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珂,伍蓉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处,上海市200032)
医教协同推进高校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创新
——以复旦大学为例
何珂,伍蓉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处,上海市200032)
阐述在医教协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如何做好高校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并以复旦大学为例,回顾和总结了其在毕业后医学教育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明确提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定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延伸、高校推动医改的重要抓手和高校医教联动的重要平台,其管理实践重点即为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向“促进教改”和“服务医改”两方面延伸。建议高校应建立“立长远,谋共赢”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发展目标,通过构建和完善校内外医教协同体系,进一步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定位和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在教改和医改的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医教协同;健康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定位;功能
长期以来,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在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新的时期,“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队伍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2014年11月27日,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联合召开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会,在创新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医教协同”的理念和举措,对于如何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医学人才队伍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笔者以高校毕业后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下同)为切入点,回顾和总结了2010以来复旦大学在医教协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对高校建设和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全国相关高校毕业后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医学教育由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组成,肩负着教育和卫生两大民生工程,承担着为我国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长期以来,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按照行政条线管理,将医学教育分为职前教育(院校医学教育)和职后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的“两段式”管理体制,分别由高校和医院负责,形成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两个体系。在这一时期,高校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本科临床见习实习和研究生临床实践,对毕业后医学教育干预较少,主要由医院自主管理。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需求和注重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推进,政府对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以及高校作为办医主体的定位,对于附属医院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定位思考和管理模式开始发生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教育领域“再定位”:毕业后医学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延伸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指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1]。建设世界一流附属医院是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属医院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促进医学学术发展的重任,是高等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临床医学教育而言,学生阶段是育人之始(侧重基础理论培养)、医生阶段是育人之重(侧重临床技能培养),良医阶段是育人之终(侧重医德医风培养),而“学生”阶段后期、“医生”和“良医”的绝大部分阶段均在附属医院完成。因此,一体化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使得高校不能割裂地去注重附属医院教学实践的某一阶段。随着毕业后医学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政府专项投入也不断加大,将毕业后医学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延伸,纳入高校临床教学实践统一管理体系的条件日趋成熟,特别是统筹和协调附属医院各阶段人才培养的教师、设备等软硬件资源配置,打通“职前”与“职后”教育的藩篱。
1.2 卫生领域“新站位”:毕业后医学教育是高校推动医改的重要抓手
高校附属医院具有天然的“双重身份”,既是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特殊公立医院”;又是提供医疗服务的“特殊高校机构”,这也就决定了附属医院及其母体高校不可能与医改“绝缘”。在医改已进入深水区的新常态下,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附属医院医疗服务及参与医改情况的关注,更应该主动作为,指导和推动附属医院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发挥更好地引领示范作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2]。《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础上,继续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地从事疾病专科诊疗工作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3]。因此,高校加大对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管理力度,实际上是高校指导和推动附属医院参与医改及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抓手。
1.3 医教系统“重协同”:毕业后医学教育是高校医教联动的重要平台
国内已对毕业后医学教育进行管理的高校,其归口管理部门主要为医院管理部门或继续教育部门。归口于前者管理,是将毕业后医学教育作为高校附属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依据是由医政医管部门管理医务人员执业标准和服务规范逐步延伸而来,而且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政策过程涉及教育、人事、医务等多个环节,高校医院管理部门更易统筹;归口于后者管理,其设置依据主要是由于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共同隶属于职后教育,即广义的继续教育范畴,而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早已有明确要求。因此,将医学所特有的毕业后教育归入高校多常设的继续教育部门管理,也有助于将继续教育管理优势融入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以复旦大学为例,基于高校对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新定位,为响应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在学校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重新组建校级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机构,包括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及其下设的办公室和各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仍挂靠在校医院管理处,还包含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医学教育管理办公室、临床医学院及各附属医院分管教育工作的相关负责人,从而在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上实现了对医学教育的全程管理,有效衔接了职前和职后教育,在高校内部的微观管理环境中,成功构建和实践了医院管理部门与医学教育部门、高校与附属医院之间“医教协同”机制,为高校毕业后医学教育实现“促进教改,服务医改”的新功能,提供重要的“协同创新”平台。
基于高校医院管理处职能在教育、卫生行政系统的“双重属性”,由医院管理处牵头的复旦大学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其管理实践重点即为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向“促进教改”和“服务医改”两方面延伸。
2.1 促进教改——多措并举,紧抓内涵
2.1.1 重视临床管理队伍,统筹毕业后医学教育资源配置。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核心是临床实践技能培训,充分重视和发挥“市级—校级—院级”三级临床专家的作用,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关键之一。复旦大学通过成立毕业后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由各相应临床学系主任担任校级各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各培训医院相关培训基地主任担任校级各专业委员会办公室成员,负责本学科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督导和考核。此外,复旦大学对于大学系统内需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管理环节“高站位,不缺位”,将“毕业后医学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学校年度对医院考核在教学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考核内容为毕业后医学教育常规工作、委托培养工作、教学研究工作及结业考试通过情况等。同时,积极借鉴院校教育阶段的管理经验,充分调动临床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两支队伍,对于高校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
制定了一系列校级管理文件,从而填补了国内高校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的“制度空白”,如出台《关于对复旦大学系统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跨院轮转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跨院轮转学员的人事管理、培训与考核管理等方面加以规范,从而解决了大学系统内跨院轮转问题,推进了校内优质医疗和教学资源互补和共享。
2.1.2 依托专科全科建设,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提升。高校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基础是附属医院临床专科和全科的整体实力,而临床专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复旦大学在临床专科和全科建设方面依托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和全科医学实践基地,做到“重顶层,接基层”,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临床重点专科主要指向临床三级学科,而各临床三级学科既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的轮转要点,更是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的轮转重点。因此,以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为依托,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同样高层次医学人才也为持续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复旦大学还非常重视全科医学临床和社区实践基地建设,各附属医院(全科临床实践基地)按照上海医学院全科医学系统一的教学安排,加大与社区实践基地的联动。学校还率先与徐汇区、浦东新区、闵行区等地合作共建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社区实践基地),从而进一步提升全科社区实践基地的整体水平。
2.1.3 开展学员教师评优,注重毕业后医学教育人员激励。为进一步推进复旦大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提高各附属医院住院医师培训效果,激励住院医师的学习积极性,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设立“优秀住院医师奖”。同时,为充分调动学校广大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积极性,认真做好临床带教工作,积极营造“重临床、重科研、更重教学”的临床教学氛围,确保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设立“优秀带教老师奖”。上述评优举措,有助于构建“市级—校级—院级”三级评优体系,充分体现了学校对于带教老师和住培学员两大重点群体的关注,迄今共计190位优秀住院医师、126位优秀带教老师获得学校表彰。为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改革,学校还设立医院管理建设项目,用于支持附属医院毕业后医学教育等医院管理课题研究,如2015年《上海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效果评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视角下的评估和反馈》等项目获立项。
2.1.4 通过委托培养工作,强化毕业后医学教育功能辐射。复旦大学通过委托培养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进一步加大毕业后医学教育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得更多省市和高校受益。以2015年为例,学校共接受福建、广东、江苏、安徽、云南等外省委托培养住院医师112名。学校在国家和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的支持下,运用优质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资源,服务于校地合作和医院发展。如2012年,学校与福建省签订《福建省人民政府复旦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明确“选拨优秀临床医学毕业生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经双方协商研究,福建省还专门出台《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选派优秀临床医学毕业生到上海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此外,委托培养工作为附属中山医院、儿科医院在厦门托管医院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进一步保障了附属医院与托管医院在品牌、人才和技术上的同质化。特别是学校在征得上级部门同意后,自2015年起,积极推动附属中山医院在上海率先面向外省市(厦门)开展专科医师委托培养试点工作,为国内专科医师委培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1.5 开启教育专刊编写,加大毕业后医学教育新闻宣传。为进一步加大毕业后医学教育改革宣传力度,复旦大学医院管理处负责《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专刊》(以下简称《专刊》)的总体编审工作,迄今已发布48期。学校特别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表现出色的医院通讯员进行表彰,并积极吸纳文字功底相对较强的规培学员为《专刊》通讯员,让一线人写一线事,进一步增强《专刊》的可读性,使其成为学校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宣传品牌。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医院网站、报刊杂志及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渠道,向校内外推送我校毕业后医学教育改革新闻,如《复旦大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公共科目培训满意度调查》一文入选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政策研究进展》。
2.2 服务医改——提供人才,创新模式
2.2.1 提供适宜人才,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高校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最终成效体现在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适宜人才,特别是为基层医疗机构输送合格的全科医生,这对我国构建分级诊疗制度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上海“1+1+1”就医模式和分级诊疗制度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对于全科医生规范培训制度的长期坚持。作为我国最早开始全科医学教育的医学院校之一,复旦大学建立了以全科医学教学师资为载体、以传播全科医学理念为基础、以提高临床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我国全科医学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促进我国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广应用价值。附属中山医院成为全球首个通过世界家庭医师组织(WONCA)认证的全科医生培训机构。
2.2.2 创新医联模式,构建人才培养发展平台。构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和发展平台,对高校毕业医学教育工作深度融入医改重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旦大学以创新医联体模式为切入点,为培训合格的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创造职业发展机会与平台。从纵向而言,如复旦大学和闵行区人民政府进一步深入建设“复旦—闵行”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将聚集在大学医疗中心的优质资源向区域释放,并进一步向基层延伸,构建大学附属医院和区域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纵向网络,建立一个全新的医疗和健康服务秩序,形成临床、教学和科研的上下联动,协同发展;从横向而言,复旦大学积极引导专科医院牵头组建高校专科医联体,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先后成立儿科医疗联合体、妇产科医疗联合体,是专科医院联合综合医院专科共同发展的横向医联体的创新模式。基于学校对于上述医联体的组织优势,通过政策红利充分激发人才红利,将培训合格的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优先推荐给医联体内的成员单位,同时加大校内专科医师委托培养和跨院轮转力度,促使医联体内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专科医务人员“双向流动”。而在高端人才聘任方面采取多元化的人才聘用和人才柔性流动模式,在医联体内部实现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有序流动。
2.2.3 分享培养经验,落实医疗对口支援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发达地区要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培训名额等方面给予帮扶[2]。而《关于印发加强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方案的通知》也提出,支援医院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要招收受援医院符合条件人员参加培训[4]。基于新的健康扶贫和医疗帮扶工作要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已成为高校附属医院医疗对口支援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校在做好接受云南等帮扶省区委培学员的基础上,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峰论坛、全国继续医学教育论坛、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骨干师资培训班、国家级区域性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示范基地骨干师资培训班等平台,分享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临床思维训练、临床实践教学、全科医生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向全国宣传和推广学校及附属医院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辐射到帮扶地区,整体提升其对规培工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还通过医疗团队、援疆干部、昭通千人计划等派遣医疗专家和接收进修人员形式,帮扶受援医院提升医生培训能级,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让规培的理念和要求扎根于受援医院。
2014年9月,世界著名医学杂志The Lancet(柳叶刀)中国专辑,在“Taking China's heal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to the future(带领中国医学教育走向未来)”为题的主编社论中,关于中国医学教育提出了5个关键问题:(1)医学教育本质即培养目标是什么;(2)如何基于岗位胜任力实施医学教育改革;(3)医学教育改革怎样才能服务中国新医改需求;(4)医学院校如何帮助政府建立有效的终身医学教育体系;(5)如何坚定医学生从医职业志向,减少医师队伍流失[5-6]。
综上所述,尤其对于第三个问题(医学教育改革怎样才能服务中国新医改需求)和第四个问题(医学院校如何帮助政府建立有效的终身医学教育体系),值得国内高校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当前阶段,高校应建立“立长远,谋共赢”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发展目标,通过构建和完善校内外医教协同体系,进一步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定位和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在教改和医改的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1]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A].2015-10-24.
[2] 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A].2013-12-31.
[3]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A].2015-12 -14.
[4]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关于印发加强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方案的通知[A].2016-02-17.
[5] The Lancet.Taking China'sheal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to the future[J].The Lancet,2014(9945):715.
[6] 汪玲,何珂.临床医学“5+3”培养模式的管理体制与政策机制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5,(9):50-52.
修回日期:2016-08-30
(编辑 张瀚予)
R197
B
1672-4232(2016)06-0067-04
10.3969/j.issn.1672-4232.2016.06.023
伍蓉(1967-),女,硕士,研究员,处长;研究方向:医院综合管理。
2016-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