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玲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
语言方法论分析
沈玲玲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这篇文章,简要介绍一下在语言分析方法和解释学方法方面,研究者对其进行的研究,以及他们自己的思想成果。
关键词:语言;分析;解释;理解
语言分析方法有人工语言学派的分析方法和日常语言学派的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涉及到现代逻辑、最关注语言问识和分析语言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语义规则包括语词意义和语句意义,语词意义又分自然的约定和人为的约定。语句意义指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揭示可能的事态,然后在现实中找出现实的实例,看二者是否吻合、是否为真(无论真假其语句都有意义)。在人工语言分析方法方面,具有影响力的研究者有:罗素、维特根斯坦(早期的思想)和维也纳学派;在日常语言分析方面,其代表人物有: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思想)、摩尔、赖尔和奥斯汀;在解释学方法的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伽达默尔。
1语言分析方法
1.1人工语言学派
人工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罗素、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罗素提出构造人工语言的原则和方法是:1、他以经验主义为最高要求,在习知原则下形式化,他完全是分析的,并显示了肯定或否定事实的逻辑结构;2、它认为自身中形式的东西都属于语法而非特殊的词,同时它必须消除模糊性,要求一个意义只能有一种表达性;3、由于它是人造的,“代入原则”可用约定的方式得到成效,即无论怎样代替,只能有假的,而不能有无意义的句子,而假句子也可根据语法组成一种具有假定事实的假系统,人们可以将假的意义赋予那些没有自然意义的句子,如:“这朵黄花是蓝的”等等;4、逻辑课构造尽可能精确和符号化的理想语言,任何有意义的句子都可以翻译成这种语言,而逻辑符号就是理想语言,他的意义是约定的。实际上,上述原则和方法基本上就是人工语言学派的主要理论,人工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如电报密码、航海旗语等,而且他们决不能绝对地脱离自然语言,这是因为:第一、人们必须首先通过自然语言来构造和约定某种人工语言;第二、人们在理解人工语言时仍必须把它还原为自然语言。例外,人工语言学派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企图把无限多样的宇宙万物囊括到一个约定的符号系统中。它与自然语言学派有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否定研究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得好:“正像哲学家们把思维变成一种对立的力量那样,他们也一定要把语言变成某种对立的特殊的王国,这就是哲学语言的秘密。在哲学语言里,思维通过词的形式具有自己本身的内容,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的问题,变成从语言降到生活的问题。”
1.2日常语言学派
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摩尔、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和牛津学派。其中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的转变对于英国的哲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期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点相对于前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认为,哲学家们的错误不仅仅是因为企图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语言与它们的使用分离开来,企图发现与此概念的普遍意义,并且通过它们来接近存在于其背后的是在对象。虽然维特根斯坦的研究对象——语言,并没有变,他批判形而上学的立场依然如旧,但是在其后期哲学中的确有新的思想出现。这种新思想的核心就是“语言游戏”说。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语言观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游戏论”。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现实的活动,是一种博弈或游戏。
赖尔在1949年发表的《心的概念》是牛津学派的一本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赖尔在这部著作中反驳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提出要消灭笛卡尔的“机器里面的幽灵”,还要否定他的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存在。因为他认为笛卡尔的这些理论犯了范畴错误,要纠正这些错误,赖尔认为应从分析日常语言开始。
奥斯汀是牛津学派第二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的语言行为理论影响最大,语言行为理论反对逻辑实证主义者和许多哲学家的一种传统观点:命题或语词的功能仅仅在于“描述”或“陈述”事实,而描述或陈述总有一个正确或错误的问题。言语行为理论则认为命题和语句都执行一定的语言行为,言语不总是同真理和错误相关。言语行为理论也突出地体现了奥斯汀的语言哲学观:语言研究是哲学的开端,因为语言的日常用法中隐藏着种种十分复杂的区别,哲学家如果不首先理解这种区别,就必然会在研究哲学问题时得出错误的结论。
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类:第一、“表达语意的言语行为”,这就是使用语句来传达某种思想行为;例如:“他对我说:‘你不能这样’”;“教室的门开着”等。第二、“加强语意的言语行为”,即语句被说出时带有某种力量的行为,例如,“他抗议说:‘你不能这样做’”,具有“抗议”的力量;又如“教室的门应被关上”,就包含着暗示某人把门关上的意图。第三、“取得效果的言语行为”,即说出一个语句产生一定效果的行为,例如,“他阻止了我这样做”,又如,“他成功地是某人把教室的门关上了。”这三类言语行为中的每一类又包含各种不同的言语行为,如“加强语意的言语行为就有请求、提出、命令、叙述等等。所以,言语的功能是复杂多样的,绝不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简单。奥斯汀的理论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多样性的观点具体化了。
2解释学的方法
解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哲学解释学是由海德格尔奠定基础,伽达默尔加以发展和完善的。海德格尔是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他把传统解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的研究转变为本体论性质的研究,从而使解释学由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转变为一种哲学,并发展为哲学解释学。
在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中,作者的地位并不比读者优越,读者也不只作为读者而存在。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将文本与自己的思维相连接,经过批判作者的思维,构筑自己的思想,成为另一个作者。也就是说读者用与作者不同的方式解读、理解作品,并对其“再构成”,作者也往往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构筑作品,作品可能从与作者意图完全相反的角度被解读,也可能唤起作者未料到的效应。可见,解释者对作品的解读往往与作者的意图无关,读者的解释更加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适合时代语境的新的解读方法,即施莱尔马赫提出的“比作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原意”的理解方法。
“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既是相互独立的解释方法,同时又具有相互循环,相辅相成的关系。
按照施莱尔马赫的观点,所有文本都由语言构成,对语言的基本意义和使用方法的理解不先行的话,任何解释都是不可能的。解释者只有首先理解文本的语言之后,才能解读出文本的语境。因此,理解的出发点是“语法解释”。
施莱尔马赫提出的“比较方法”,在其“普遍解释学”中发展成为解释的最重要的方法论——解释学循环逻辑。通过把解释的基点放在容易的部分,解释者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意图,并通过比较已理解的内容和需要理解的内容,达到对未理解部分的理解。“普遍解释学”本质上是语言理解和人类理解,也就是说,通过外部理解和内部理解、普遍理解和个别理解的相互作用,共同接近正确的、同一的理解的循环构造,这种循环构造是以语言和思维的交互规定为根据的。从这一角度,容易部分的理解有助于理解复杂部分。因为对容易部分的理解可以为不理解部分提供“前理解”的可能性,也为对不理解部分的内涵意义进行推论提供依据,最终达到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比较方法”首先分析“标题”,对文本内容进行推论,对其“前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本的个别部分。个别部分的理解应立足于整体理解,部分理解是整体理解的基础,整体理解是部分理解的保障。
狄尔泰是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在他的理论体系中,解释学是与其精神科学理论内在地联系在一起,解释学是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其目的就是要解决精神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完成“系统论述一种精神科学的认识论基础任务”“叫做历史理性批判”,即“对于人类认识自己、认识他所造成的社会和历史的能力的批判”。在狄尔泰那里,对人的理解就是对精神的理解,解释学就是存在于对精神的理解过程中。
伽达默尔提出了所谓“解释学处境”——我们与我们要解释的对象处于相互关联的处境,并且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处境的概念。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就是此在人的存在方式,那么,此在的理解也就是此在一定处境中的理解。他认为“视域概念本质上就属于处境概念”。所谓“视域”就是看到的区域,它涵盖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更确切地说,“视域其实就是我们活动于其中并且我们一起活动的东西。视域对于活动的人来说总是变化的。”就解释者和解释的对象而言,两者有着各自的“视域”,一个是解释者得以生存于其中的现视域;一个是理解的对象(文本,作者)的视域,可称为历史视域或传统视域。历史视域需要筹划,筹划活动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而在理解的过程中,由现视域与传统视域“产生一种真正的视域融合,这种融合随着历史视域的筹划而同时消除了这一视域”这个过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无限的而不是有限的。这里要强调的是,根据伽达默尔的看法,第一、说两个视域并不意味着两个视域是各自独立、彼此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时间隧道”已使我们生活在传统之中,传统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说我们置身于传统视域之中并不是说我们进入了一个与我们自己的世界毫无关系的异己世界。第二、这里的“置身与其中”,并不是说理解者仅仅依靠自己把自己置身于其中,而是靠他已经具有的一个视域,由“前理解”或“前见”构成的视域。他认为,“无论是谁,只要他想理解某物,就已经将那种与他先行相关的事物同他想理解的事物结合起来—一这是一个持续的一致过程。”因此,“置身于其中”既不是要求我们移入理解对象的视域之中,也不是要求后者受制于我们的标准,而是进入一个更高的普遍性——既克服我们自己的个别性又克服作者个别性的普遍性,从而使我们获得一个宽广开阔的、让我们能够看得更远的视界。这样,解释者与作者、主体与客体、现实与历史就在视域的融合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从日常语言哲学到哲学逻辑.教学与研究,1985,05,01.
[2]丁子江.罗素与早期人工学派.国内哲学动态,1983,10,28.
[3]张庆熊.牛津学派的日常语言哲学述评.教学与研究,1981,06,30.
[4]何卫平.辩证解释学:施莱尔马赫与伽达默尔的初步比较.山东大学学报,2008,09,05.
[5]金城.施莱尔马赫普遍解释学中的语言观.成都大学学报,2008,06,20.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0-02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