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美学探析

2016-02-22 04:04郭柳
设计 2016年1期
关键词:自然

郭柳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艺术特征进行讲述,让人们更加透彻地了解中国皇家园林,并给从事园林行业的设计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使其更好地将中国园林的特色运用到现代园林建设当中。方法:结合中国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的特征展开分析,明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结论:中国皇家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奇特的艺术形式与高明的设计布局将中国几千年的艺术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它的独特魅力,使中国园林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其成功之处值得学习借鉴。

关键词:皇家园林 造园艺术 自然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098-02

1 皇家园林概述

在古籍里面,皇家园林被称之为“苑”、“固”、“宫苑”、“园囿”、“御苑”,它是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历史时期,那时帝王将相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与此相适应的,一些突出皇权至上的礼法制度不可避免地渗透着与皇家相关的一切政治礼仪、环境当中,显示所谓的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贵族生活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固然也此之列,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在古代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土地都是属于王室所有的。帝王可以使用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占据有利的环境以及大面积的土地建造园林供自己使用。所以,这种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环境占尽风水宝地,占地面积之广,远不是私家园林可比的。其特征是范围广、面积开阔,自然的山水较多,园中建筑的颜色金碧辉煌,建筑体形宏伟,尽显皇家气派。现存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当然,皇家园林也不局限于北京,当时的帝王在南下或游玩时也把皇家的模式带到了中原和南方的一些环境中,但是较为稀少。南方现保存完好的仅剩玄武湖公园。

2 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特征分析

2.1 意喻深远的造园意境

受儒家、道家有关美的哲学思想影响,中国园林讲究“立意”,它指的是有新意不落俗套,着重于艺术意境的创造,而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方向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中国古代没有专门从事园林这一行业的人员,主要是文人、画家的介入。由于中国园林出自于文人、画家之手,他们的诗歌和绘画又高度重视意境的追求,所以,导致中国园林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园林设计师们建造园林,就如同画家在纸上作画,讲究高低、远近、虚实关系,中国古典园林的寄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触。此外,意境还是几千年来中国园林设计师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园林独具魅力所在的地方。作为传统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皇家园林,它以宏伟的建筑为主,与景观元素的有机组合,虚实相衬。不仅拥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并且用美的方式将皇家伦理的实质加以具体表现。显示了皇家艺术所体现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

2.2 气势雄伟、严谨的空间布局

始于商周时期的皇家园林,规模较大,注重树木的种植。而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政治与君主专制的独裁政治的发展,皇家园林的规模更为宏大,规划和设计更加体现皇家风格。首先,反映了明清皇家园林“壮丽”的是其庞大的面积区域。例如,颐和园占地面积约290公顷,北海公园约71公顷,而避暑山庄更大,达到约560公顷。其次,皇家园林的壮丽还反映在园林里面的山、水、建筑物上。例如:包括了整个万寿山、昆明湖的颐和园(见图1),就拥有超过3000的宫殿建筑,可见其范围之大。

由于皇家园林的规模较大,在规划布局时,很容易造成景物之间过分松散、杂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景观总体规划中采用化零为整、化整为零的方式,除了创建一个或两个比较开阔的重要景点之外,其他大多数地区分成许多小而相对封闭的景点。每个小景点都有其不同的景观主题、建筑形象以及作用。这种既相对独立又是一个完整的小花园模式,构成了大园里面包含小园、园中园的规划布局。如:圆明园(见图2),它处处彰显着庄严,威耸的神圣之感。另外,皇家园林有着与其他园林不同的对称、严谨的秩序美。讲究中轴线对称的构图法则,最典型的是位于故宫中后端中轴上的御花园,其建筑布局以轴线分割,左右对称、主次相依的方式,园路布局采用简洁的几何方式,山水花木仅作为点缀衬托庭院建筑。规则当中追求一种秩序美,显示其庄严的社会地位和统治者权力的威力。

2.3 巧妙的造景要素

皇家园林在进行精心布局设计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各个造景要素的处理,在大方向严谨布局的同时,以“借景”的技巧将它们之间巧妙融合。建筑方面(见图3),皇家园林的建筑受皇权至上的封建礼制思想影响,在布局上为体现恢宏的气势,就安排了一批大量丰富而复杂的单体建筑组合,显示一种宏伟壮丽之美。这些在建筑的色彩、内部的装修、家具的摆设上都有所体现。颜色方面,多采用强烈的原色,黄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房体红柱相互交错,形成对比鲜明的效果。建筑装饰方面(见图4),明清宫庭建筑的梁枋上会有一些苏式彩画。随着朝代的更替,园林中的建筑结构加大,外观高大的气势更加突出,以此为显现皇家气派的一个主要手段,将景观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皇家园林中还配置许多建筑小品,如:华表、拱门、石狮等,它们对景观整体风格的形成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次,在作为基本的构景要素“山”、“水”的处理上,以山为主,以水为辅,讲究山水的有机结合。此外,规模宏大的建设,充分利用自然的山水组合,在叠石造池的过程中,都在故意追求一种磅礴的气势,反映出一种唯我独尊的皇家思想。皇家园林所构建的是波澜壮阔的大好河山的美景。当然,皇家园林中也包括体积不大,玲珑剔透、造型奇特多样的太湖石叠置的假山,其作用主要是在园林中起到点缀。

最后,在道路铺贴上,多采用砖、瓦、石材等材料来拼置图案。以人造的陶土砖为主,天然的山石作为补充。在植物配置方面,一般群植或成林布置,多使用高大的乔木,而且遍地奇花异草。作为绿色植物的松柏树是庄严的、安静的、和谐的美,而各种名贵花卉则是皇家富贵的象征。在植物品种选择上,多喜爱选用四季长春或开花的植物,植物的修建上则是自然的形态优美高于一切。endprint

2.4 全面吸取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

北方园林仿照江南私家园林,在明朝时期就已开始。在北京西北部的海淀镇地区一带,湖泊较多,由于天下太平,经济繁荣昌盛,官僚贵戚纷纷买了土地在这里造园,供自己使用,其中有许多就刻意仿照江南的园林风格。其次,清代康熙年间,江南造园大师张然奉命为西苑的瀛台、玉泉山的静明园造园叠山。随后,他又参与了圆明园南部的畅春园规划设计。(见图5)于是,江南地区的造园技术由此正式开始慢慢引入皇家园林。而江南造园技术更全面、普遍的传播,是在乾隆年间。在位60多年的乾隆,他六次下江南,遇到他中意的园林景观,他就会命令随行的画师绘成画本,以此作为皇家造园的参考。这一举措促成了自康熙以来,不管是民间还是皇家造园仿效江南园林的高潮,他们融合了南北、皇家和民间艺术的园艺,使造园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 皇家园林造园艺术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物质、精神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关于对美的热衷也更为强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融合了自己的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皇家园林,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其中个别杰出的地方对于当今现代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一,学习中国皇家园林因地制宜创作思维方式,以及布局设计技巧。这种对称式布局,因地制宜的创作方法,通过对自然的美的感受,经典的改编园林,把自然美的本质带入到园林当中,创造了无数美景名园。园林设计师应深入观察自然,游览天下美景,与真实的自然景观,更多地接触,找寻灵感。另外,收集、积累更多的景观素材,把他们最精彩的地方运用到设计作品当中去。其二,学习情感含蓄、委婉的表达和意境的处理,从而达到园林景观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擅长以间接、含蓄的形式来表达丰富的情感,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与西方古典园林直接了当地表达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现在许多中国园林作品因注重形式,或是复杂的外观造型,或是简单的仿照,将不可避免地遭受人们抛弃。其三,学习“借景”的视觉扩展手法。皇家园林大多建立在空间环境相对封闭,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中。与外部的城市环境相对隔绝。为了使园林景观不觉得孤立突兀,需要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城市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整体特色的景观。比如说:皇家园林建造在封闭的空间中,但它并没有限定园林边界的设计范围,所以,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借景技术使其与园林面积范围之外的景观形成一个有特色的完整统一体,从而起到扩大园林空间的作用。正可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可见,借景不仅能起到扩展空间的效果,同时还能使园林景观与城市、自然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另外,巧于因借还起到空间方向指导的作用,使园林景色令人目不暇接。

4 结语

中国皇家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皇权意识,体现着皇权至高无上的观念。在园林的建造上,不管是自然的景物还是建筑都是为体现皇家气派所服务的。而皇家园林的高超造园艺术,是多年来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独特魅力,使中国园林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历史上仍然保留着一部分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流传下来了一些皇家园林养护技术,但是,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以及人文的一些因素,涉及皇家园林方面的一些园林建筑以及相关知识,正在逐渐衰亡。因此,更多的关注和保护皇家园林文化的举措势在必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然
吟唱自然的歌者——米勒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电影创作特征浅析
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情怀
从环境批评视角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