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萍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回望中国传统的礼
程萍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中国的礼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方各面,包含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可以说礼就是生活,无礼的生活就不是人的生活。
关键词:礼;尊敬;和谐;规范;社会关系
我们常说要讲礼貌,特别对小孩的教育中礼貌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对一个懂礼貌,有礼貌的孩子总是能由衷地有喜爱之情;一个宾宾有礼之人总给人以有教养,有文化之感,可以说在人们一贯的心理中对礼的认同和赞赏是根深蒂固的。礼貌一词中的核心词是礼,中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也许在当今礼不再如以往那样繁琐,厚重,但几千年来在中国人这个共同生活体中形成的对礼的崇敬从未改变。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曾观中国人下棋,视景象为奇。先走的须说:“鄙王小卒先走两步。”然后,对手再说,“鄙王的士要吃尊王的卒,走到九宫中鄙王卑贱的象位。”一局棋下来,过招二人客套话一箩筐,却与棋的输赢毫无关系。观棋者认为,对中国人来说,客套就如棋局本身,不懂这些客套就等于不会下棋。这就是礼仪。
中国的礼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礼无处不在,无礼则无正常的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礼从何来,礼的源头在哪呢?《礼记》的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一个“敬”字可以说统宰了礼的所有含义。敬天,敬地,敬人,敬神,敬鬼,敬物……,敬就是礼之所向,礼之所在,礼之源起。郑氏曰:“礼主于敬。”朱子曰:“毋不敬,是统宰处。俨若思,敬者之貌也;安定辞,敬者之言也;安民哉,敬者之效也。”礼的设置就是为了表达对人、对天地万物的尊敬。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交往中人在本能上有被别人认同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尊重得到满足,被尊重是人的存在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是构成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只敬人是不够的,因为世界的组成不只有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者为天》里说到:“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人和天地自然是一体的,由人推及到天地万物,万物和人一样也有被尊敬的需求,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人类具有了对世界的敬意,才能意识到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中国之礼起于敬,敬是礼的基调,但礼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仅是用来表达尊敬和礼貌的,礼可以决定亲疏、嫌疑,分别异同,辨别是非。《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区别人和禽兽的差别需用礼才能裁度,“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自知别于禽兽。”人与禽兽之别是因为礼,人之为之人是因有礼,所以礼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少的,礼成为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基本的接人待物的方式和方法。礼给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让人们正确把握与外界和人际交往的尺度,合理处理好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礼仪规范是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往中达成最初共识的中介,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在交往中往往会使人感到手足无措,甚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礼不仅对于人的认知有着重要的导向和启发作用,而且还可以“治人情,修仁义,尚辞让,去争夺。故人必有礼,然后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无礼而不危者。”所以说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之情,情可乱性。人的情感中有“恶”和“欲”两个极端的,人的这两个情感的极端是社会危害的根源,礼的本质,礼的秩序,可以用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和道德境界,避免人走向“恶”和“欲”这两个极端。人们在世间生活会情不自禁地因为种种感情和情绪而失去理性而生起祸乱,使个人、社会、国家蒙灾,而礼可以平息人的不良情绪,规范人的行为,最终使个人得以平安,社会得以安定,国家得以安全。“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中国的礼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准法律的作用,礼在中国古代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是“不可不学”的。礼对人的恶的情愫进行制止和平息,但对人之常情,人的理所当然的感情是予以同情和安抚的。《礼记·曲礼》:“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然人之所无不可强者,君子有所不责焉”,君子不强人所难,让人们去做他们力所不及的事;“乎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不称老。”在这世上父母是最爱最关心自己的子女的,作为人子,外出要告知父母,回来要面言父母,不去父母不知道的地方,所学的东西必定要属于正当的,以免他们担心,努力使他们宽怀、愉悦。不对父母言老之事,以免父母伤心,而作为一个有孝之子也不忍在老父老母跟前斥言称老。“有忧者侧席而坐,有丧者专席而坐。”有忧的人怀着忧伤,有丧的人,因为有失去的亲人悲伤,不用接人待物,可让他们侧席而坐或专席而坐,以表对他们的同情和照顾;“邻有丧,舂相;里有殡,不巷歌。”邻居家有亲人去世了,旁边人家不做如相亲这样与喜庆婚事有关的事;五邻之内有人家在办丧事,就不要在巷中唱歌,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街坊邻居丧失亲人的同情和关怀。中国的礼看起来是在规定人们该做这个不该做那个,但里面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规范和规定,还包含着的深沉的人文关怀,发散着浓浓的人情味。
礼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虽然历史的进程走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不再是那个礼制森严的古代社会,但在当今这个由各种关系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社会里,礼依然对调和各种社会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的社会若形成一个懂礼、爱礼、敬礼的社会风尚,人们就能在自己创造的有礼有序的文明社会中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安宁。
参考文献:
[1]礼记.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01-01.
[2]董仲舒著,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12-6-1.
[3]张丁歌.中国礼的变.新周刊,第437期.
作者简介:程萍(1975-),女,汉族,云南昭通人,学生,哲学硕士,云南大学公管学院哲学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0-0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