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印刷机械工业评述

2016-02-22 13:54白东升
西部皮革 2016年10期
关键词:印刷机学徒印刷

白东升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近代上海印刷机械工业评述

白东升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要:人类文明的传承离不开书籍,而书籍的影印离不开印刷设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沿用着古老的雕版印刷设备,直到19世纪末才彻底被西方印刷机所代替,鸦片战争后,依靠不平等条约的保护,西方传教士和他们的印刷机逐步进入中国,上海作为西方势力入侵最早的地区,最先感受到西方的技术优势,在西方同行的示范和利润刺激下,上海民族印机制造业诞生了,然而,由于没有政府保护,国家整体贫穷,技术落后,和西方产品的竞争,上海的印刷机制造业发展缓慢,最终在中日战争的炮声中,烟消云散。

关键词:印刷机;近代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大陆已经有少量西方印刷的中文出版物,这是由传教士们在马六甲,马来亚,澳门等地印制的,清朝政府不允许传教士在中国活动,所以他们并没有将印刷设备带进大陆,直到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成为通商口岸,美国也通过《望厦条约》获取相同待遇,美国人科尔将澳门的美华书馆迁到了宁波。1846年,新的印刷机电铸设备和铸字炉各一台被运到该馆,教会出版的中文印刷品质量优异给当地人留下深刻印象。长期以来中文印刷受限于难于制造的中文活字,直到1860年美国人姜别利改进了电铸制字模技术。中文印刷才得以廉价进行。然而由于旧有的文化体系仍然存在,士人们仍然热衷于功名,西方印刷技术并没有像他们的枪炮一样得到清政府的青睐。在印刷几千年不变的儒家经典上,西方印刷的优势并不明显,直到甲午战争过后,中国人才开始接受西方印机,由于维新思想导致出版业空前兴旺,雕版印刷已经不能适应新式出版品的要求,于是石印和凸版印刷机被大量引进,中国工人开始为印机提供维修服务,并从此走上仿制道路。

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处于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重新掀起实业热潮,新办企业的平均资本较以前大增。但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机器制造业仍然严重依赖进口。1862年到1905年间,7家外国公司在上海的机器制造业共投资390万元,而91家中国公司的投资额却只有8.7万元。当时中国出版业的印刷设备大都是进口的,与欧美相比较为落后,一个官员哀叹“又各种入口印刷机械,以华商所有最多,惟最新式之优良机械,则多外商所有;如上海一埠,现有之橡皮机,以英美烟草公司最多,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及日商上海橡皮机公司,上海印刷公司次之。”与世界各国一样,中国印刷机的仿制工作是从维修进口印刷机开始的,1895年一个煤气公司的工头李长根投资300元建立了李涌昌机器厂。他的工厂“初创时规模极小,只有几把老虎钳子,初无机器设备,以代客修配为业务。”他既修煤气内燃机也修各种印刷机,很快李长根开始生产一些简易的印刷机给印刷商。由此拉开中国制造现代印刷机的序幕。1895到1913年,中国本土印刷机制造厂出现在公共租界的工业区内。他们的规模都不是很大,以开设最早,最为成功的李长根为例到1907年他的工厂仅有30个工人,四五台车床和一台刨平机。”尽管上海人口增长和商业发展使印刷品的需求大为增加,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海的出版商都没能使用国产机器印刷书刊。到1921年进口数额达到1914年的13倍。

中国自己的印刷机制造业进步非常缓慢,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生产规模还十分有限,主要生产三种类型的印刷机和印刷器材—凸版印刷机、彩色打样机以及铸字机,田嘉生说“1924年以前,民族机器工业制造的铅印机仅限于手板架、自来墨、半张手摇印版机、脚踏架以及对开印版机等极为简单的机器。虽然机器制造的数量增长了,但在20年代中期以前,机器的质量和精密程度都没有得到明显提高。”由于利润的刺激,一些人开始仿制更复杂的印刷机械。章锦林和他的明精机器厂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章锦林15岁时到李涌昌机器厂做学徒,后来到商务印书馆的机器修理车间工作,1915年他设法筹资500元开设了明精机器厂,开设之初就招募了10名工人,他开始使用各种自动机械来仿制手动印刷机。1922年明精机器厂发展到相当规模“厂房的规模十分庞大,约有3000多平方米,分为10间房。工人数量超过100名,设备都是一流的,只有少数车床由明精机器厂自己生产,大多数都是进口的,每年明精都会制造超过100台印刷机。生产范围从零售价为2600元的精密全张铅印报纸机和2400元的五色石印机,到750元的小型报纸印刷机与400元的切纸机不等。1916年到1921年间,章锦林卖出了总价值为157500元的印刷机,其中大部分卖到了日本。在1922到1930年8年中,有800多台印刷机被销往上海内地和海外。这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

章锦林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才能、勇气和时代的推动,也是建立在对工人尤其是学徒工压榨的基础上的,这种情况在当时的中国十分普遍。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强势入侵下,沿海地区的封建经济最先解体,农村人口大量失业,大批农村青年进城谋生,所以尽管学徒工的生活非常艰苦,很多人却将其视为成为师傅甚至老板的必由之路。

章锦林对工人的压榨从入厂前就开始了,学徒期开始前就要缴纳20元押柜钱,明精厂大约有110名工人,学徒的压柜钱为章锦林提供了至少2800元的长期资本。学徒进厂后,最开始是做杂务,如给客户送货,去五金店购买材料,搬运沉重的材料等,工人称学徒生活的痛苦无法想象。最幸运的学徒到第三年开始学习机器制造的知识,此时的学徒仍是师傅的助手,他们要清洁工具,打扫卫生,购物。学徒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年轻的学徒早上5点就要起来,要做杂务,侍候章家人吃饭,然后上工,在工作中不小心惹恼了师傅就会被毒打,工厂也不负责工伤,有名叫许兴康的学徒因为机器砸伤了脚,章锦林看到他不能工作就将他赶出了工厂,结果许成了跛子。学徒工是工厂的奴隶,学徒回忆在学徒技术熟练后,章锦林会将他们组成维修队,为出版机构维修设备,一次为《新闻报》报馆完成维修后,报馆以每人每天1元付了工资,但是每个学徒只得到了12个铜板,学徒们估计维修费加上食宿,章锦林每年从他们10个人维修队榨取2000多元。师傅和学徒们要工作到晚上11点甚至半夜才能睡觉,这时师傅和年长的学徒将木板搭在机器上睡觉,学徒们不管地上多么脏,铺上一块草席就睡,机油经常滴落在熟睡的学徒身上,他们的衣服总是一层厚厚的油污就像雨衣一样。学徒们就在车床边吃饭,一天两顿,米粥和咸萝卜条,他们称之为“吃三年萝卜干饭才能出师。”学徒工们的描述为我们勾画出那个悲惨的年代,也正是他们的牺牲,造就了中国本土印刷机器制造业的成就。

技术和资金匮乏是中国民族机器工业始终难以逾越的壕沟。沪江机器厂曾努力仿制德式印刷机,以期在香烟广告印刷市场获得成功,但是质量太差,最后当废品卖掉,沪江机器厂也很快破产。20世纪二十到30年代,德国和日本造胶板印刷机在中国行销,日本产的价格约800年,很多中国工厂努力仿制,以求低价位分一杯羹,新中国机器厂仿制了胶印机,但是充满了技术缺陷,最后以3500元的低价卖给了山西的阎锡山。

1932年1月30日日本海军轰炸了印刷机制造厂集中的闸北虹口、南市和杨树浦地区。空袭和随后的巷战摧毁了闸北大部分印刷机制造厂。明精机器厂几乎化为灰烬。仅虹口一区就有200多家机器制造厂被毁。当813事变爆发后机器工业再次崩溃。战争摧毁了360家工厂,有66家迁往内地。当珍珠港事变后,上海的机器制造业迎来灭顶之灾,日军进驻租界区所有的工厂都被接收,上海也不再是中资印刷机制造业中心。在今天日本打印机大行其道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想象民国时期上海印机工业的辉煌,也就是国民政府引以为自豪的“黄金十年”然而在日军的炸弹下,这短暂的辉煌也成了永久惨痛的记忆。

参考文献:

[1]芮哲非(美).谷腾堡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商务印书馆出版,2014年.

[2]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3]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中华书局,1966年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0-0015-02

猜你喜欢
印刷机学徒印刷
超级印刷机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魔术师的学徒
简析印刷机的正确使用与维护
出版物印刷将是喷墨印刷应用新的爆发领域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绿色印刷
基于PLC的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的研究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