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利
(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铜绿山矿)
铜绿山矿露天南坑防治水分析
李红利
(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铜绿山矿)
根据铜绿山矿防治水现状和多年的治理经验,对露天南坑透水地质、透水因素进行了分析,从矿山生产实际出发,制定防治水措施,实施后防治水效果显著,保证了矿山井下安全生产。
露天坑透水分析防治水
铜绿山铜铁矿为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原设计规模为4 000t/d,其中露天、井下各为2 000t/d,露天分南北采区并分期开采、井下从-65m中段开始分期开采。
铜绿山矿露天开采于1965年开始,1985年开始二期工程。2005年10月,南露天采至-197m坑底,经坑底回采和胶结充填封底后,作为北露天坑排土场全面回填。2007年北露天矿停产。
铜绿山矿井下一期开采-185m中段以上,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结束,二期工程1998年投产,设计开采-245,-305,-365m3个中段,目前-365m中段现已进入开采后期。三期工程建设已于2005年开始,设计开采到-725m中段,-425m中段开拓完成,-485m中段开拓大部完成。邻近新勘探出的Ⅷ矿体采用混合井开拓, 2014年底建成投产,开拓系统独立运行,与现有系统多个中段连通。目前井下主要生产区在-305,-365,-425,-485,-725m中段,一期~三期主要回采Ⅲ#、Ⅳ#、Ⅺ#矿体。
2013年,Ⅰ#矿体残矿在-234m水平探矿坑道放炮后,探矿巷道发生突水,新增涌水量约2 007m3/h,露采南坑1万多m3在3h左右进入井下,在南坑出现3个落水洞及塌陷坑。
铜绿山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山,历年均重视防治水工作,兴建了一系列防排水设施,经受了几次大水考验,特别是2013年南坑发生的透水,保障了矿山安全生产,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需要对矿山防治水工作投入更多的力量,保证矿山安全生产。
南坑透水是因Ⅰ#矿体残矿开采,在-234m水平探矿坑道放炮后,爆通矿体周边的破碎含水带引发的。水下泄后,在南坑出现了3个落水洞,其中2个在南坑南端,下部为民采区,另一个在南坑存水区东部排土边坡坡脚,下部流向不明。后南坑排土场南边坡出现一个塌陷坑,井下采场未垮落,-185m中段及上部天井、联络巷完好,涌水也未见异常。
在透水最初的37.5h,涌水量达97 562m3,平均涌水量2 602m3/h;最初61.5h涌水量达123 442m3,平均涌水量2 007m3/h。
透水初期水较清,后来较浑浊,带出来的泥砂量总体不是很大,未体现出南坑流失的泥砂量,说明有大量的泥砂沉积在未知的空区中,形成潜在威胁。
露天坑周边地表均为透水性很弱的亚黏土及风化岩浆岩,岩溶地下水直接接受降水,补给条件欠佳,自裸露区进入本区后向北运移,遇岩浆岩体后主要在曹家湾至小青曹段的青山河地带以泉或“冷浸田”、沼泽等集中或分散流形式泄出地表,为区域地下水的径流排泄区。
大理岩岩溶含水层两侧受北西向的岩浆岩接触带和北北东向F2断层夹持,地下水由南往北运移,南北水位高差达17.80m。曹家湾至小青曹一带的排泄区为大理岩第四系覆盖地段,呈北北东或南北向展布,该地段在地貌上为河床两侧的低洼地带,也有利于地下水的汇集和排泄。
矿床开采后,随着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急剧改变,首先表现为泉断流、“冷浸田”和沼泽干枯,然后地表产生大量开裂和塌陷,使降水下渗和地表水沿塌陷倒灌,成为岩溶地下水的一个重要补给区。该补给区临近矿坑,塌陷未经回填等处理时,青山河水最大灌入量可达6.44万m3/d,成为左右矿坑排水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南部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上部大理岩岩溶含水层(T1-2j)基本上为一相对封闭的储水构造,但其规模不大,南北长4~5km,面积近13km2,其中裸露部分仅2km2。随着矿床开采的加深,地下水降落漏斗不断扩展,区域岩溶地下水对矿坑充水日趋减少。
2.1透水点所处含水层
(1)构造破碎带裂隙含水体。走向北北东向的Ⅰ#、Ⅱ#、Ⅲ#、Ⅳ#矿体的顶底板或中部破碎带,坑道总涌水量0.6~12.23L/s。
(2)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大理岩裂隙溶洞含水层(强岩溶发育带)。含水介质以溶洞为主,次为溶蚀裂隙。含水层北薄南厚,北部厚5.69~29.80m,南部钻孔揭露厚度可达294.08m,全矿区平均厚70.52m。水力性质以承压为主,富水性和渗透性强,坑道掘进到此层如遇溶洞或裂隙,常发生透水或涌水,涌水量一般在0.68~10.13L/s,最大流量可达845L/s。钻孔抽水量0.345~2.819L/(s·m),渗透系数0.594 1~9.146 9m/昼夜。
2.2水文地质边界条件
铜绿山矿床为“半岛”状分布的大理岩,其北、东、西三侧为岩浆岩所包围。岩浆岩与大理岩水力性质相差悬殊,岩浆岩起到相对隔水作用。故铜绿山矿床属于北、东、西三面隔水,向南西方向敝开的“门框”式水文地质边界条件。
矿床开采排水后,在青山河形成的大量塌陷,破坏了基岩上覆黏土、亚黏土和亚黏土夹碎石层的完整性,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青山河谷区地表水通过岩溶区、或被破坏的南露天注浆帷幕,进入探矿巷道。
周边地表水通过岩溶、构造断层裂隙进入井下,露采坑积水全部下渗。
大气降水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民采矿井、民采矿井沟通地表水或富水岩层,再进入探矿巷道。
4.1露天南坑水治理方案
为防止特大暴雨造成井下涌水过大,在露天南坑内设注浆帷幕和修建水仓及配套设施。采用平面上呈封闭式、剖面上属半封闭式的帷幕布置型式,幕底接相对弱含水层。
露天坑内大理岩岩带宽450m,首期帷幕线注浆长度120m,封堵井下出水处断层破碎带,如达到了堵水效果,则不再施工后期注浆帷幕工程;如未达到预期效果,则完成全部注浆帷幕工程,在平面上采取封闭式注浆防渗帷幕,全帷幕线注浆长度450m。
4.2露天南坑治水方案实施
修筑南坑水仓。对南坑淤泥区进行抛石挤淤,并对坑底适度碾压填实后,平整、清理坑底,将南坑水仓底最低处控制在-110m,远离泵船处,运输块石、淤泥道路碾压为坝体。南坑水仓作为南北露采坑大气降水排出的主要设施,恢复南坑原有排水设备设施。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明确钻孔、注浆等有关技术要求,落实人员及管理机构,制定了工期、质量、安全、环保及文明生产等保证措施。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防治水工序为:测量放孔→钻探施工→测斜→洗孔→压水试验→注浆→封孔。
4.3露天南坑水治理效果
首期帷幕注浆后,井下-245m平巷涌水量较施工前减少约1 800m3/d,-305m平巷涌水量较施工前减少约1 000m3/d,地表南坑水仓能有效的储水,南坑地表水进入井下的连接通道得到了有效的封堵,效果显著。
露天南坑首期帷幕注浆施工,取得了一定的堵水效果,降低了排水费用,确保了矿山安全生产。
该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本次帷幕注浆施工了首期工程,揭露的溶洞较少,但其余帷幕段的岩溶裂隙发育情况仍然未知,对岩溶裂隙的揭露不一定全面,岩溶裂隙不一定能全部注到浆。建议在今后矿山开采过程中应先探水,如揭露和发现涌水量大,可采用在采坑(巷道)内局部预注浆处理;坑(井下)内排水设施应严格按照《冶金地下矿山安全规程》配备足够的排水设备能力;加强坑(巷道)内排水和地表水文观测孔的观测及地表和尾矿库的塌陷监测工作,及时进行水文资料整理,随时掌握帷幕的营运和幕外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留下隐患。同时应加强对帷幕的保护工作,靠近帷幕附近严禁放炮,避免幕体震裂,破坏幕体截流止水效果。
2016-03-14)
李红利(1980—),男,助理工程师,435100 湖北省黄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