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黑龙江省肇州县畜牧兽医局,黑龙江 大庆 166400)
做好肉牛保健工作的五项措施
李 鑫
(黑龙江省肇州县畜牧兽医局,黑龙江 大庆 166400)
做好肉牛的保健工作不但可以提高肉牛的健康度,还可以有效保证肉牛生产的安全,以生产高品质并且安全的牛肉产品,因此要加强肉牛的保健工作。肉牛保健工作的要点主要包括进行自繁自养、加强防疫、定期驱虫、做好环境卫生管理以及预防肉牛中毒等。
肉牛;保健;健康;防疫;免疫;管理
目前随着肉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外购架子牛育肥已不再占主导地位,相比较而言,肉牛养殖场通过自繁自养来生产肉牛更能确保肉牛的安全生产。通过这种养殖方式来饲养肉牛最主要的是选择健康、品种良好的种公牛和母牛,来繁育犊牛,这样养殖成本相对较低,并且更为安全,可以防止购买架子牛时疾病带入场区内,而造成的疾病传播,从而影响全群的健康。在种牛选择上要选择适宜当地饲养条件以及生产性能良好的品种,多选择优良的品种,如西门塔尔、夏洛莱等,一般采取引进冻精的方式。如果需要引进良种,要做好引种的准备工作,并做好引种时的检疫和隔离观察工作,一般隔离饲养30~45天后,再经检疫部门确定无疫病发生后再留为种用。在购买种牛时要注意严禁多疫区引牛,以防污染病传播。
肉牛养殖场要严格的制定防疫制度,要求养殖肉牛时不可同时饲养其他类畜禽,做好场区的隔离工作,以防止其他类动物进入场区内带入传染病。养殖场还要建立健全的消毒制度,并严格执行,绝对不可以忽视消毒的重要性。在场区的出入口要设有消毒间和消毒池,人员和车辆在进场前都要经过消毒后方可进入。牛场应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如果一定要进入也应进行彻底的消毒,并换上工作服和鞋,要注意工作服和鞋不可穿出场外。定期对肉牛生活的环境进行消毒,消毒药液可以选择新洁尔灭或者过氧乙酸,消毒的频率一般为牛场每季度消毒1次,牛舍每月消毒1次,牛床则每周消毒1次。同时料槽和水槽也要定期的进行消毒。这样有利于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另外,要加强母牛配种、分娩、助产、治疗时的消毒工作,以降低病原体侵害牛体的机会,确保牛体健康。牛舍内要保持清洁、卫生、干燥,舍内的粪便以及污物要及时的清除干净。还要每天都对牛体进行刷拭1~2次,以保持牛体的清洁卫生。对于发病的牛要及时的进行隔离饲养,对于病死牛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无害化的处理,并进行彻底的消毒,以消灭传染源。
肉牛养殖场一般较少的发生疫情,一旦发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场要根据当地及本场的情况来制定免疫计划,并且要严格的按照免疫计划来实施,定期进行疫苗的接种工作,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一般健康的牛群要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1次结核病以及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工作,如果检出结果为阳性,要及时的按照规定进行处理,以防传播。另外,还要做好牛群的抗体监测工作,如发现免疫失败,则要进行补免或强化免疫。
因肉牛的采食习惯,无论是舍饲还是放牧饲养,都极易感染寄生虫,当肉牛患寄生虫病后,寄生虫会摄取肉牛的营养,而导致肉牛的增重速度减慢,出现消瘦、生病,还会降低饲料的利用率,从而降低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做好肉牛的驱虫工作。寄生虫分体外寄生虫和体内寄生虫,在给肉牛驱虫时,要按照要求进行,在驱虫药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高效、广谱、低毒、使用方便的药物,在驱虫时要选择在隔离条件良好的地点进行驱虫,驱虫后应将肉牛隔离一定的时间,以确保虫体和虫卵从体内排净。在驱虫时要及时收集虫体和虫卵以及受污染的粪尿,采取堆肥发酵的处理方法以防止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有效提高肉牛的驱虫效果。对肉牛进行驱虫可以使肉牛获取的营养有效的被利用,而达到增重快、出栏早、效益高的目的。
牛场以及牛舍的环境卫生对有效的减少和预防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确保牛群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可以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控制病原微生物与牛群的接触。加强环境的卫生管理主要包括保持牛舍内干燥、通风、空气新鲜,对病牛的粪尿要随时的清除、严格的发酵,保持料槽和水槽的卫生,及时将料槽内的剩料清理干净,勤换垫料。做好牛舍的消毒工作是消灭及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做好肉牛日常的观察工作,及早发现病牛,及早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肉牛中毒主要是通过饲料和饮用水的途径,因此要注意饲料及饮水的安全。要掌握好饲料的来源,防止受到农药的污染,尤其是青饲料,对于喷洒过农药的饲料作物和青草不可以作为肉牛的饲料来使用,从农田地流出的水一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农药和化肥的污染,所以在放牧时要注意不能让肉牛饮用。要保证饲料原料的质量,储备饲料的料库要环境适宜、干燥、通风,温度不能过高,要防止饲料发生霉变。对于发生霉变的饲料,要禁止喂牛,在饲喂肉牛棉籽饼类的饲料时要进行去毒处理。另一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在畜舍内使用灭鼠药时要防止肉牛误食而发生中毒。
2016-07-25
李鑫(1985-),女,吉林白山人,硕士研究生,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与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面工作。
10.19369/j.cnki.2095-9737.2016.11.014
S823.4
B
2095-9737(2016)11-0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