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园园,栗子豪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0100)
明清海南岛物产变化与环境变迁
李园园,栗子豪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0100)
摘要:海南属热带海岛,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了海南岛物产的丰富,这不仅关系到人们温饱的问题,同时对海南生态环境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清海南岛物产变化进行分析,可以探索明清海南岛物产变化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情况以及特点,由此观察出海南岛从明代到清代的物产和环境变迁。
关键词:海南;物产;环境变迁
史迁曰:“九疑苍梧以南至儋州,珠玑、玳瑁、果布之凑。琼位陆海所从交矣,虞衡山海所载,岂逊中土?”琼州作为中国最大的一座热带岛,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岛上物种丰富、鸟兽众多。而海南的开发从唐宋以来日趋紧密,随着对海南岛的开发,海南物产也有不少的改变,明代和清代,正是海南岛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对这一时间段海南岛土产的考察,我们可以深刻了解海南岛物产的变化和海南环境的变化。根据海南地方志的记载,海南岛的物产主要分为,谷物、菜类、花果、草木、畜禽、兽虫、布帛、器物等方面,因此我们通过对海南方志中的物产变化情况,来对海南岛的物产和环境变迁进行分类比较。
1海南岛谷物类产物的变化
《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南岛谷物类共有十一类,主要有稻类、稷、麦、珍珠麦、鸭脚粟、菽类等。苏轼《和陶农劝农》诗并序:“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粳稌不足于食,乃以薯芋杂米作粥糜以取饱...”。除了以上主要的作物之外,海南还有杂食类的薯、蓣等,《万历琼州府志》记载:“薯有甜、蔓两种。甜薯曰六月薯,曰羸薯。蔓薯曰黎薯,曰鹿脚,曰匾蔓...”,“蓣,坡,水二种,坡曰面蓣..水曰水黎蓣...”可以看到蔓薯和水蓣的俗称都带有黎字,应当是当时黎族所会食用的植物。
《正德琼台志》记载粳中的占稻有数种,性耐水,五六月种,七八月收有播种六十熟者。《道光琼州府志》则记载粳之类有早黏,自十二月、正月、二月皆可种,五六月熟。粳的种类由九种变成了五十四种之多。明代薯类有甜薯,甜薯又分为六月薯、蔓薯,蓣有坡种四中,水种二种,又有三年蓣。到了清代后期,有甘薯、番蒂薯、又有片薯、羸薯、六月薯、粳谷薯几种。薯蓣各个州县所产不同,定安有面蓣、鸡母蓣、束蓣;文昌有紫蓣、白蓣;儋州有三年蓣、鹧鸪蓣、淡薯等;会同有靴薯、子薯等;万州有大叶薯、大薯、香薯、鹿脚薯等几种。《光绪定安县志》记载当时的薯类有番薯、甜薯、翻蒂薯、板薯、山薯、鹿脚薯、南铃薯、黎蔓薯、此外还有芋几种。《道光琼州府志》记载此时还有来自南夷的番薯,根似山药,皮有红、白二种,终年食之,精神不减。可见从明代到清末这段时间,薯类有了很大的发展,种类更加繁多,各个地区的种植也不尽相同,这也是种植技术的增长所致,还有从外面引来的番薯,也在海南岛大量种植。
明代正德年间琼山、澄迈、陵水出产麦,儋崖出产荞麦,崖州出产珍珠麦,而《道光琼州府志》记载麦有三类大麦、小麦、荞麦,珍珠麦没有记载。豆类也比明代多出很多,有青豆、黄豆、绿豆、刀豆、扁豆、豌豆、青皮豆等二十四种。到了清代时期,随着海南岛进一步开放,更多的物产被引入进来,当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2海南岛菜类及瓜类产物的变化
《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南物产菜类有41种,瓜类有11种,《道光琼州府志》记载蔬菜类有49种,包括部分瓜类。根据两部著作记载的产物可知,海南岛主要菜类瓜类植物有芥菜、萝卜、甜菜、生菜、笋、茄子、葱、琼芝、冬瓜、苦瓜、黄瓜、西瓜等。清末海南地方志中记载有冬瓜,海南多在在十一月种植,到三四月分到市上卖。《万历琼州府志》也记载有冬瓜,但是《正德琼台志》中没有此记载。明代时期海南就已经有了苦瓜种植,当时记载海南人乃是用苦瓜来煮虾肉食用,到了道光时期记载:“闽南地区都种植苦瓜,五月下子,生苗引蔓,卷须如葡萄。八月开黄花,五瓣如碗...熟则自裂,内有红瓤,其味甘;中有子,形如冬瓜子。”地方志中对苦瓜的种植记载非常详细,可见当时对苦瓜的种植非常熟练,而且当地人也越来越爱吃。《道光琼州府志》记载:“蓬生果,名乳瓜,土人又名木瓜,一名万寿果。树高一二丈,如棕榈。叶如蒲葵。近顶节节生叶,类木瓜而色青皮嫩,微有楞。肉白,多脂,无核,掐之乳随出。酱食甚脆。子如蚕矢。二月下种,数月即高大。果少则斫其根。其树皮可食,如萝卜,蜜浸尤佳。”[5]213在明代海南地方志中,并没有见到蓬生果的记载,而到了清末,人们对蓬生果的使用方法已经非常清楚,甚至果少的时候用刀砍其根部,来增加其出产果实的量数都清楚。蓬生果并非中国原产,而是自十七世纪初到中叶从海外引入的,到了清代时期海南已经大片种植并有成熟手段进行食用,以上所说薯类及蓣类品种繁多,记载详细,由此可见清代海南与外界的交往更加密切,物种引进和使用也更加多样。
3海南岛花果类及草木类物产的变化
《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南的花类有61种,果类47种,此外有木之属以及竹、草类等,其中杂植类有21种,草类38种,竹藤类有33种,记载的这些植物中多为常见的物种或者能够食用、点火,制作粗布等有作用的植物,木之属有73种,其中有做房屋使用的木材,做器物用的木料,以及其他一些食用、物用的。到了清末记载花类有64中,其中兰类就有18种之多,果类43种。《道光琼州府志》中竹类有17种,木类37种,香类18种,草类75种,藤类11种。
明代时期海南的花果主要有兰类:青碧、紫钓、士女、和尚数种,茉莉、素馨、菊、茶、蔷薇、莲花、木槿、荔枝、龙眼、菠萝蜜、椰子等等,其中兰类有青碧、紫钓、士女、和尚数种,聚类种数最多。清末道光年间,所记载的花果类则要多出不少,其中兰花就有很多种,如:桠兰、公孙兰、青兰、草兰、鹿脚兰、小玉兰等等,道光时期已经有了夜来香,而明朝时期没有记载,可见乃是后来引自大陆的。对比明代与清末的花类可以看到到了明末出现了夜来香、指甲花、木棉花、红豆蔻、西洋花等植物,其中西洋花本是西方生长的一种植物,径干匍地而生。花朵如中国牡丹,又称“西番莲”、“西洋莲”或“西洋菊”者。花色淡雅,自春至秋相继不绝。由此可见在明清中西方交往的过程中,海南由于处于南海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之中,西方的植物也得以传入。
海南岛果类植物在记载中有所减少,比如余甘、山芭蕉、倒粘子、等在道光时期已经不见记载,而多出了落花生、石榴、都念子、杨梅、黄皮等用来食用或者帮助人们饮食药用的食物。除了花草果实,相比于《正德琼台志》,清末的记载中有了很大的变化,木类中多记载了花梨木、香楠木、无患木、黄杨木等用以制作佛珠、梳、香料的作物。《道光琼州府志》中有香类,《雍正初修大清一统志.琼州府》中也记载,琼州出产煎沉、黄熟,儋州出产煎沉香,万州、崖州琼山、定安等出产沉香。这是《正德琼台志》所没有记载的。香类包括沉香、黄熟香、檀香、笺香、黄葛等,香类的种类大为增加,说明当时的人们对海南岛的开发日益多样,香类经济作物出产增多,表现出海南岛的经济以及与大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文中对草类的记载很多,其中大部分草类都与治疗人体的疾病或者食用相关,例如:蒟叶,即扶留,食槟郎者,以此叶和蚌灰同嚼食之,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接骨草,一名四季花,跌伤骨节,捣烂敷之,可接骨。小茴香,叶如丝发,味类八角,枝上青虫如蚕,取治小肠气。等由此可见,此时人们引入了更多的植物种类,并对海南岛的植物以及所引入的植物有了更全面细致的了解,食用、药用、毒物植物都能够进行清楚地区分和使用。
4海南岛禽畜类及水族类产物的变化
海南明代时期的畜禽类共有62种之多,畜类主要有牛、马、羊、猪、狗、猫、鸡等,禽类较多,有燕子、麻雀、鹦鹉、五色雀、鹧鸪、白头翁、以及鹭鸶、鸬鹚、鸳鸯、海鸥等水鸟。《道光琼州府志》记载清末禽类有40种之多。对比两者之间的不同,可以发现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牲畜有了较大的发展,明代时期,鸡只列出了一类,分为乌骨、番毛、矮脚、雪里炭数种,到了道光年间则分为石鸡、火鸡、竹鸡、山鸡等多类。喜鹊,自明朝景泰年间指挥李翊自高化取雌雄十余,纵之城隍之间,之后近县间有见,到了道光年间繁育滋生已经很多了。乌鸦在明朝时期海南岛已有,但是没有详细的记载,《道光琼州府志》记载:“纯黑而反哺者,谓之慈鸟;颈白而不反哺者,谓之鸦。或又云昌化无喜鹊,感恩无鸦,儋州有乌。鹊能食火...居人多以食物禳之。”可见到了道光时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禽类数量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这些禽类已经不像一些野生动物一样怕人了,这也能说明当时人类数量增加,活动频繁的事实。
《正德琼台志》记载兽类共有17种,明代时期兽类主要有山猪、鹿、熊、猿猴、豪猪、野牛等等,道光时期,兽类有所增多有29种,多记载了海獭、海狗、果下马、翁羊等。其中鼠类种类增多,根据地方志记载可知,有鼬鼠、海鼠、山鼠、毒鼠、腹鼠等,老鼠通常与人类的生活相伴,海南岛老鼠种类的增多说明海南岛从明代到清代人口增加,人类活动更加频繁,由此生产的粮食,瓜果数量增多,引起与之相对的鼠类繁殖加速,种类增多。
《正德琼台志》记载,蛇虫属有56种,蛇类25种,《道光琼州府志》中昆虫和蛇类有42种,其中蛇类有15种。海南地方志中蛇类多以毒蛇为主,而从明代到清代所记载的蛇类大量减少,人们对蛇类的认识也有所增加,昆虫类也有所变化,明代记载蚁有黄黑数种,到了清末蚁有飞蚁、木蚁、黑黄蚁、白蚁数种,白蚁无所不蚀,其害尤甚。
《正德琼台志》鱼类和水族类共有70种,《道光琼州府志》有一百余种。鱼类和水族类主要有鲤、鲫、鳗、黄花、鲨鱼、河豚、龟、鳖、玳瑁、田鸡、龙虾、蟹等等,道光时期的记载中对鱼类和水族类种类和介绍要多,例如:海豚,生海中,候风潮出没,形如豚。鼻在脑上,作声喷水直上,白数为群;比目鱼,鳞细,紫黑色,一眼。此外还有章鱼、飞鱼、海马、含光鱼等等,在《道光琼州府志》的记载中,海中生物比明代记载要多,也更详细,可以说明到了清代以后随着海南捕鱼业的发展,海洋捕鱼所捕获的鱼类和见到的水产类更多,如虾类有白虾、银虾等数种,海胆,形圆,多刺如猬,磨琢可为杯,肉可为鮓、为酱。
5海南岛所产石货、工艺器物等物产变化。
《正德琼台志》记载,石之属有12种,主要有磨刀石、磁石、棋子、用来玩赏的羊肚石、琅玕石等。《道光琼州府志》中的金石类工有19种,比起明代的记载,清代的记载多出了金属一类,有黎金、生金、银、锡矿、铜等,其中锡矿产自儋州,铜矿产自儋州、昌化,银则出自崖州、万安等地。而《正德琼台志》中的工作属则主要银作、漆作、铜作、铁作、木作、皮作等等,但是没有进行详细的描述。除了石之属 《正德琼台志》记载的有药之属,其中又分为石部、草部、木部、虫鱼部、果部、菜部、草药等部分。其中皆为海南岛的植物、动物、虫类、石类等物来介绍用处和功效。《道光琼州府志》中没有专门的药之属。
《正德琼台志》货之属共38种,布帛属有18种,饮馔属有17种,油之属有芝麻、山柚、核桃、椰子、木油等10种,器用属17种,工作属11种。《道光琼州府志》中有币帛类11种,饮馔类10种,器用类15种。
就布帛属来看,明代时主要有葛布、麻布、棉布、吉贝布等,道光时期主要有葛、吉贝布、波罗麻布、黎幕、黎锦、文昌茧、西洋纸被等,黎族的黎幕、黎锦被记载下来并对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可见当时海南岛的人们对黎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南岛的交通和开发状况更加便利。
明代正德期间饮馔类主要有酒类、茶、盐笋、糕(糖糕、灰糕、花糕等),到了清末饮馔类有酒类数种、生盐熟盐、糖类、醋两种,对比起来发现,从明代到清代调味品逐渐增多,种类增长,而且其中的一些糖类甚至能够销售到苏州、天津等地区,可见当时海南与内地交易的繁荣。
《正德琼台志》记载器用属共有17种,《道光琼州府志》记载器用类共有15种。明代器用主要有马尾小帽、藤器(穿、织二样)、漆器(垒漆、雕漆)、椰器、铜鼓、瓦器等,清代道光时期记载除了以上几种还有刀、皮、笠、等,其中皮就有牛皮、山马皮、獭皮、沙鱼皮、豹皮等。由此可见当时海南岛金属被发掘出来之后金属器物开始被打造,海南岛之中各种动物的皮革也成了重要的产物。
6总结
明清以前海南岛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还是处于海外孤岛的地位,到了明清时期,海南岛人才辈出,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雍正广州通志.琼州府》记载:“海口所城尤为扼要,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海南岛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海南岛特产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海南岛物产的种类和数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产品种类增加,花果类品种增多,这正是海南岛进一步开发、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增加的原因造成的;其次、海南岛与海外及内地贸易增加,使得海南经济作物和贸易品数量和种类增多,比如海南岛的香料、木材类、皮革类的产量和种类不断增长;海南岛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使得海南从海外和大陆引入了更多的外国物种,丰富了海南岛的物产资源,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环境;华南到人类的增加也导致许多珍稀动植物的减少、树木被砍伐、鼠类增多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黎族与汉族的交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黎族的手工品、皮革等产品用来进行贸易往来。
参考文献:
[1][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琼州府[M].海南出版社,2006.
[2][明]戴熺,欧阳灿总裁,蔡光前等纂修.万历琼州府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明]唐冑.正德琼台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4][清]吴应廉创修,王映斗总纂.光绪定安县志[M].海南出版社,2004.
[5][清]明谊修,张岳崧纂.道光琼州府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6][清]郝玉麟总裁,鲁曾煜总辑.雍正广东通志.琼州府[M].海南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P7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8-0210-03
作者简介:李园园(1990—)女,汉族,江西省上饶市,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栗子豪(1989—),男,河南驻马店,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史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