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施吟,王瑞,牟淑敏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牟淑敏益气解毒消瘿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经验介绍
刘施吟1,王瑞1,牟淑敏2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桥本甲状腺炎;瘿病;益气解毒;正气亏虚;痰毒互结
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又称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现代医学认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属于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功能相对活跃,抑制性T淋巴细胞(Ts细胞)减少甚至功能缺陷,Th细胞与Ts细胞平衡被破坏,导致甲状腺免疫功能紊乱。
根据本病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瘿病、瘿瘤、心悸、虚劳等范畴。《外科正宗·瘿瘤论》曰:“人生瘿瘤之证,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凝而成”[1],《诸病源候论》曰:“瘿者由忧恚气结而生”,说明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多为气滞痰凝而致,谴方用药多用理气化痰之辈。单纯应用理气化痰之药治疗本病,对于初期的病人疗效尚可,对于后期的病人疗效较差。牟淑敏教授为全国第四批名中医药专家程益春教授学术继承人,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从事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具有丰富的经验。牟教授运用益气解毒消瘿法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反复发作者,每获良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1正气亏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全身阴阳的根本,并通过肾精中肾阴和肾阳来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其中肾阳具有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等作用,肾阳虚衰,阳气的生成不足及运行障碍,随之产生了水湿、痰浊、瘀血等一系列病理产物,出现相应的临床证候。如肾中元阳虚衰,阳气不能上达头目出现面色苍白,不能温养四肢出现形寒肢冷等证候;命门火衰,脾肾阳虚或阳虚水泛,见肢体或颜面浮肿;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中精气不足,则髓海失养,出现健忘等症状,腰为肾之府,肾精亏虚,腰府失养,则见腰膝酸软。
1.2痰毒互结《济生方·瘿瘤论治》记载:“瘿瘤者,多有喜怒不节、忧思过度”,指出本病的形成初期多因患者情志不畅,而致肝失疏泄,肝郁脾虚,津液输布失常,凝聚成痰,壅结颈前。以颈前肿大,按之坚韧不痛,或伴结节为主要表现。病变后期伤津耗气,脾肾阳虚为本,局部痰毒互结为标,或素体阴虚,气郁痰结后更易化火,使得病机更加复杂[2],痰、气、血相互搏结,阻于颈前致甲状腺日益肿大。
牟教授认为本病在内为正气亏虚,在外为痰毒互结,临床中许多患者感受外来毒邪后诱发本病,或因劳累使得本病加重,从而进展成正虚邪恋,病情虚实错杂。《内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在解毒化痰消瘿的基础上还应顾护自身正气,兼以益气之法,使得正气胜而邪气除。临床上牟教授常用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柴胡、生地黄、赤芍、玄参、浙贝母、连翘、王不留行、夏枯草、牡蛎等随症加减,用于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甲减型患者,症见乏力汗出、颈前肿大者,效果显著。方中太子参、黄芪健脾益气,培补后天之本,兼以资先天元气;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酸温敛汗,正如《古今名医方论》引柯韵伯:“麦冬甘寒,清权衡治节之司;五味酸温,收先天天癸之原,使之水升火降,而合既济之理矣”;柴胡疏肝理气,调达肝用;赤芍、王不留行活血散瘀;生地黄、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本草纲目》:“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其消瘰亦是散火……”;连翘清热解毒效果佳,配以浙贝母化痰散结消肿;夏枯草、牡蛎为化痰软坚之药,专以消瘿,其中夏枯草辛、苦、寒,入肝胆经,兼有引经之用;牡蛎味咸,性微寒,功善软坚散结,《本草蒙筌》中提到:“牡蛎入少阴肾经,以贝母为使,能软积癖,总因味咸”;诸药合用,攻补结合,补而不滞。临床应用时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便秘重者,加熟大黄泻下通便;兼肝阳偏亢者加天麻、石决明等平肝潜阳;兼口干口渴者用麦冬、葛根生津止渴;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蒋某,女,43岁,2015年10月14日初诊。患者2年前查体发现桥本甲状腺炎,不规律服用优甲乐,后自行停药,近半年症状加重,遂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症见:颈前肿大疼痛,伴全身乏力,平素怕冷,易自汗出,时有头晕头痛,稍有口干,情绪急躁易怒,纳可,眠差不易入睡,二便调。舌淡、苔薄黄,脉弦细。甲功五项示: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3.5,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14,促甲状腺激素(TSH):6.06↑,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159.32↑,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272.3↑。中医诊断:瘿病,证属痰毒互结,兼气阴不足、肝郁化火之证。治法:解毒化痰消瘿,佐以益气养阴、疏肝泄火。处方:黄芪、牡蛎、酸枣仁各30 g,太子参、麦冬、王不留行、夏枯草、连翘各15 g,五味子、柴胡、生地黄、赤芍各9 g,玄参、浙贝母各12 g。每天1剂,水煎成400 mL,分2次口服。嘱患者注意休息,少食高碘食物。2015年11月21日二诊:服上方7剂后,上述症状明显改善,乏力缓解,颈前疼痛较前减轻,仍有头痛汗出,偶有头部昏蒙,稍有口干。上方黄芪改15 g,加川芎、半夏各9 g,当归15 g。14剂,每天1剂,水煎服。2015年12月2日三诊:颈前疼痛减轻,无口干口渴,乏力不明显,自述5日前与人吵架后情志不疏,近几日偶有胸闷,头痛减轻,月经期伴腰痛。上方去黄芪、半夏,加香附、白芍各9 g,穿山甲30 g,杜仲15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并嘱患者畅情志,节饮食。患者治疗结束后复诊:无颈前疼痛,乏力及汗出不明显,无口干口渴,无心慌胸闷,无头晕头痛,纳可眠可,二便调,诸症消除,效果佳。
按:据症分析患者属于痰毒互结,兼气阴不足、肝郁化火之证。痰毒互结,阻于颈部,不通则痛,故见颈前肿大疼痛;久病损伤正气,致气阴不足,故见全身乏力、平素怕冷、易自汗出、口干、舌淡、脉细;头晕头痛、情绪急躁易怒、眠差不易入睡、苔薄黄、脉弦乃因肝郁化火所致。故以解毒化痰消瘿,佐以益气养阴、疏肝泄火为法。应用牟教授经验方加减治疗,药证相符,痰毒得消,气阴得复,肝火得泄,故诸症自除。
[1]明·陈实功.外科正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49.
[2]梁苹茂,黄梦哲,刘倩.瘿病原道说解[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9):1943-1946.
(责任编辑:冯天保,郑锋玲)
R581.4
A
0256-7415(2016)09-0184-02
10.13457/j.cnki.jncm.2016.09.082
2016-03-25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2014GSF119040)
刘施吟(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牟淑敏,E-mail:YaYa200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