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然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祥林嫂人物形象纵横谈
张然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祥林嫂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祥林嫂悲剧命运具有必然性。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包括:的奴隶性格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摧残虐杀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祥林嫂;命运;悲剧;意义;性格
1祥林嫂的形象所揭示的意义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备受封建制度和思想摧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纯朴、善良,干起活来“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然而,在那吃人的社会里,尽管她对生活并无任何非分之想,劫争不到最起码的生活权利。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所有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都受到“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四权,即“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绳索”的束缚。祥林嫂自然也不例外,她正是在“四权”的伐害下惨遭一连串不幸,变得愚昧麻木,而最终论于毁灭的。她第一次成婚,丈夫比她小十岁,其实是由父母之命把她卖到婆家的;丈夫死后,小叔子要娶亲,婆婆又行使父母之权逼她改嫁,这些都显示了封建父权的残酷。在此父权的淫威下,祥林嫂未能遵守“从一而终”的封建信条,就被鲁四老爷咒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连祭祀也不要她沾手,这又是夫权对她的侮辱与残害,总之,夫权要她从一而终,而父却加逼她改嫁,由此,暴露了封建礼教的极端虚伪与矛盾,也造成了祥林嫂改嫁不行、不改嫁也不行的处境,使她的精神遭到严重的折磨。不仅如此,族权的迫害也降临到了祥林嫂身上;他死了第二个丈夫,本来还有儿子可以依靠,但儿子又不幸死去,他孤独一身便被大伯收回住房,赶出门外。最后,更严重的是神权对她的束缚,这就是柳妈所说的,由于祥林嫂生前不贞,死后到阴间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正是这荒诞而严酷的神权,使祥林嫂的精神全部崩溃,最终走向了死亡。对于政权,小说中并没有直接写到,但我们知道,正是夫权。父权、族权、神权支撑着封建社会的“政权”,而封建“政权”又维护着夫权、父权、神权的威严。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遭遇与悲惨结局,归根到底是罪恶的封建制度和思想造成的。可见;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不仅极其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农村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处境,而且极其形象而深刻的揭示了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与阶级根源。这就是祥林嫂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之所在。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鲁迅这样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鲁迅这样执著而又犀利。鲁迅一针见血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入”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的同时,鲁迅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具体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鲁迅以偏至的发展现孜孜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病的揭示和批判,“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
《祝福》中的祥林嫂的不幸,不仅在于她的被迫害,而且也在于她为封建思想所毒害而导致的愚昧和不觉悟,即使是她的一些反抗行为,也是与这种愚昧和不觉悟联系着的。比如,第一个大夫死后,她从婆家逃出,这应该说是一种反抗,然而,她到鲁四老爷家后,对于牛马般的劳役却居然感到“满足”,口角边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以看出,她所追求的,也仅仅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生活地位,反映了她的不觉悟。又比如,她被婆婆抢回卖到山里时,她又哭又闹,拼命挣扎,把头也撞破了,这的确是一种“出格”的反抗了,可是,这种反抗愈猛烈,就愈加显示出她的愚昧与不觉悟。因为她的反抗,归根到底只是出于遵从那个“从一而终”的信条,以至当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别人问她为什么要改嫁时,她还竭力为自己分辩,觉很改嫁是不光彩的。正因为如此,她才相信自己是有罪的,她才对死后要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怀着恐怖,她才很快地听从了柳妈的劝告,去捐门槛赎罪。由这里可以见到,腐朽虚伪的封建道德观念,是如何残忍地摧残了祥林嫂!不管祥林嫂挣扎也好,反抗也好,只能使她“想做奴隶而不得”,她的一切努力都只能是徒劳。鲁迅从人物的精神世界着眼,通过祥林嫂必然的悲剧性结局,揭示了传统的封建观念对人民极大的危害性,从而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这一切,正是祥林嫂这一形象的另一巨大思想意义之所在。
2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可见,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就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接着介绍了人物所赖以生活的这个家庭。其主人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要知道,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踢死、沉塘。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观念和习俗如此浓重、强烈,真如泰山压顶的环境里,还有什么生路可言呢?她的死,是必然的了。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们,尤其是其中的妇女,有许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而这样的一位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对鬼神的“疑惑”,就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的“疑惑”,也就是对中国劳动妇女传统命运的“疑惑”;这一惊人的意念,从一个备受禁锢、束缚的弱女子的头脑中产生,真是谈何容易啊!统观祥林嫂的一生,她真算得上是旧中国千万劳动妇女中,难得的一个佼佼者了。她善良、本分,又能吃苦、耐劳,又能思考,有决断,而且勇于行动。
2.1封建礼教的迫害。祥林嫂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深刻性就在于:是封建礼教剥夺了祥林嫂“守节”的权利,但每个人反过来又把“不守节”的责任推到祥林嫂身上。他们把都一切的罪恶安在祥林嫂身上,不容她有翻身的机会。这样就把她逼上了绝路。甚至,连祥林嫂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有罪之人,而且罪孽深重,会下地狱。
2.2周围民众的冷漠愚昧,麻木无情导致了祥林嫂精神上受创。对于祥林嫂的遭遇,周围的民众变得愚昧、冷漠,甚至无情,他们没有将心比心的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却当做生活的调节剂,当人们听腻了这个故事,就剩下烦厌和唾弃。最终导致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2.3祥林嫂严重的迷信思想令她悲剧一生。首先,她的思想里有深刻的“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精神上已经认定自己是个坏女人,遭报应。这无疑是让她背上一个沉重的精神包袱。其次,强烈的负罪感和巨大的恐惧感深深压在祥林嫂的心头,饱受精神之苦的祥林嫂终于彻底崩溃,很快死于非命。
总之,祥林嫂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把善良的祥林嫂逼上死路的是比狼和疾病还要凶残的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3余论
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主义残酷统治的社会里,她的一生经历过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大不幸,正面地描写它,是可以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不少反映被压迫妇女苦难的作品,都通过这种描写来换取读者的同情。但试翻《祝福》,我们却发现:对于这类大不幸事件,作者竟出人意料地把它放到幕后去,并未写祥林嫂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场面,也未写她当时的深悲大恸。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因为在鲁迅看来,改嫁、亡夫、失子,是许多文艺作品一再表现过的,而中国劳动妇女的深刻痛苦,却并非这些众所共识的生活变故所能包括,因此必须剖析旧社会的本质,去寻找更内在的东西来表现。当祥林嫂在鲁镇再次出现时,是在夫亡子丧之后,鲁迅写她只是平静地叙说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鲁迅是最讲究语言的精炼的,但为什么这里却两次一字不易地写祥林嫂的叙说呢?因为鲁迅深切地了解,象祥林嫂这样连遭不幸、孑然一身的妇女,是多么需要别人在精神上的支持啊!她逢人就述说,甚至对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已经反复过无数遍了,才达到那么背诵如流的程度。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诉说,而是在咀嚼自己的痛苦,在一次又一次的咀嚼。而且,这种背诵如流,一字不差的诉说,还表现一种毫无感情变化、麻木迟钝的神态。——这正是深重的苦难所留下的巨大精神创伤。就表现悲剧的深刻性,表现人物内心痛苦的程度来说,这比描写夫亡子丧时人物的嚎啕大哭,难道不是更强烈,更深刻?因为亲人的变故,虽属不幸;但还不是最难忍受的,失去任何精神支柱而又求取不得,还要接受种种鄙视和冷笑,才是最难忍受的;而悲哀恸哭,有时也不是最痛苦的内心表现,象祥林嫂这样欲哭而泪干,又无感情变化的诉说,难道不是包藏着更深沉的痛苦,更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思索吗?由于封建伦理和迷信观念的统治,中国劳动人民的痛苦,并不限于生前,更可怕的还是被威胁于死后。鲁迅在《祝福》里,着重地描写了这一点,这就使祥林嫂的悲剧,比一般地描写人物的亡夫失子,描写人物生前的各种大不幸,要来得更深刻,更令人战栗。再嫁再寡的人死后要遭锯刑,分作两半给两个死鬼男人,如果在生前捐一条门槛来做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便能减轻罪过的说法,在封建社会里是广泛流传的,一经鲁迅采来,写在祥林嫂上身上,就成为富有表现力的典型情节,发生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充分暴露了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吃人的血淋淋的现实。祥林嫂是这么善良、安分,这么孤苦、可怜,她哪里有什么罪呢?她本来是受过千人踏,万人跨,才折磨成这个样子,但是还没有完结,还要再捐一条门槛,再让千人踏,万人跨,是该有多么惨!坚毅的祥林嫂是不断为自己的命运挣扎的。她捐了门槛,在受了那么多的践踏后,当时的社会也没让她安心地走向死亡。冬至祭祀时候,当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鲁四的妻子大叫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别小看这一句话,它无异于体现了全部封建宗法势力对一个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的一次总宣判:不管你多么不幸,多么愿意忍受,多么坚毅地挣扎!——就是再捐多少条门槛,再让百万人踏,千万人跨,也都是枉然的,注定赎不了罪的。在这里,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封建宗法势力吃人的实质,确实是震撼人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祥林嫂在临近死亡的前夕还向人询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她关心人死后的灵魂问题。这是深刻联系着她全部人生经历的思想;罪恶的社会迫使她断绝了对于生的一切留恋和希望,她唯一的可能就是想到死,她想在冥冥之中会见亲人,但又非常害怕见到亲人。因此,人死后灵魂的问题,就不能不成为此时祥林嫂最关切的问题。这是一个多么尖锐、紧张、深刻的思想矛盾呵!这个情节不仅深刻地联系着人物最悲惨的命运,它还紧紧地联系着人物挣扎、反抗的性格。在祥林嫂死亡的前夕,她终于对灵魂、地狱的存在发生了疑惑,反映了祥林嫂不甘心于忍受别人替她安排好的死后的命运。祥林嫂是默默地死去了,死在年终祝福氤氲缭绕的街头上。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祥林嫂带着对死的困惑,象草芥一样离开那个不平的世界时,她不仅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一个句号,同时也为那个世界划了个巨大的问号。祥林嫂的不幸既有旧社会劳动妇女共同的不幸,也有她个人所具有的不幸。她用自己那不幸的一生演奏着一曲哀婉的悲歌。就是在这曲哀歌之中,她逐渐由人转化到非人的境地,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把祥林嫂由人世推向地狱,由人变为非人,成为封建成时代劳动妇女人生悲剧的缩影。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4-0224-02
作者简介:张然,辽宁大连人,渤海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