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二重性”理论视角下的媒体沟通平台
——以“自媒体”为例

2016-02-22 13:54王志红
西部皮革 2016年10期
关键词:自媒体

王志红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结构二重性”理论视角下的媒体沟通平台
——以“自媒体”为例

王志红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自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人们交流意见,发表看法的公共主平台,人们在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的评价中会形成占主导的趋于一致的“无形的绳”,这条“绳”是社会结构的产物,而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某一讨论,又会成为适应社会变迁的动力,在结构和人的互动过程中结构被厘清,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着结构的变迁,从而使社会有序向前发展。

关键词:社会事件;结构二重性;自媒体

1问题的提出

最近最热的新闻当数张艺谋超生罚款事件。起初,以为只是一场新闻炒作,但随着事件不断跟进,张艺谋“超生”一事情况属实。结果是根据张艺谋夫妇的收入总共罚款748万元,对此有四成网友认为处罚过于严重。可以看出从发掘新闻事件,到持续关注,把张艺谋被“逼”现身,再到计生委做出的决定,可以看到媒体对于事件追踪的紧迫性以及社会制约的强制性。

在电影《搜索》中,得知患癌的叶蓝秋,在心情糟糕到极致的条件下,被记者报道渲染不给老年人让座的事实,接着在公众的口诛笔伐中,无法承受心理和生理上的伤痛选择了自杀。网媒体成为了杀人的工具。

当然上述的例子显示的是电子媒介的消极作用,在传播正能量的方面各种电子媒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类似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与集体哀悼亦或是寻人启事,好心人捐助等在网络上同样一高点击率高转发量扩散,这一个过程不仅是对于时间本身亦或是社会中的个人也都受了一次洗礼,这是一次链条很长的传播正能量的过程,是遵守,强化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建构社会规范的过程。

从上述例子可以发现,网络只是将生活中的人带到一个更广阔的虚拟社交空间,把他们的行为主动或者被动的放在公众的事业里以供批判或是赞扬,虽然对于同一现象褒贬不一,但是占主导的评论还是会缕出一条线,那么这条线到底是什么?又是怎么形成的?本文试图运用吉登斯结构二重性理论来解读这一现象,以期能够更好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2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媒体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形形色色的媒体形式是现代社会的主要交流沟通手段,并且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对社会以及个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此有必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要明白在网络时代这些个体是如何行动的,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这样才能预防消极影响的产生,并且能及时巧妙引导舆论导向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努力,能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治理社会,因此本文运用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

3结构二重性视角下的网络媒体

3.1结构二重性理论

吉登斯提出的结构的二重性,阐明了结构和人的能动之间的互相生成的关系。他认为社会结构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社会结构的制约性和派生性的统一。社会结构对于个人而言不仅仅具有客观制约性,而且由于它是人的无限次社会活动的结果,社会结构也就成了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一种“记忆痕迹”,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产物。因而,这样的社会结构必然具有主观性,社会结构就成了个人为了获得自身社会性存在的“自我认同”。二是能动性和偶发性的统一。在社会结构作用下,行动者的行动既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具有某种偶发性。

结构二重性理论把行动与结构视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两个侧面,从而把行动与结构的二元抽象对立转化成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现实统一。指出人类社会系统是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包含了无数具体的实践活动,是跨越一定时空,由结构组织起来的、并体现为模式化的社会关系的网络。人类社会本身不具有实体性结构,仅具有结构特性。而其中的主体是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理性的反思意识较强的个体,在不断地互动中逐渐地建构新的社会结构,这样就引起了社会的变迁,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2网络媒体

以自媒体为例。自媒体是具有个人色彩的媒体形式,由谢因波曼与自克里斯威理斯两位作者提出,是指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在这样社会背景里,网络空间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生成地,无论是私人事件还是公共事件最新事态一旦具有某种新闻价值的特性,许多人会加入进来就很可能成为网络事件。

尽管自媒体是个人的交流工具,虽然言论比较自由,对于某一现象或者问题发表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我们的想法并不是漫无边际,无中生有,而是特定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体现,具体包括国家的国情、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不论是对于负面事件的批评亦或是正面事件的赞美均是根据长期社会化了的内在结构发挥作用,是隐形的社会结构在制约,因此对于同一件或者同一类事件会有一定的相似性判断,其次社会个体也并不是完完全全的被动个体接受社会的规范规则,他们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能动性的,是会按照理性的原则行事,在广泛的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逐渐地改变社会的结构,最终形成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规则,规范,从而引起社会的变迁,社会就是在这样的结构二重性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发展的。

因此我们对于社会问题首先要确立的还是价值体系的建构,要充分重视社会结构也就是社会规范、法律法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培养确立,这样才可以逐渐地将这些思想根植于社会成员的头脑中,最终才能形成正向的行动,培养合格的公民,才能再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马瑞.关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10.

[2]沙春彦.试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J].重庆科技学报,2008.

[3]张云鹏.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5.

作者简介:王志红(1990-),女,汉,山西大同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2014级社会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0-0236-01

猜你喜欢
自媒体
智能手机时代隐私权的保护
自媒体对高中汉语教学的影响研究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自媒体对大学生旅游动机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网络创业策略分析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自媒体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的审视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