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红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1800)
巴勃罗·毕加索与他的艺术世界
季红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1800)
摘要:毕加索的作品难以理解,以至于很多曾对他感兴趣的人也放弃了对他的研究。毕加索开创了立体主义绘画,但他不只是一位立体主义画家,他随着自己的脚步向新古典主义进军,又转向超现实主义。他一生都在艺术的领域中奔跑。他是一位画家、爱国者、共产党员.....关于毕加索每人都有着不能的理解与评论,愿随我走进他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毕加索;艺术世界
1少年天才
1881年10月25日的傍晚时分,萨尔瓦多医生急色匆匆的穿梭过市中心的马塞尔德广场。在马拉加这座美丽而又古老的小城里,萨尔瓦医生要赶去为玛丽亚·毕加索·洛佩慈接生。傍晚11点15分诞下了一名男婴,但是生产过程并不顺利,孩子出生的时候并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进行第一声的啼哭,由于产妇也很危险,大家都在忙着照顾产妇,只有刚刚做完手术的萨尔瓦多医生把孩子的腿倒立着吊起狠狠的拍婴儿的后背,在一片混乱中,男婴终于哭了出来。待一切重归平静,爸爸准备给自己的儿子起个名字,却发现自己的名字太普通,于是他借用了孩子母亲的姓,从此这个男婴的名字便是我们的主人公——巴勃罗·毕加索。毕加索的父亲在一家小美术馆兼任馆长,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画室,他总是向小毕加索讲述自己的绘画感觉,小毕加索也从小就展现出了绘画的天赋。他一直在模模糊糊中接受着父亲的影响,但父亲的形象在毕加索心里一直都存在着矛盾,他怀揣着对父亲的不解,直到离开马拉加。在巴塞罗那,毕加索开始了他绘画生涯的开端,他在美术学校里受到了严格的学院派训练,他们追求细节真实,以扎实的素描功底和古板的传统原则为作为基础,在学校中毕加索每天进行大量的写生临摹,这也为今后的艺术成就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2前往巴黎
毕加索开始逐渐脱离家庭,进入了独立思考的时期。19岁的他愈来愈有远离目前环境、做真正自己的强烈要求,于是他跟朋友搭火车前往巴黎走访这座辉煌的艺术之都。在巴黎,毕加索展露了其卓越的素描天分,同时革新艺术的浪潮使他大开眼界,初到巴黎他半句法语也不会,却在不到数月间访遍巴黎所有美术馆,使毕加索犹如进入崭新的艺术殿堂。他带着速写本,踏遍巴黎每个角落,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艺术环境,开始了自己的尝试与创新。由于贫穷,比较所更能体会到社会最底层的穷人,他以这些可怜人为题材,用单纯化的手法来进行创作绘画,在这个时期,他继承西班牙着重运用单色的画风,在近乎单色的油画中,其作品使用一种神秘的、深夜一般深沉的蓝色,背景、头发、眉毛一切都是蓝色的,蓝色主宰了他的一切作品。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的象征,是悲观与苦难的颜色。它含有一定成分的绝望,并与橙色、红色等热情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作品题材多表现为孤独、贫穷、残疾人、流浪者。画中的人物形象总是显得孤独无助,他试图把人生的悲惨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这被称为他的“蓝色时期”。《盲人的一餐》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它描绘了一位贫困寂寞的盲人,他看不见,眼窝已经成为毫无生气的摆设,但他那的那双修长而灵敏的手代替了他的眼睛来接触外界的世界,那只手摸着水壶补偿了他丧失代替眼光触摸外界事物,毕加索赋予了这双手一份特别的重要性,盲人的表情显得茫然。冷漠。盲人的主题在蓝色时期始终萦绕于毕加索的心头。
3立体派明星
塞尚的名字引出了立体主义这个名词。在探索自然结构的特征时,他发现传统的单点透视不能完成二度空间向三维空间转化的难题。而毕加索也是一位善于思考的画家,他觉得之前的画家们把自然图形转化为平面的这种构图缺乏立体感。他把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看做是由柱体、锥体等几何形体所构成的,并开始尝试用这些图形去组织画面。可以说毕加索是立体表现的直接开创者,他说;“我不用原来表现一切,我用绘画去表现一切。”《亚维农少女》是他的代表作品和立体解构经验的总结,也意味着他未来的活动朝向现代派方向发展。直到1909年毕加索才确立了真正崭新的绘画语言,而不是单从事物的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了。立体主义不但要求作者从视觉上去感受,更要从观念上去理解。随着立体派的逐渐发展,画面色彩以中性色调为主,不但放弃了远近透视,也跳脱了时间的限制,而这些似乎都超越了艺术表现与思想的空间。《亚威农少女》并不局限于绘画的范畴,对于雕刻与建筑的空间理念都有深刻的影响与延伸。立体派早先取用现代艺术始祖塞尚的论点。这幅画完全颠覆了过去具体写实的传统手法,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这是毕加索的第一件立体主义作品,他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毕加索利用一个闺房来构成妓院的场景,少女是对妓女的美化说法,用变形和几何形体来描绘五个少女,左边两位少女借用了黑人的面具形象,把整个人利用几何方法平面装配而成。毕加索说:我故意把鼻子画歪了,是想让人们去注意鼻子。作品主题大胆而挑衅,其几何形体的结构引起了非常负面的抨击,被视为强力挑战着传统的社会与神圣的艺术权威。它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也是艺术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没有这幅画,立体主义也不会诞生,它是20世纪艺术的里程碑。
到了几年以后,立体主义是已经成为最前卫的艺术运动,后来的各大画派都深受其影响。立体主义的产生是绘画发展的必然形式,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对图示几何观点的阐述,而这些元素也在某种意义上催发了20世纪的一场艺术运动。毕加索视它为一场最彻底的革命,立体主义的突破与创新是打破了传统透视从一个的固定点去表现事物,也不再从一个平面上进行造型,而是把自然界的现象从造型上分离,再将分离的元素镶嵌、组合起来,展现在一个自然一体的形体里,努力寻求在二度空间上表现三度空间的新方法。在毕加索的作品《曼陀林》中,虽然人和物的形象还朦胧可见,但已经开始在画面中消融了,空间不再是惰性的,而是积极的、实在的。1912年开始,立体派不再受人质疑,而是转型为一个专横的概念。进一步在画里引入了文字。数字、拼贴等,从而使画面元素更加丰富,增加了构图的变化,加强了画面的效果。拼贴艺术源于毕加索对冲破空间限制的急切欲望,也是毕加索的首创,他的作品《吉他》就是拼贴艺术的完美诠释。
4“古典的毕加索”
1920年之后,进入不惑之年的毕加索已经得到了艺术界和广大群众的普遍关注,他是艺术界成功人物的代表。在这个充满荣誉与信心的时期,他对古典主义绘画产生了兴趣,不管是拉斐尔还是庞贝,毕加索的注意力被他们所吸引。在《安乐椅中的女人》中开始出现艳丽的色彩,画面的形体也逐渐明朗,圆形、三角形、方形的几何形体取代了被分解的小碎片,画面上描绘着手中拿着报纸、穿着衬衣的女人,毕加索以立体派的特征,从形态几何学的角度来分析与综合。他从乳房和椅子看到这一点出发来把握对象,然后把头发等、报纸等元素进行结合。从而创作出不可思议的女性。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神秘的特性,给人以静穆端庄之感。
他在沿用立体主义画法的同时又试图去再现古典风格,创作出的作品让人们不敢相信是几年前热衷粘贴画法的毕加索所画。他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但无论怎么变化,根深蒂固的立体解构风格在他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在多年的艺术创作中,毕加索意识到;艺术是永无止境的,没有什么最终的结果,每个人都是个永恒的初学者。毕加索创作的热情流入他的骨血里,画笔是他记录的工具,绘画则在诠释着他的一生。
毕加索的蜕变从1925年开始,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的画中出现了一些奇怪的乱石珊瑚,让他的内心跌宕起伏,这也是毕加索的蜕变时期,或者说成是抽象主义时期。逐渐的毕加索画中的直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弧线和长弧线,街否的简单让颜色看起来厚重而尖锐。在描绘战争情节的时候,毕加索不想德拉克洛瓦那样去描绘战争的情节,而是单纯的以造型标注经历的事情,仅仅用了一些形状和光线来对比来达到目的。有人说毕加索不关心政治,实际上毕加索的画作中既能体现他对国家的关注,实际上是局限于那些政治的偏见和选举。当达利等人加入弗朗哥的政党时,毕加索与他们断绝了来往。
5艺术大师
回顾20世纪的历史还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和毕加索一样画风的多变人尽皆知,可是谁会想到毕加索学会的第一句话竟然是“铅笔”? 他遗传了母亲精巧的手和一双极具洞察力的眼睛;同时,父亲对他的影响也一直萦绕在心头:在他13岁的时候父亲就为其举办了个人画展,还经常带他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和拜访当时知名的画家。在毕加索14岁那年父亲任命巴塞罗那美术馆的教员,全家迁至北上,毕加索参加了父亲学校的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破格录取,在这里,他如鱼得水,绘画技艺突飞猛进。
作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代表人物毕加索,他是一位极具创造性的艺术家,他从来没有因为技艺的高超而取代对探索的热衷,他可以为自己的目标付出一切,真诚与决心,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画派存在着,但这并没有影响毕加索的判断与追求。不会使他迷失自己的方向。毕加索的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件风格各异的作品,有时他画出了事物的本身面貌,有时则是变形与自己内在感受,他这种对世界好奇的态度值得每一个艺术人的学习,立体主义的对很多画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他的作品相比,这位活了93岁的艺术大师的生活也是极为丰富有趣的,更加耐人寻味。他经历过年轻时的贫困潦倒,却能保持一份自然的纯真,他无穷的个人魅力激起了无数人的好奇与兴趣,毕加索是美术史上的一块丰碑,他的精神更是永远的给随着我们。现在毕加索已经被注册为品牌并或取专利,如今我们更多的是在探索“他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吧。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8-0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