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江
(哈尔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食品检验控制方法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在最大程度上获得精准化的结果,但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即使目前的控制方法十分全面、有效,设备精准度很高,所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基于此,分析误差发生的原因,了解影响误差的其他相关因素,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误差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系统误差,又称规律性误差,是指系统所发生的误差,即以重复性为前提,针对同样测量物进行多次检验,所获得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与真实结果值之间的差距。在进行实际测量时,其变化根据可预见的方式或是固定化的方式进行,在食品检验的整个工作期间,此类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1.2.1 操作不合理
因操作不合理或不当而造成的系统误差是比较常见的,也可称为个人误差,主要发生的原因在于操作者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或是操作习惯等方面的问题。据有关调查发现,个人操作误差的发生与操作者本身的业务技能和业务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读取滴管数据时,结果出现偏差;在读取量筒数据时,视线角度未与液面齐平;在辨别颜色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差等。
1.2.2 测量不规范
测量误差的发生因素大部分与检验方法的选择有关,例如在分析重量时,发生沉淀分解现象或是共沉淀现象等都会导致系统发生误差;在分析容量时,滴定反应未进行完全,进而干扰了离子,产生一些副作用或不良反应等,这些都是引致系统发生误差的主要因素。
1.2.3 试剂和测量设备
试剂问题和测量设备也会导致系统误差的产生。试剂纯度未达标、蒸馏水含杂质等均会致使测量的最终结果与真实结果值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因测量设备引起的误差有在食品检验时,温度计的刻度不标准、量筒器具不规范等。
随机误差是指以重复性检验为前提,对同样的一种测量物实施多次或无限次的测量,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平均测量值之间的差距。在具体测量的过程中,随机误差的存在主要以不可预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随机误差的最大特征为客观性,也是难以避免的一种误差。
在对食品进行检验过程中,基本上是在多次测量期间,大幅度误差的发生概率比较低,但是一旦在次要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误差,则完全可将其判定为非随机误差到引致的,为尽可能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随机误差,应以相同的前提条件为基础,尽可能进行多次测量实验,取其平均值,降低实验标准误差。
此外,在实际检验期间,也可能发生失误导致误差出现,这种失误所导致的误差与外界环境的变化、人为原因失误有着极大的关系[2]。为避免对实际结果造成影响,应合理选择统计学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判别,将其偏差进行排除,而不是简单地将失误所造成的误差判定为随机误差。
精确度是食品检验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检验食品质量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精确度可通过偏差或误差的大小表现出来,在实际检验工作的过程中,相关检验工作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实际结果值的影响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误差,进而取得满意的结果测量值。通常情况下,降低误差,取得精确食品检验结果,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增加检验次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随机误差的发生率。通常情况下,食品检验测量的次数一般为2次,排除失误性原因,基本上可获得十分不错的效果[3]。但在次要过程中,可能有意外或不良事件情况的发生,则可进行多次平行性测量,以此来获得测量值,分析出相对的偏差和实验标准差,进而取得精确的测量值。
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其结果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需测量物的含量>1%时,一般采用化学法分析检验测量,如果待测标本的浓度比较低,则通常使用仪器分析方法。相关检验工作人员在选择检验方法时,应当根据精确性标准以及组分含量,合理选择最佳的计算分析方式。
降低系统误差的方法有3种:①空白试验,即指将不加样的情况排除,采取相一致的分析方式,试剂与物量,通过平行检验获得最终的测量值。②加入标准物,测定回收率。测量标本时,应当在同样标本中,添加经过定量的标准物,然后进行全面测量,最后将取得的结果值减去测定值。③对比研究。在规定的时间范畴内,采用一致的条件和方法,测量同样的标本,通过对比分析,比较结果测量值。
参考文献:
[1]李智慧.食品检验误差分析及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5(11):294.
[2]包金洋.食品检验控制的方法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5):2-3.
[3]米 松,耿丹丹,康伟涛.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及细节问题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6(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