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菲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桃源话和普通话同形异义词与异形同义词之比较
高菲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摘要:湖南桃源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由于受到地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桃源话和普通话的词汇在用法和意义上有较大差别。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词语含义、色彩及词性上。本文通过对桃源话和普通话同形异义词和异形同义词的比较分析,试图探讨造成其差别的原因。
关键词:桃源话;同形异义词;异形同义词;普通话
同形异义词,是指语音形式和汉字书写形式都相同而意义并不一样的几个词①。湖南桃源话系西南官话,除了音韵、声调和普通话存在明显的不同外,词汇上也有自己的独特性。本文以桃源话和普通话为研究对象,从二者的同形异义词和异形同义词入手,找出二者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原因,从而丰富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
1桃源话与普通话的同形异义比较
李如龙在《论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中说,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词,但他们不是精确得如同砖瓦一样可以等值替换。方言间的对应词,即便他们之间的源流相同,含义上也会有外延和内涵的差异。就桃源话而言,即便是与普通话的书写形式完全一致,他们的义项也很少有完全重合的,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即便主要字面义近似,但是义项之间也不是完全重合。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很有可能导致我们理解上的偏差和困扰。比如在评价某人时,会说“我不喜欢他,他是一个喜欢新鲜人的”。在普通话中,我们一般用“新鲜”说明水果、蔬菜等的性质状态,没有用来形容人。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喜欢他,他只和那些新结交的人能和得来,没有几个能处得久的朋友。当然,在桃源话中,我们也会用“新鲜”来形容果蔬。我们研究普通话的义项的材料是参考《现代汉语》(第六版),而桃源话来自市井,作为南方的小片方言,具有天生的口语化特征,本文桃源话的材料来自口头交流。
1.1桃源话与普通话同形异义词在义项上的差异
1.1.1字面相同,义项有重叠
乖,在桃源话和普通话中共同的意思是“(小孩儿)听话;不闹”。不同的是普通话有“伶俐;机警”、“背离”、“性情不正常”的意思;桃源话有“长得漂亮”的意思,如“这个小孩子长得几得~。”
短,桃源话和普通话共同义项是“两端之间的距离小(与“长”相对)”,不同意义是普通话还有“缺少、缺点”的意思;而桃源话的“短”还有“拦截”意,如“小偷跑得好快,快把他~着。”
1.1.2字面相同,意义迥异
同形异义词还有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就是方言词和普通话词书写方式完全一致,可是词义却相差很大,以下是我们举出的具体例子来进行说明。
打油,在普通话中是“用油提舀油”、“榨油”、“上油”的意思,而在桃源话中是“晃荡没有事儿,待业,不思进取”,如“他没收入,一直在~。”
架势,在普通话中是“姿势、姿态、势头”的意思,在桃源话中是“开始”的意思,与普通话截然不同,如“要期末考试了,他~复习了。”
成器,在普通话中的意思是“比喻成为有用的人”,在桃源话中是“某事成功”,强调和说明的对象不同,如“你一定要把交待给你的事办成器”。
放肆,在普通话中是“轻率任意,毫无顾忌”的意思,而在桃源话中则是“使劲地”、“不拘束”的意思,如“你别客气,都是自家人,放肆吃就是了”。
1.2褒贬色彩不同
在桃源话中,有些同形异义词的感情色彩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表现得很明显。“黑”在普通话中就是一个表示颜色的词,如:天黑了、他喜欢黑色等;但在桃源话中,“黑”多用来骂某人傻,不会办事说话,贬义色彩很强烈。如:他比猪还蠢,心里黑。“麻纱”在普通话里用麻的细纤维纺成的沙,多用来做衣服,是一个中性词;而在桃源话中,“麻纱”一般都是用做贬义,表示不顺利,麻烦多。如:这个事情老解决不好,麻纱太多。相当于北方的“幺蛾子”。
1.3词性不同
桃源话和普通话同形异义词,其中一部分在词性上也发生了改变。我们可以通过下例来了解。
2桃源话与普通话异形同义词比较
我们将普通话和桃源话的异形同义词根据字面语素情况分为以下两类。
2.1语素全不相同,但表义一致
表示“还未生产下来或刚出生的小孩”,普通话中说“婴儿”,桃源话中用“毛毛”,如“这个姑娘怀毛毛了。”
表示“手足兄弟”,普通话用“兄弟”,桃源话用“兄儿”,如“我兄儿还没有来,我要等他们一起去”。
2.2语素不全相同,表义一致
桃源话和普通话的语素有部分重叠,但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二者在相同的语境下自由替换。
表示“做甜酒、酿甜酒”,普通话就用“酿甜酒”,桃源话用“拍甜酒”,如“夏天到了,他们家特别喜欢拍甜酒吃”。
表示“敞开坦露”,普通话用“敞露”,桃源话用“打敞”,如“他脱了棉服,把背心打敞了穿”。
表示“某人灵活、聪明、机智”,普通话中用“机灵”,桃源话用“灵泛”,如“这个孩子几得灵泛,不用教他他也会”。
3桃源话和普通话词汇差别形成原因
这些词汇在桃源话和普通话中有如此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文化因素、语体色彩、古义今存等造成的。
3.1地理环境的差异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疆域广阔,南北差异大,气候条件也是各有特点。南方的“热天”就不一定是用来指代夏天,因为一年四季都热,比如海南。在北方“热天”一般多用来指代“夏天”。
3.2文化因素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的差别不是声音和符号,而是意识形态。”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自然而然会产生不同的地域认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而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又会在我们的语言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很多词汇也带上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内涵。北方是以面食为主,关于“面”的种类分的特别详细,如细拉面、宽拉面、手擀面、拉条子、刀削面、毛细、炸酱面、板面、拌面等,在南方所有的面条都统称为“面”。当几个南方人在一起约着吃面条时,他们会说“我们去吃面吧”。而北方人会说“我们一起去吃刀削吧”。他们就说得更清楚,范围更小,指代更明确。
3.3语义色彩的不同
同形异义词在语义色彩上的不同,这也会与普通话形成鲜明的对比。“杠”在普通话中是较粗的棍子、体操器械等与之相关的意思,没有感情色彩,但在桃源话话中却是一个骂人的词,形容“某人懒散,不上进,无所事事”。
“白话”在普通话中是“不能实现没有根据的话或汉语书面语的一种”;桃源话中,更多的是“空洞、没有可能性实现的大话,或在别人听来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笑话”之意。
3.4今古义的差别
桃源话话和普通话形成同形异义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古义在普通话中几乎消失,不再使用,但却完整的保留在桃源话中。例如:“坎”,《集韵》去声勘韵苦绀切:“坎,险岸。”桃源话话中保留了此意。“爷”在普通中用来称呼祖父,但在桃源话话中也可以用来称谓父亲,与父亲同辈的长辈也会在“爷”前加排行来称呼,如大爷、二爷、三爷等。解,在桃源话中有“脱下”的意思,在古义中有“解开,脱掉”的意思,如《广韵·蟹韵》中有:“解,脱也。”庤,在桃源话中表示“准备、庤办”的意思,这也是沿用了古义“庤备”的意思,《玉篇·广部》:“庤,具也。”
3.5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
普通话是一种书面化的语言,口语是一种口头语言,很多义项在口语中存在,一到书面语中就不再使用。“伤人”在普通话中的意思“伤害人”,但在桃源话话中除了包含普通话的义项外,还有“甜食或者油多食品让人吃腻”的意思。“伸腰”在普通话是挺直身体,比喻不再受人欺负,桃源话话中“伸腰”就不包含这个义项,而是指讲清楚、讲明白的意思。如:他逻辑混乱,一个简单地问题也讲不~。“写”除包含普通话的义项外,还有“租”的含义。如:这里住着不舒服,我想出去~一个房子。
4同形异义词发展趋势
桃源话系西南官话常澧片,和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别比较明显,而同形异义词是词汇中独具特色的词类,对我们了解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具有重要意义,便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这两种语言,减少理解上的偏差。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很多方言词使用频率已经降低,这一现象在年轻群体中体现得更加明显。“粉条”在桃源话中是粉笔的意思,但青年人基本不用了,而是直接用“粉笔”一词;“笤帚”也被“扫帚”代替;“汽路”也被“马路”取代,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普通话的普及对方言独特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我们可以初步的预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普通话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各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所以方言和普通话义项间的差异也会逐步缩小,甚至被普通话统一。因此,我们研究同形异义词就了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注解:
①张大旗.与普通话同形异义的长沙方言词.[J].长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报,1991,(6).
参考文献:
[1]郭洪义.湖南桃源话和普通话同形异义词初探.[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19).
[2]温美姬.从古语词看客家方言与西南官话的关系.[J].嘉应学院学报,2010,(28).
[3]姚鑫隆、秦著红.普通话和吴方言同形异义词语和异形同义词语之比较.[J].南昌高专学报,2002,(2).
[4]容艺菁.廉州话与普通话动词的同形异义和异形同义之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2).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0-0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