]那里得到三个长连连《五鼠闹东京》(约1500句)、《鱼篮记》(约1500句)、《法门寺》(约2000句);从孝义多才岭王先生那里得到小本子《胡延庆打擂》(约4500句);从中阳县前师峪舅舅刘福贵(1918-1980?)那里得到大本子《小八艺》(约15000句)等等。有了这些纸质唱本,就可以让明眼人为自己读,通过听读逐渐记在心里。出师后的六七年间,宋长生通过这样的方式狠下功夫,掌握了大量的唱本,为自己说唱行艺积累了雄厚的书目。
四、扬琴学习
三弦书音乐学习包括演奏和演唱两方面。其中学练并掌握乐器演奏应是学徒的必修课。然而,举凡吹拉弹打等演奏没有不需双手共用的,而宋长生却偏偏仅有一只左手,这种先决条件的缺失,似乎意味着他是不能学习什么乐器的。因此,师徒双方也就没有把音乐作为学艺的重点去对待,开始第一个月,他的学习内容一直只是在念诵唱本。
宋长生常常琢磨,在音乐上如何能寻求突破,一个说唱艺人如果纯粹不会乐器,岂不是艺术成长中的莫大遗憾?这时,师父演奏扬琴深深地触动了他,扬琴那诱人的声音像磁铁般地吸引着他,他兴奋地抚摸着琴体,兴致勃勃地试拨着琴弦,对扬琴可谓爱不释手。忽然间,面前似乎展现出一条说唱的宽阔之路:“谁说我不能演奏乐器,单用左手,不也可以打扬琴吗?没错,双手打出的音乐很丰富很有表现力,一只手打出的音乐相对比较单薄;但是,一只左手还是可以敲击出基本曲调的,单手击琴总比什么乐器都不会要强嘛。”
考虑再三后,他与师父商量,并要求师父教他打扬琴。师父不免赞许徒弟的开拓性想法,同时也顾虑:“你一只手,只说敲击发音应该能行,可是你如何系弦定弦?”决心学琴的宋长生表示:“上弦拧弦调音是我的事情,由我自己来解决,如果真是学不成,路走不下去,保证不会埋怨师父。师父只管教我如何演奏就是,其他事情我自己来办。”
就这样,在学艺过去约一个月后,宋长生开始了他的扬琴学练之路。扬琴学习似乎给他打开了艺术的另一扇窗户,这既促使了他对音乐学习的重视,也是对自己说唱技艺定位的重新调整。
对他来讲,学扬琴的确也存在着诸多困难,他先要清楚什么字(工尺)在什么位置,而这种位置也主要是靠手摸索着感知空间方位来熟悉。然后再根据曲牌所用字,在琴上逐一找到。刚学阶段,找音非常困难,因为击弦点的空间范围较大,找音击打全凭着对肩肘腕手等动作与击弦点空间方位之关系的感知与体验来完成。一只手击打,音乐节奏点必然稀疏,于是就得增加击弦的密度,以保持音乐的动感与曲调的完整。最困难的莫过于琴左钩钉上拴弦与琴右弦轴上绕弦,扬琴1音4弦(或2弦),其上弦拧弦调音是极烦琐的事。但是,困难没有吓倒善于学习且意志坚强的少年艺人,在苦练与专注中,他逐渐熟悉了扬琴演奏的各个环节。单手拴弦困难重重,他就用牙齿来帮助,再不行就用口、半条右胳臂、身体可用之处来凑等等,所谓的困难竟然也被他一一攻克。
宋长生演奏扬琴,其形式可谓前无古人,独树一帜。三弦书中三弦演奏者同时要兼奏铜镲和腿板,声音呈弦镲板交织齐鸣。他演奏扬琴与此类似,具体方式为:左手持签击打琴弦,左脚踏击铜铃,右脚踏击木鱼(左右脚分别与固定在琴架上的铜铃、木鱼之间各用一条绳子相连接),单手同双脚协调演奏,扬琴与铜铃木鱼文武之声交相辉映。
五、曲牌与唱腔学习
以学习扬琴为转折,学艺过程中加强了音乐唱奏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的大致顺序是:念唱工尺谱曲牌,用扬琴演奏曲牌,念唱并演奏书板和褂褂并掌握其具体使用,唱腔中各种腔句的演唱及针对具体唱词的实际运用。
依次学习的曲牌有:套曲[梵王官](含单曲[梵王宫][柳青杨][牛斗虎])[南瓜蔓](含单曲[南瓜蔓][冬书应][银纽丝]),单曲[六板][对舞][省拜场] [小开门][小对子]等。
书板和褂褂的学习与曲牌的学习相似,也是先将工尺谱念唱熟悉后再落实于琴的演奏。只是,书板要根据现场需要进行伸缩,而褂褂则有灵活使用和依需变通的情况,这些都要在与实际的结合中来掌握。
至于唱腔中各种腔句的唱法,在开始的四个月学习中还没有轮到,但是,期间宋长生却凭着主动学习和暗自用心,这些方面的技艺还是学到不少。这种学习不是来自师父亲授,而是全靠旁听侧记:一是师父教同门徒弟时他在一边静坐侧听,这时往往是正教徒弟还未学会,旁听之人倒已掌握;二是师父被请说神书时经常让弟子们到场聆听,在这种实战式的观摩中,师父的示范表演会给徒弟们留下较深的印象;三是现场聆听其他艺人的说唱表演,这是开阔眼界、增强艺术感受力的绝好时机。利用这些机会,宋长生一点一点地积累,逐渐掌握了各种腔句的唱法及其实际使用。
后来在独立行艺中他不断吸纳,勤于琢磨,终于具备了丰厚的唱奏经验,并且在腔句及褂褂的革新方面也颇有建树,为三弦书音乐的发展完善作出了贡献。
六、神书程式学习
所渭神书,也就是专门说唱给某神听的书。这种表演,其中包含着唱本与音乐的一般性综合运用,但更特殊之处却在配套唱词与专用程式的使用和掌控方面。神书的说唱内容与程式掌控是盲艺人生存于世的重要一技,自然,神书学习也就成为学徒从艺的必由之路。按照师父的安排,神书内容将在学艺的最后一个月(也就是第六个月)进行教学。但宋长生不待那时就离师回家,所以,这一内容在学徒时未来得及学。但是,由于宋长生总是暗暗地用心,利用各种机会将所需技艺学到手,只要听到师父教其他徒弟,凡是现场观摩到的实际表演,他总能够将技艺和内容默默地收入囊中,并在揣摩练习中化为己有。对神书内容、方法和程式的掌握,他基本上就是通过上述途径来得以实现。此外,他还与其他艺人在技艺上互通有无来达到掌握神书程式的目的,如他念给介休刘有生(1939-2001)《苦丁香割肉孝母》,对方则念给他小连连《龙女拜寿》(470句),并互相交流关于谢神的内容与程式等。
偶然事故使健全少年刹那间沦为残疾,家境贫寒又迫使学艺之人较早地退学离师,但是,宋长生人残志坚,贫困却能发奋。他聪颖好学,毅力顽强,专心揣摩,善于吸纳,终于成为一方说唱之大家,他以三弦书为当地百姓带来快乐,且以表演、编创、授艺、组织等全方位勤奋工作为地方曲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