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之,冯伟勋
清远市中医院脾胃科,广东 清远 511500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经方证治规律探讨
张毅之,冯伟勋
清远市中医院脾胃科,广东 清远 511500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经方证治;阳虚寒滞型;寒实内结型;气机郁滞型;湿热内蕴型;寒热错杂型;瘀血内结型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与生理事件(如进食、排便或月经)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功能性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并排除器质性病变以及其他与腹痛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疾病[1],相当于中医学“腹痛病”“心下痛”等,病位主要在脾胃,涉及大肠、小肠、肝、胆、三焦、肾等脏器,病机相对比较复杂。现代医学主要以心理辅导、抗过敏及三环类抗抑郁治疗,但疗效不甚理想。因此病病程较长,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症状反反复复,缠绵难愈,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及心理负担;患者常年反复就医,长期治疗,给患者及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2]。《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经方,药简效著,疗效确切,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作者以经方为主辨治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试分述如下。
1.1阳虚寒滞型本型多见于老年患者,或久病体虚之人,病势缓慢,久病不愈,症见腹部隐痛,绵绵持久,喜温喜按,空腹或劳累后腹痛加重,得食痛减,食后腹部胀满,纳呆,神疲懒言,四肢不温,面色少华或萎黄,大便溏薄,或初硬后溏,或大便色黑,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迟或沉细弱。方用小建中汤加减;气虚明显者予黄芪建中汤加减;血虚者予当归建中汤加减;脾胃阳衰,寒湿气滞者予大建中汤加减;伴有泄泻,四肢逆冷,腹胀者,予理中汤加减;脾肾阳衰,腹痛伴有下利不止,四肢厥冷,予四逆汤加减。伴腹部胀满者,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恶心呕吐者,合小半夏汤;头目眩晕,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1.2寒实内结型本型多见于体质较为壮实,平素嗜食生冷粘腻,常腹痛绵绵,急性加重,症见腹部疼痛,缠绵难愈,可急性加重,骤然发作,以绞痛为主,可伴有恶寒发热,遇冷即发或加重,得热痛减,痛时不思饮食,可伴有食后呕吐,呕吐物清稀,可伴有不消化食物,呕后腹痛可暂时缓解,移时再发,大便秘结,舌苔白,平素脉沉紧,发时弦紧。痛发时予温下寒积,散寒止痛,方用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以攻下寒实凝滞;呕吐者,加吴茱萸、生姜;绞痛较重者,加全蝎。缓解期应加强温补脾胃,可予理中汤以温中散寒;肾阳亏虚者用附桂理中汤,上方中均可加大量黄芪以补气扶正。
1.3气机郁滞型本型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多见,身体状况一般情况尚可,平素思想负担较重,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常发作性腹部胀痛,可连及胁下,或见腹部游走性疼痛,部位不定,伴有胃脘饱闷不适,食后尤甚,面容抑郁,胸闷太息,口苦咽干,得矢气则疼痛稍缓,大便不畅,女性可见月经不畅,经行腹痛,舌淡或红,苔白腻,脉沉或沉弦。治宜理气止痛,方用四逆散加减。若脾胃亏虚,胆火内郁,口苦咽干较重,纳差,舌淡胖,脉沉无力,宜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若伴脾胃虚寒,伴便溏下利,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若脾胃之气不亏,阳明内实,大便干结较重,方用柴胡加芒硝汤。
1.4湿热内蕴型本型常见于体质较为壮实,中青年为主,平素食欲较好,善饮或嗜食肥甘厚味。症见腹部痞满疼痛,缠绵难愈,食欲较佳,食后可见腹满,食嗅嗳气,口中气浊,大便不调,粘腻不畅,结肠镜下息肉较为常见,小便黄,舌质稍红,苔黄而腻,或仅见舌根苔腻,脉沉而滑数,或弦滑。治宜清热化湿,行气除满;方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湿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合茵陈四苓汤;伴腹胀不适,矢气不畅者,合厚朴三物汤加木香;大便粘滞,排便不畅较重者,合白头翁汤;伴有失眠心烦,纳食减少者,合栀子豉汤及橘皮竹茹汤。
1.5寒热错杂型本型临床最为常见,可见于各种体质特点人群中,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症见腹部疼痛,进食冷热之物均可加重,伴有腹部胀满不适,大便不调,或见排便不畅,或大便稀烂,或泄泻,腹痛时欲便,便后痛减,舌淡红或稍红,苔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间,脉沉弦,或沉滑,或弦滑数。治法应根据寒热比例的多少,寒热并用,散寒清热,以乌梅丸为主方。寒重者,加重干姜、附子、桂枝等温药用量,减少黄连、黄柏用量;热重者,则加重黄连、黄柏用量,减少干姜等药物用量;脐周痛为主者,加广藿香、佩兰、木香;少腹及两侧痛为主者,加小茴香、乌药;腹痛而泻,泻后痛减明显者,加葛根、茯苓、白芍。
1.6瘀血内结型本型多见于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女性则有人流史,平素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症见腹痛疼痛,如针刺刀割,痛处较为固定,按之痛剧,痛时持久,食后或入夜痛甚,或大便色黑,或月经夹有黑色血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或涩。治法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法;方以大黄蛰虫丸为主方加减治疗。若大便秘结干燥,用桃核承气汤加减;若月经不调,夹有血块或子宫肌瘤者,合桂枝茯苓丸;若下腹痛甚,恶寒喜温,合温经汤;若体质羸弱,气血不足,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症状缠绵难愈,病情反复,多种治疗方法往往初期有效,继则效减,甚至无效,四处求医,造成患者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故深入研究经方治疗规律,提高本病的治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1脉证合参,方证对应功能性腹痛综合征为常见病,难治病,目前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灵枢·九针十二原》教导我们“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运用经方辨治本病,关键在于脉证合参,细致辨证,方证相对,从而提高疗效。在临证之时,应仔细询问病史、具体腹痛的表现、重要的兼证等,全面收集临床症状及舌脉,通过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辨证方法,确定证型,对应经方方证体系,确定主方。作者体会,严谨的辨治流程,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尽量做到“有是证,用是方”,避免臆断。
2.2抓住主症,兼顾兼症本病主症为腹痛,对腹痛的类型、性质、发作规律等内容正确而全面地把握,对正确辨证具有指导作用,从而提高疗效。《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腹痛病亦复如是。如疼痛性质为隐痛,无明显压痛,病性以虚证为主,若有固定轻度压痛点,往往为虚中夹实,如脾胃气虚,或虚寒夹有湿热、寒实、气滞等;若腹部疼痛,按之痛剧,或拒按,则以实证为主;若腹部冷痛,得温则减,或绞痛,发作时疼痛剧烈,移时痛减,则以寒证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或寒实内结,而伴有气滞。若腹部灼热疼痛,往往以热证为主,如湿热内蕴。在正确把握主证的前提下,应全面把握兼证,如伴有四肢逆冷、下利,纳差,多为虚寒;如伴腹胀,食后胀甚,大便不调,舌苔黄腻,多为湿热,或寒热错杂;若伴有腹痛随情绪波动而时发时止者,多为气机阻滞;若腹痛时发时止,发时四肢逆冷,或冷汗出,移时好转者,多为寒实内结。
2.3结合体质,全面把握体质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后经张仲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如《伤寒杂病论》将人划分为强人、羸人、盛人、瘦人、虚弱家、亡血家、汗家、酒家、淋家、湿家等类型,体现了对临床病理性体质的认识[3],提示了临床辨证及遣方不但要根据脉证,同时要结合患者的体质因素。作者体会,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因其病程较长,症状缠绵难愈等特点,与患者体质因素密切相关,故全面把握患者体质特征,对治愈本病有积极的作用。如体质壮实,平素食欲较好,嗜食肥甘之人,往往属于脾胃湿热体质,而腹痛的证型多为湿热内蕴证;若患者体质尚可,平素喜好贪凉饮冷,体质多为寒实体质,腹痛证型多为寒实内结证;若体质羸弱,或久病体虚者,多为阳虚寒滞等。
2.4心理疏导,提高疗效本病属于慢性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可造成患者思想负担较重,疑心重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而患者心理情志异常亦会影响本病的发生发展,故心理与腹痛二者互相影响,相互为因。中医学非常重视情志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伤寒杂病论》亦重视情志异常在外感内伤疾病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如“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等。故在应用经方治疗本病的同时,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指导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态度,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经方治疗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应用广泛,疗效良好,熟知经方辨证方证体系,脉证合参,方证相对,灵活化裁,是运用经方治疗本病的前提;结合体质辨识、心理疏导是提高本病经方治疗疗效的关键。同时应注意饮食调养、情志调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稳定治疗效果,提高远期疗效。
[1]闫斌,崔立红,彭丽华,等.海军官兵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34(6):547-549.
[2]张丛,曹泽伟.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腹痛综合征55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8):17-18.
[3]陈辉,陶汉华.体质学说与仲景桂枝汤证[J].中医药学刊,2005,23(4):675-676.
(责任编辑:刘淑婷)
R442.8
A
0256-7415(2016)09-0006-02
10.13457/j.cnki.jncm.2016.09.004
2016-02-25
[作者介绍]张毅之(1979-),男,中医学博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