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审题立意(一)

2016-02-22 19:13苏宁峰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船工乌鸦杯子

苏宁峰

中学议论文写作训练,审题至关重要。

“意”之所立,础石有三:立于材料,立于自身,立于创造。材料为此“三立”之先,之本。

写作测试之材料,不必繁琐其分类,简概有二:一曰呈形示象,可称“示象类”。其如事例、事实、图表、寓言等,大体以叙述为主,意在以象引思。二曰呈思示理,可称“示理类”。其如名言、哲思等,大体以论断为主,意在以思引思。

写作测试之材料,无论“象”“理”,皆需审读。审读之正误、深浅、粗细、庸常与独造,事事关涉立意。而审读之力又非理论教育规律总结可速成之,故不如提供案例逐步阐发训练,以感性的水滴之力而助成其理性的石穿之功。

然逐则训练又当虑及有误陷题海之虞,故指导训练当求“针对”。总结学生日常材料审读之病,其误常在:(1)错误审读;(2)表面审读;(3)表述失误。针对于此,则逐则编列其指导内容如下:(1)“审题图式”以直观的图式呈现材料逻辑思路,以校其逻辑把握之误;(2)“审题分析”则概陈材料之要旨、角度及关系,以校其方向把握之误;(3)“具体角度与观点”则具体分析具体提炼,以校其表述之误。

示象类(1)

【文题】2012年厦门市高二期末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一只杯子中盛着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一只杯子中盛着果汁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果汁;只有当杯子是空的时候,人们才看到杯子,说这是一只杯子!

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图式】

杯子有牛奶

(果汁)——杯子无牛奶(果汁)

叫牛奶(果汁)     叫杯子

【审题分析】

这则材料属于生活现象类的材料。命题人对这则材料的选择本身就隐含着期待:希望考生能够从材料所呈现的现象中去思考其中所蕴含的生活与生命哲理。通过对这则材料的简单图式表达,我们就可以迅速把握其中的三组关键词:“有”与“无”;“实”与“空”;“真”与“假”。有果汁、牛奶时却无杯子本身,只有当杯子是空的时候,杯子才回归自身。果汁、牛奶相对于杯子而言,是“外物”,是屏蔽杯子的“假象”;倒空果汁、牛奶的时候,杯子才恢复真相。

审题时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原则是:任何材料都将最终指向“人”——人的生活与生命思考。于是,我们的思维就可以按图索骥,去合理地联想,合理地阐发“杯子”“牛奶”与“果汁”的可能和可以的象征意义;同时合理地去联系生活与生命,去思索“有”与“无”、“实”与“空”、“真”与“假”之间的辩证关系。

【具体角度与观点】

[角度一]辩证分析:有则无,无则有。

如果:将牛奶与果汁看成是“外物”。

那么:有(外物)则(为外物所蔽)无(本真),无(外物)则有(回归本真)。

那么:“外物”是指什么?“本真”是指什么?

“外物”可能的联想体:物质、肉体、生活、虚荣、名利、成功等现世的欲望,外在于生命的种种物质利益的追求等;“本真”可能的指向物:生命真谛、真正的永恒的价值、关乎生命存在的幸福感、关乎生命本真的思索等等。

所以,可以推导出观点如下:

因外物之蔽而失生命之真;因生活之累而失生命之本。所以,当去伪存真,明心见性。心之所向,素履而往。

[角度二]整体把握:“有无”相存。

这“有无”之中正包含着关于生命智慧的辩证哲思。从其纵向流程来看,先“无”(无自己本真)后“有”(有自己本真),“无”时正是其有所负载之时,“有”时正是其无所牵累之际。这不正是生活中的人们的生命形态的写照么?年轻之时,我们必须有所负载,有所担当,我们必须因生活而部分牺牲或者迷失自己的生命真相;年老之际,我们却总须拥有一种生命的智慧:由生活之无尽之漩涡中抽身而出,审视自己,回归自己,成为自己。

所以,可以推导出如下观点:

观点一

生活的使命就在于寻找生命,回归真实。具体地说,从现象中寻找真相;从生活的喧嚣中寻找生命的宁静安详;就像纪伯伦说的:生命的内里是安静的。当一切喧嚣褪去,归于本质时,自当顺应内心的呼唤,在这平静的内里之中找寻生命的一片净土。

观点二

这“有无”的辩证哲思之中,正隐含着“进退”“得失”“当下与未来”“短暂与永恒”“此岸与彼岸”的生命智慧的思考。盛装着牛奶的时候,也正是被牛奶占有而失去自我的时候。但牛奶终究是要被喝完或倒空的,杯子终究是要还原为真实的。因此,陷于生活之阵的我们必须有一种超越当下的慧性,我们要站在生命而非生活的高地,要站在未来的时间而非现在的时间,要站在永恒的精神高度而非低矮的物质的低地上去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观点三

这“有无”之中也包含着追求“平衡”的生命智慧。生命追求它自己意义的独立与完成,但这一过程却在生活过程中实现的。而生活追求中不可避免要有许多“外在于生命”的事物介入,如何在这过程中找寻到“有无”“进退”“得失”“当下与未来”“生活与生命”的平衡点,这是需要生命智慧的。

[角度三]整体把握基础上抓住本质。

细思材料,其核心意思是:“有则无,无则有。”如果我们侧重于思考:杯子的功能是什么?答案自然是:“盛装”。

那么,可以推导出如下观点:

观点一

杯子有所“盛装”之时,便是它完成自己责任与使命,实现自己功能价值之时。杯子因为“盛装”“外物”而充盈,而实现自我价值。而这“盛装”的“外物”可以是:责任、使命、担当等等。因此,可以联想印度哲学家奥修的名言:人的最大的需要就是被需要。

观点二

杯子的属性并不由杯子本身决定,而由杯子内部的“盛装物”决定。那么,可以推论:人生的价值并非由外在的物质形态所决定,而是由人的内在精神属性来决定。因此,要想抬高我们生命的横竿,就必须自觉地提升自己的精神素养。

示象类(2)

【文题】2006年全国课标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图式】

【审题分析】

这则材料属于生活现象类的材料。通过审题图式,我们观察出,整个故事由两个部分构成:事件与评价。

故事的构成转化成观点有如下提炼的角度:

(1)事件角度:探讨乌鸦失败的原因。这是认识论的角度。

(2)评价角度:这是价值论的角度。其评价的角度又再可细分为:①牧羊人角度;②孩子角度;③二者角度不同的背后与比较。

在细思之后,我们还注意到,孩子的评价“它也很可爱”其实是存在着歧义的。关键问题在于“它”指代的对象是什么。一种理解是:“它”是指乌鸦自己原本的形象;另一种理解是:“它”指乌鸦这种模仿老鹰抓羊的行为。

【具体角度与观点】

[角度一]事件角度

关于乌鸦失败的原因探讨,其关键词包括:“理性认知”“理性前提”“条件认知”“全面认知”“主观意志”等。具体可以汇总如下:

1.理性缺乏

乌鸦的失败源自于“非理性”。它从开始的艳羡他人,到后来拼命练习,都是理性缺位的表现。

“理性缺位”往往表现为“非理性”与“反理性”:行事者违逆常识,只以主观意志为前导,冲动狂热;行事者心性固执行事极端,反智主义风气盛行;行事者貌似积极进取,实则积极破坏。就社会而言,“理性缺位”现象往往发生于社会转型期与社会形成期,仿如人之转型期与青少年时期。

由此,从社会以及历史的角度来立论,则可以得出如下观点:

观点一

以理性导航,无论是社会还是生活,前方才会有光。

观点二

理性并不遥远,它是常识即在身边;理性并不高傲,它是规律需要尊重;理性并不狂热,它是判断需要冷静;理性并不极端,它要看清讲究平衡。

2.认知片面与认知不明

乌鸦对“老鹰抓羊”的条件认知是片面的:它只羡慕结果,对形成结果的原因条件的分析认知充满了空白与缺漏。

乌鸦缺乏清明的理性认知:对内它缺乏自知之明,它对自身的属性与潜能缺乏了解;对外它缺乏他知之明,它对自己与老鹰的本质与潜能并不了解。它的决定是建立在盲目片面认知的基础上的。它既不能由果溯因,又不能全面分析,它的失败是注定的。

由此,可以导出如下观点:

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的这句话也许不只是写给那只乌鸦的:“永远不要以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真正让乌鸦无法逃避的并非那位牧羊人,而是它自己。

“你即你命运”,乌鸦对于自己以及外物的认知判断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命运:它因艳羡他物而迷失自我,它因无知而勇敢的俯冲,它受限于因果,最终也死于因果。

3.认知前提错误

乌鸦拼命练习是属于主观意志,是成功条件之一。但它的努力应当有正确的前提:即它的努力方向是建立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反此,其越拼命,则越丧命。

由此,可以导出观点如:“方向正确,路就不远了”。

乌鸦的故事里有生命“我”的寓言般的永恒启示:“我”是任何生命自我策划的圆心:基于“我”、为了“我”、洞悉“我”和发展“我”。客观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自我实现的前提。忽视这前提而奋勇努力,我们收获的不是成果而必是后果: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在背离与失去,越努力则越远离则越丧失,直至我们的生命与希望终将丧失与死去。

因此,路的远近并不只由脚步来丈量,而首先是由方向来决定;前方的幽明也并不只凭努力来调节,而首先是由理智来照耀。

4.认知盲区

乌鸦的失败在于它一味的“向外”的认知方式导致了它的认知盲区:欣羡别人,失却自我。它忘记了自己才是它生长的起点与终点。它以“成为老鹰”而不是以“成为乌鸦”作为目标之时,就是它悲剧幕启之时。

观点一

由此,可有观点文题如:《偶像的黄昏》。

在故事中,老鹰可以说是乌鸦的偶像。

老鹰其实是乌鸦自己制造出来顶礼膜拜的偶像。在乌鸦那充满偶像的天空里,乌鸦想象自己已经成为了雄鹰。所以,它勇敢地俯冲。

然而,最温柔洁白的山羊都却给予它最坚硬铁黑的嘲笑与悲剧。在乌鸦偶像生命的黄昏时光里,这些真相电闪雷鸣般横布天穹:偶像因为成为了自己才成为偶像,所有想要成为偶像的人首先必须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就生命体而言,认识自我是起点与手段,实现自我是终点与目的。偶像是为“我”而存在,而不是“我”为偶像而存在。

《圣经·创世纪》中说:要有光。在“我”的天空里,我们自己便是自己的光。

观点二

如果能扣紧“学习还是模仿”这个圆心问题,结合中西文化的交流,我们还可有观点如下:

故事里,乌鸦最深刻的悲剧发生于它的目标定位:它竟然谋求“全盘鹰化”!

它因羡慕而晕了头,以致于丧失了最基本的常识:它是一只乌鸦,只是一只乌鸦,只能成为一只乌鸦!如果它清醒点,它可以这样定位:成为乌鸦界里最强健的鹰者!那么,它就也弄明白了另一个问题:

对于雄鹰,它可以学习而不能模仿。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对于学习,它应当着眼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这样,故事里所深蕴着的,就是很深刻的人类社会的文化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原则。

[角度二]评价角度

评价从两个方面作出。

第一方面是关于“是”或“不是”的真假判断与评价。这叫事实评价。

第二方面是关于“好”或“不好”的价值属性的判断与评价。这叫价值评价。

本则材料后半部分是牧羊人与小孩对“乌鸦模仿老鹰抓羊而被抓”的事件进行的不同的价值评价。

1.牧羊人的角度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这显然是指乌鸦缺乏自知之明,是从原因的角度来评价。牧羊人的角度所导出的观点与上面“事件角度”重合。

2.小孩的角度

小孩的评价“它也很可爱啊!”是对乌鸦作出的积极、正面的评价。但这评价本身是存在歧义的。句中的“它”指代的对象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它”是指乌鸦自己原本的形象;另一种理解是,“它”指乌鸦模仿老鹰抓羊的行为。

(1)由第一种理解可推导出如下观点。

自知即是智慧,自己即是价值。

然而需要明白:“自己”只是价值的起点,“自我”才是价值的皈依。每个生命的“自己”都必须找到并实现“自我”,才能寻得一生幸福。所以,小王子说:“你须寻得你之所爱”。还须要明白:要学习而不要复制。我们学习是为了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学习是一个寻找自我与完成自我的过程,而复制则是为别人而消泯自己,这正是对学习的反动。齐白石先生就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讲的是艺术,但更是人生。

(2)由第二种理解可推导出如下观点。

观点一

不以成败论英雄。在乌鸦貌似愚蠢的失败背后,自有英雄悲怆的高大。

现实以功利的眼光来称量乌鸦的行为,它得出的结论是:愚蠢、无知。它给出的反应是:嘲笑、恶评。

可如果所有人都服膺于现实功利的算计,那么,我们之中又有谁来超越现实来挑战所有的不可能呢?如果谁都以自身利益最大最优化作为行为的指南,那么,又有谁能为公共利益而奉献自我?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艰难期里,我们中谁又能挺身而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功利现实可能成就现世的一些利益,但其可悲怕结果却是却培养了一大批委琐的利己主义者或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需要另一种眼光。也许,如果我们期待未来不再只匍匐在大地,未来我们还拥有精神的天空的话,如果我们期待自己不只是匍匐在大地上被物质引力所牵制而希望自己能长向天空成为乔木的话,那么,我们就应当歌颂乌鸦,歌颂乌鸦的这种精神:超越平凡的想象,敢于突破自己的勇气,创造自己的精神,坚毅沉重的意志。甚至我们是否还可以模仿拿破仑来这样说:“不想成为雄鹰的乌鸦不是好乌鸦!”

不要总以成败论英雄。一个总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是无法高尚的,一个总以成败论英雄的民族与社会是庸俗懦弱的。

观点二

可爱是因为勇敢。虽然这种勇敢多少透着点愚鲁,但其忠直勇敢的精神气质,其逐梦的坚毅勇气却真真让人佩服。在这种勇气精神中,我们看到了少年青年的身影,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社会的进取神姿。

3.两人对同一事件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角度

牧羊人与小孩的价值评判之不同源起于其判断起点之不同:牧羊人的价值判断是基于现实的、功利的判断。小孩的价值判断是基于超越的、审美的判断。

过分现实与功利的计算容易降低人的精神高度,让人陷于生活庸俗的泥淖中自我沉陷。我们在确立自己一生精神追求的时候,是需要小孩子那样的眼光与胸怀的:超越于现实琐屑的算计,超越于实用短浅的得失,高跃入审美人生的平流层的天空,这样你才能像苏轼所吟诵的那样:达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审美人生的境界!

示象类(3)

【文题】2012全国新课标卷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图式】

【审题分析】

这则材料属于生活现象类的材料。其故事平实易懂,过程完整,因果清晰。

故事型材料提炼观点的角度通常有:人物角度、事物角度、行为角度以及其他细节角度等。就本则材料而言,由于故事晓易,角度众多,提炼观点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但越在此时,就越需要回忆并咀嚼投资大师索罗斯的一句名言:“当每一个都有相同想法时,每个人都错了。”提炼容易恰恰是陷阱,因为你的使命在于超越平凡。

此时,有两个基本思路会帮助你脱离平庸的困境:将故事进行社会化象征的转化思考,或者引入新的角度——比如,你可以从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评价的角度入手去思考。

新的思路将为你的观点注入创造性的新意。

【具体角度与观点】

[角度一]人物角度

1.船工角度

修补不在要求内的“漏洞”,这体现了“船工”的爱心、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与道德素养——具体地说,“船工”能够发现“漏洞”,这体现了他的专业素养;而自觉地修补“漏洞”,这体现了他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全社会都应该倡导这种爱心、良知与责任感的养成与发扬。

2.船主角度

“船主”最为可贵的精神是:哪怕“船工”对于拯救生命的大事毫不知情,他依然遵从良知的召唤,诚实地献上自己的感恩,知恩图报。他的不欺不瞒,诚信报恩的精神品德对于时下社会具有积极的建设意义。

[角度二]事物角度

1.致命的漏洞

观点一

从这个角度最容易引申出的观点是:细节即是魔鬼,细节决定生死。

但这是表面思维捕获的结论。它的危险在于:肤浅化、大众化。

观点二

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并非所有的“细节都是魔鬼”,也并非所有的“细节都决定生死”。在本则材料中,关键的问题是:不起眼的小洞——“细节”出现在船底的位置,这样的位置才造成了致命的威胁。因此,侧重于“位置”的思考,我们又可以具体推想如下:

一个理性的人,无须恐惧于所有的细节,但却必须对关涉到自己生活与生命目标的“船底”的关键细节保持高度的戒惕之心;一个理性的社会也是这样,那些构成社会这艘大船“船底”的某些以细节形态呈现出的问题——比如,对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问题应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患于未然。

或者:社会生活中,有些人因为“位置”而成为公众人物、精英人士——他们的行为与观念“细节”对于个人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是所处的“位置”会放大这种“细节”的后果,因此,公众人物与社会精英更须加强修养,谨言慎行,垂范社会。

2.“致命漏洞”象征化

比如:故事中的这艘船也正象征着我们的社会。这位于船底的“小漏洞”可能是:一个关于个人的司法公平事件,或者是一个官员的贪污腐败事件,或者是几个家庭被不公平地强拆的事件,或者是一次人们漠然地见死不救的道德冷漠事件等等。

这样小小的社会事件由于所涉及的当事人有限,社会影响自然也有限。但是,这些社会事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大危害——社会公平、司法正义、社会分配机制、道德建设等问题,却足以构成倾覆社会的巨大力量。

对“致命的漏洞”的象征化的阐释还有很多的可能。这意味着这则材料还有很多可能的主题立意的空间。但在阐发的时候,要注意把握的准确妥贴。

[角度三]行为角度

1.船工补漏

随手补漏,不计功利。他的发现建立在他娴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经验之上;他的补漏行为,建立在纯净的职业良心之上。对于当下社会来说,我们要大力倡导与弘扬船工的这种精神。因为这种爱心与良知具有超越狭隘功利算计的人性温度与道德光芒。

2.“船工补漏行为”象征化

社会是艘船,每个人都不仅是船客、船主,更必须是船工。由此,倡导每个人自觉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自觉提升自己为社会服务的技能。

[角度四]态度角度

创新来源于综合把握,整体思考;创新更来源于我们透过表面现象进行的思考与追问。

这个追问是:船工随手补漏的行为与船主的感恩行为值得过分赞美吗?

材料中的船主与船工固然都有其可贵可嘉之处。然而深思其可贵可嘉之处,他们所做的其实不都是些社会道德底线和职业道德底线的行为吗?我们赞美底线行为,这是否反映出我们的社会连底线都已经失守,我们是否已经被逼到了墙角已经毫无退路了呢?赞美底线,我们是否只是期待底线的达成?如果我们现在挥舞着这些底线行为的旗帜,以此来鼓舞来凝聚人心,我们是否还有可以期待的本应更加美好的未来?

应该看到,赞美这些底线行为的背后所站着的无奈与荒谬:赞美底线,正意味着这个时代道德沦落的悲剧以及整个社会在沦落之后的深深的无助与无奈;如果将赞美底线当作一种高度而自得的话,那更是这时代悲剧的荒诞的表现。

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思想与期待的高地上看待这些底线行为:赞美底线,不仅仅是呼唤底线行为背后的人性良知的回归,更是期待着在重建底线的基础上,整个社会获得超越底线的美好的价值信念与人性力量。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一中]

猜你喜欢
船工乌鸦杯子
杯子里有什么
神奇的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