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坦布苏病毒病的流行和防控

2016-02-21 19:10夏玮明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6年5期
关键词:布苏种鹅病鹅

夏玮明

(哈尔滨市动物卫生防疫站,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6)

鹅坦布苏病毒病的流行和防控

夏玮明

(哈尔滨市动物卫生防疫站,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6)

鹅坦布苏病毒病是一种新发现的鹅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发热、减食、瘫痪和种鹅产蛋下降。根据疫病的临床病型,该病被命名为“鸭出血性卵巢炎”和“脑炎-卵巢炎综合征”等。2011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一届水禽疫病防控研讨会将其名称统一为“坦布苏病毒病”。本病于2010年4~6月发生于产蛋鸭,并在当年传播至全国主要水禽养殖地区的鸭群和鹅群。目前,在我国华北、华东和华南各省鹅生产区均有流行发生,已成为严重危害养鹅业的传染病之一。

1 病原和流行

该病病原为坦布苏病毒(TMUV),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恩塔亚病毒群。鹅源与鸭源TMUV在基因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上未见差异。TMUV是一种有囊膜的病毒,呈球形,直径40~50nm,不能凝集鸡、鸭、鹅、鸽、兔和人源红细胞。

自2010年4~6月在浙江、江苏等地产蛋鸭鹅中发现本病之后,至2010年底的短短半年时间已在全国15个省份暴发流行,几乎波及所有水禽主产区。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仅为1%~5%。肉鸭、肉鹅也可感染发病,死亡率差异较大,为10%~55%。2011年以来,本病呈现地方流行性或者散发,多发于新种鹅,经年的种鹅很少发病。在我国南方,反季节生产的鹅产蛋期主要在夏季,发病率较高;而自然产蛋的鹅群秋季开产,发病率较低。东北、新疆等北方产区目前尚未见鹅群发病。本病的流行以夏季和秋季为主,冬季也有零星发生。自然条件下,各品种鸭、野鸭和鹅均可感染发病,也有鸡群感染发病的报道,但番鸭不会感染发病。疫病流行期间,从鸭场内死亡的麻雀体内可以检出坦布苏病毒,提示鸟类在病毒的传播过程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病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TMUV可以经过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发病鹅的脾、脑、肝、肺、气管分泌物、卵泡膜、肠管和排泄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病鹅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排泄物等途径排出病毒,可以通过飞沫或者饮水等进行短距离传播。病禽及其尸体存在大量病毒,长途贩运可能导致疫病的广泛传播。鹅坦布苏病毒也能垂直传播。种鹅发病期间,其所产种蛋孵化率和后代苗鹅成活率显著下降,可在7日龄、24日龄和29日龄死胚、1日龄弱雏中检测到病毒。此外,坦布苏病毒在分类上属于蚊媒病毒,蚊子有可能传播病毒。

2 临床症状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d,呈现典型的高发病率与低死亡率的特点。急性感染种鹅群,发病1周左右产蛋急剧下降到5%以下,病鹅产软壳蛋、砂壳蛋、畸形蛋和蛋黄(无蛋壳)。患病初期,病鹅体温升高,精神亢奋,食量减少以至停止采食。发病高峰期,鹅群采食量减少一半以上,体重迅速减轻。排白色或者草绿色水样稀粪,肛周被毛污秽,严重者出现脱肛。部分病鹅双腿瘫痪、向后伸展。大多数发病鹅可以耐过,一般于发病1周左右开始好转,2~3周采食量恢复正常,但产蛋率难以恢复到高峰。人工感染发病雏鹅,无论是滴鼻、点眼还是注射途径均会发病,但注射攻毒更敏感。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攻毒后,翌日开始发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严重的腹泻、排黄绿色粪便,跛行、站立不稳,倒地后抽搐。死亡率达50%~100%。发病期间,种蛋受精率下降,孵化过程中死胚率明显上升,出雏率下降,弱雏增多,后代雏鹅在喂养过程中死亡率也较高。

3 病理变化

病鹅无特征性剖检病变,主要病变集中在卵巢,表现为卵泡充血、出血、变形、坏死和退化,卵泡膜充血、出血,蛋黄破裂甚至引起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有粘液。有的肝脏肿大、淤血,表面有针尖状白色点状坏死。脾脏斑驳呈大理石样,有的极度肿大并破裂。胰腺出血、坏死。心肌苍白,有白色条纹状坏死,多数心脏内膜出血,有的心肌外壁出血。有神经症状的病死鹅的脑膜出血、脑组织水肿、树枝状出血。育成鹅有的表现腺胃乳头出血。肠道出现卡他性炎症、淋巴滤泡肿胀。

4 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对本病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病原学检测或者病毒分离鉴定。

5 防控措施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养殖环境是防控的根本措施。如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小群饲养等措施,可以降低发病的风险或者严重程度。但目前国内养鹅场多为开放式饲养,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差,感染风险高。鹅群发病初期,在发病鹅群饮水中投喂维生素、葡萄糖以补充营养,可以减轻病情,有助于鹅群尽早康复。切忌大量投喂药物,过度用药易导致药物中毒。坦布苏病毒感染作为一种新发生的疫病,目前尚没有可以应用的疫苗。但疫苗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内多个研究单位研制的灭活疫苗或者弱毒活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采用试制的TMUV灭活疫苗,对后备种鹅进行2次免疫,继而在开产前3~4周或者在3~4个月加强免疫一次,皮下注射2mL/只,免疫后3周检测TMUV抗体,鹅群抗体阳性率达到100%。这种免疫防控方法在部分种鹅场应用,有效控制了本病的发生。

10.3969/J.ISSN.1671-6027.2016.05.112

夏玮明(1973~),本科,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布苏种鹅病鹅
几种鹅寄生虫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探讨提高种鹅养殖效益的几项措施
夏季五招提高种鹅繁殖性能
浅析雏鹅痛风病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
种鹅感染鹅羽虱的流行特点及治疗方法
后备种鹅的饲养管理
鸭坦布苏病毒病科学防控要点
影响种鹅产蛋量的因素
蛋鸭坦布苏病毒流行现状及防控
病鹅的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