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2016-02-22/ 第06版面/关注中国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新闻网2月20日文章,原题:“不谈政治”:中国通过商贸发展中东关系 法赫德·阿里·艾斯迈尔是广州唯一的也门餐厅的老板。2001年他18岁时,跟随在印度尼西亚做服装生意的父亲来到中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阿拉伯商人大量涌入像广州这样的经济特区,从中国工厂订购从女性内衣到牙膏等各种商品,再卖到中东。
“中国比阿拉伯人自己还更欢迎阿拉伯人”,艾斯迈尔说。他在沙特阿拉伯长大,但不打算回到那里或也门,主要是因为那里战乱不断。阿拉伯人到中国与中国日益进入阿拉伯世界的原因差不多:商贸。上个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访问中东。
中国的优势在于国内经济,随着该国经济增长减速,北京一如既往地通过商贸构筑基于和平与稳定的外交目标。习近平以及不久前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承诺向“一带一路”倡议出资1000亿美元。
中国经济减速影响到外商在广州的生意,但还没到贸易商大规模撤离的程度。穆塔·达科尔是一名叙利亚人,在广州开有一家工厂,向迪拜出口内衣和睡袍。2008年他的工厂刚开时,工人月工资1200元。“现在连3000或4000元都招不到人”,他说。成本上升很大,现在在中国做服装生意,不比在土耳其便宜。但尽管如此,由于人力资源丰富,中国仍无与伦比。“从生产能力方面讲,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取代中国。”
但是,经贸在中东能否包治一切,却是一个远未确定的问题,特别是冲突的根源绝非贫困那么简单。中国对中东政策的悖论在于,北京希望通过投资稳定该地区,但其投资成功又需要稳定的环境。
在广州,阿拉伯商人赞同经贸关系优先的做法。叙利亚人哈立德·贝鲁第经营餐厅和服装出口生意。“商贸可以解决许多问题,这个主意不坏。不谈政治,只做生意。”▲(作者埃利斯·苏,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