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汉语称谓词语的发展及其社会舆情视角探析

2016-02-21 21:25徐小婷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波及舆情词语

■ 徐小婷



全媒体时代汉语称谓词语的发展及其社会舆情视角探析

■ 徐小婷

称谓词语是一种表示人际网络关系的语言符号系统,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在融媒时代,“新媒体”“自媒体”与传统媒体间的冲突与互动,社会舆情环境的开放化趋势,促使了汉语称谓词语的爆发性激变。它们借助于大众传媒公共平台及时地反映着社会现实和心理诉求,发挥着一定的社会力量,也反映出一定的社会问题。

一、从“农民工”到“国民老公”,看全媒体时代称谓词语发展的波及效应

汉语称谓词语的波及效应是指某个语义场中的某个词语因受某种社会现象或突发事件的影响,导致某变量(词根、义素、义项)数量、语义上的变动,该变量的变动又会通过同一语义场词语之间、语义场与语义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整个社会语境、舆情环境产生极大影响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在传统媒体时代,单个社会称谓词语从产生、流传,再到被主流媒体吸纳进入全民词汇范畴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程。“农民工”上春晚用了整整20年。1990年春晚小品《难兄难弟》,农民工的形象首次登上春晚舞台时是以“盲流”的称谓出现的,极具歧视性含义,反映出当时进入城镇务工的农民被贴上了“二等公民”的标签,饱受歧视和伤害的现实。上世纪90年代初,当“打工仔”“打工妹”的称呼已广为流传时,而为了缓解社会矛盾,避免讽刺的尖锐性,春晚舞台选择了刻意回避。1991年小品《陌生人》中,称呼为“外地来的”“小妹妹”“小女同志”,1993年的小品《擦皮鞋》中,称呼为“打时工”。进入21世纪,“农民工”一词进入了政府法规文件,自然也堂而皇之地走上了前台。2005年小品《装修》中,黄宏饰演的装修工人在最后呐喊:“农民工工资不能拖欠!”2008年《公交协奏曲》中,由王宝强饰演的农民工吐槽:“俺们农民工挣钱不容易,出钱更难!”承认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更多地去关注他们遇到的生存困难和不公待遇。“农民工”上春晚的经历成为中国社会进步、正能量传递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到了“快餐文化”下的全媒体时代,单个社会称谓的产生、发展则更容易引发具有即时性、连锁性、群体性的波及效应。它们在网络语境中产生、发酵,常常是首先被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贴吧论坛等自媒体呈现,期间或夹杂着流向以互联网网站为代表的传统新媒体,之后逐步波及到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最终成为一种社会话语。正是由于自媒体或者网民自发是这一传播链条的起点,所以这一过程中以草根阶层为视点的词根称谓层出不穷。如由于王健林独子王思聪的微博下面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男性和女性粉丝留言称其老公,这一称谓迅速泛化为各种“高大上”的名人,波及产生出了“国民老公”,以及相关联的“国民公公、国民岳父、国民校草、国民校花、国民女神”等。“国民”词根的波及效应更多地反映出当代人在浮躁的物质社会中,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现实化、利益化、趋同化。

又如,历经30余年的高考制度成为中国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竞争惨烈的一个缩影。以“高考、考研、国考”为代表的当代“科考”制度,一面是大众的桥梁,另一面也成为集体的梦魇。成功者称为“学霸”,反之就会有“学渣、学弱”,由此以“学”为词根波及产生的“学酥、学癌、学魔、学神、学痞”等称谓反映出社会群体的集体无奈、调侃,甚至妖魔鬼怪化的负面情绪。

再如,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某视察事故现场微笑的照片引发网友对他进行了人肉搜索,网友从这位官员身上“搜”出了各种名表,被网友戏称为“表哥”。根据网民提供的《个人名下房地产登记情况查询证明》显示,广州市城管局领导蔡某拥有21套房产,被称为“房叔”。这两起社会舆情迅速点燃了社会压抑多年的关于“房价”“腐败”的负面情绪,波及产生了“房嫂”、“房婶”、“房姐”、“房妹”、“房祖宗”等舆情称谓,由此可见称谓词语波及效应的背后其实还是社会舆情的传播势头。

另外,波及效应还表现在部分固有称谓在社会关系变迁和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叠加作用下,词义发生的连锁性变异上,如“同志”“小姐”“名媛”“土豪”等。语言是客观世界的一面镜子,这些称谓的变异折射出的是社会变迁和人们的观念、思维的变异。

二、全媒体时代称谓词语发展的社会舆情视角

1.国家战略称谓词语的使用昭示宣传话语体系的“供给侧”改革

话语体系承载着一个民族国家特定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确立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国家在经济领域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在国家对外战略实施过程中,对国家话语体系实施互动式、国际化的“供给侧”改革,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是构建“一带一路”战略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各类媒体在“一带一路”的宣传中,改变以往传教式的宣传模式,注重将历史传承性与现实合作性相结合,强化历史文化的认同感,突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多使用“倡议、建议”等“软性词汇”;避免使用“严禁”、“坚决”等“硬性词汇”;在称谓词语的选择中尽量避开充满战争味儿的“旗帜、先锋、排头兵、桥头堡”等不具开放性、包容性,让人产生误解的军事称谓,转而选择“红娘、大使、兄弟、全天候朋友、命运共同体”等社会称谓来增强异域文化间的认同感。

2.亲属称谓的泛化与颜值称谓的爆发体现社会温情和审美追求

全媒体时代,沟通上的零距离,平等意识的唤醒,使得人们对于社会温情和真善美的追求空前热烈。如,人们对遥不可及的大腕明星常使用“姐”“哥”。“娜姐”“春哥”“范爷”等称谓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亲友称谓的泛化甚至沿用到了国家领导人身上,“习大大”“彭妈妈”更是增添了亲民形象。“学术超男”“学术超女”等称谓拉近了学者和百姓的距离。

“颜值”社会里,外在美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称年轻、帅气的新生代男偶像为“小鲜肉”“正太”,称清新、自然、年轻的女生为“小清新”,称时尚、前卫的小女孩为“萝莉”“太妹”,称年轻的模特为“嫩模”,称青春偶像为“校花”“校草”。把年轻女孩子的可爱称为“萌属性”,产生了“萌妹子”“萌神”“爱萌族”。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儿子获得媒体热烈关注,“白俄罗斯小正太萌翻世界”为严肃的阅兵式带来了一丝温暖的亲情。现代人也没有减少对内在美的呼唤。如“最美教师”“最美新娘”“最美交警”“最美送药哥”等,催生了更多关于“真善美”的共识。

3.社会特定现象称谓的传播折射社会矛盾的突出问题

2013年习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提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还提出“反腐不封顶,没有‘铁帽子王'”,亦俗亦雅的称谓反映出全国上下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和反腐倡廉的决心。随后,如“你懂得”和人名指代等调侃性隐性称谓深入民心。

面对严肃的政治、经济问题时,使用一些调侃称谓,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感。如,“美制裁普京及其小伙伴”源于网络流行语“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中国大妈”以在海外投资置业买金,出手豪放留给世界各国人民以深刻的印象,转战比特币、进军国外房产市场、大跳广场舞,经媒体的报道引起人们关注。《华尔街日报》甚至专创了英文单词“Dama”。

而江湖称谓词语被滥用到官场上,折射出了当前政治生态中的灰暗地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中央反“四风”以来,发文重申党内“同志”称谓,不得以“老板”“老大”等称呼领导干部。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本位的权力场,造成了对上级称“老板”“老大”,对下属称“哥们儿”“兄弟”等庸俗化的江湖称谓屡禁不止。称谓不过是一种职场文化和习惯,如果官场一把手权力集中,一手操控下属的财权和人事权,那么下级称呼其为“老板”,实际上也是权力格局的真实反映,如何让称呼去掉背后的等级思想是关键。

另外,“留守儿童”“洋娃娃”“流动儿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留守妇女”“单亲妈妈”等词语反映了当下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虎妈”“狼爸”“猫爸”各采取的是传统棍棒式教育与现代民主式教育方式,反映出高考指挥棒下家庭教育的纠结。“单独”“双独”“二胎”等反映了我国的生育政策沿革。“二奶”“小三”“绿茶婊”“外围女”等反映出女性婚姻、道德问题。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刘 俊】

猜你喜欢
波及舆情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聚合物流变性对非均质油藏波及效率的影响
消费舆情
舆情
消除相互影响的基波及谐波相量测量算法
基于I-O模型船舶工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研究
舆情
舆情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