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强,张彦军,慕向前,李中锋,陈文,朱宝
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2甘肃中医药大学
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研究进展*
邓强1,张彦军1,慕向前2,李中锋1,陈文1,朱宝2
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2甘肃中医药大学
从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方面探讨近几年对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研究和治疗进展,指出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工作方式的不断改变,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不断成为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随着对颈椎以及脊柱解剖结构、载荷传导方式、退化与退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治疗理念不断发生着改变、治疗方案不断发生改进,但仍尚未形成为同行们所公认的治疗方案和标准。
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研究进展
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Cervicogenic b1ood pressure abnorma1ity),是指由于颈椎骨关节错位,椎曲紊乱,刺激或压迫颈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导致基底动脉缺血,脑供血障碍而致头痛、眩晕和血压偏高、偏低或波动不定的病症,其中以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多见[1]。在发病率方面目前尚无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据现有病例统计显示其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颈脊源性高血压异常占颈椎病的6.7%~18%,占人群高血压的15.0%~21.9%,临床表现方面高血压的发病率约是低血压发病率的10倍左右[2-4]。现查阅近几年关于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国内外资料,就其相关性研究综述如下:
1.1祖国医学的认识对于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祖国传统医学暂无比较明确的或对应的命名,依据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颈项痛”“眩晕”“头痛”“痹症”等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肝肾亏虚以及膀胱经、太阳经等经脉受外邪侵扰有关。当肌肤经脉感受风、寒、暑、湿外邪侵袭,且因机体素虚、气血瘀滞均可诱发本病。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发病的根本,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为标[5-6]。本病的病因主要有内因及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有:1)《素问·宣明五气论篇》曰:“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指出过劳及过逸都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2)《灵枢·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景岳全书》提出“无虚不作眩”,且在治疗上主张“当以治虚为主”的观点;3)因禀赋不足,年老气衰,盛不能“纳五脏之精气而藏之”,引起督脉空虚,髓生不足,引发此病。外因多指气滞血瘀而言,颈部遭受外伤、劳损;外感风、寒、湿侵袭,导致气血瘀滞,经络痹阻而引起该病。
1.2现代医学对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发病机制的研究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病因研究尚不明了,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交感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相关,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当某种因素造成颈椎椎曲异常、椎体之间的序列异常以及各种劳损、退变造成颈椎失稳,椎旁肌肉紧张痉挛、炎症、或肌肉等软组织松弛,引起颈椎所受张力不平衡,进而导致椎体骨关节轻度位移,对颈交感神经节形成直接或间接刺激,导致其节后纤维兴奋性改变,从而引起其所支配的血管壁的舒缩运动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导致血压异常波动,是颈源性血压异常症的重要原因之一[7]。贺俊民等[8]通过研究发现刺激家兔颈交感神经节和椎动脉可使血压出现波动情况,说明颈交感神经节和椎动脉受刺激与血压异常波动相关,同时也发现上段颈椎病变易导致高血压,而下段颈椎病变易导致低血压;椎-基底动脉硬化及体液调节失常也是颈源性高血异常症的机制之一[9]。颈椎病可导致血压异常为同行所认可,且已证实颈上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1 gang1ion,SCG)受刺激可引起血压升高[10]。SCG与心脑血管、内分泌免疫器官直接产生联系,并在解剖关系上与颈椎相邻,当颈椎的肌肉持续紧张或椎体之间产生一定的错位、小关节紊乱、椎体退行性变后刺激SCG能发射性引起血压升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与高血压的形成密切相关[11],SCG节前纤维起自上胸段T1~6脊髓侧角内,并通过脊髓与脑干内自主神经中枢延髓腹外侧头端升压区直接产生联系,而后经白交通支至胸段交感干,在交感干内上行至C1~C3或C2~C1横突水平[12],在胸锁乳突肌区、颈动脉鞘与头长肌之间,颈深筋膜椎前层的深面,由于以寰枢椎为中心的上颈段变异畸形较多,缺少椎间盘,关节囊松弛,关节稳定性差,横突较C3、C4长,并且颈椎的大部分运动都发生在上颈段,容易导致颈椎关节紊乱,因此,容易刺激SCG引起血压升高。颈段脊髓受压并持续一定时限后可造成脊前动脉缺血,引起侧角内交感神经细胞功能障碍,通过细胞信号的传导,导致心脑血管舒缩失常而引起心律失常及血压异常[13]。椎动脉型颈椎病对血压异常的影响最主要的诱因为椎动脉供血减少,导致脑干、高脊髓内的网状结构缺血,通过导致心率紊乱而诱发血压异常[14];植物神经受累后导致继发性神经体液变化,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对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靶器官细胞信号的释放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特别是颈源性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15]。何宗宝等[16]认为颈椎小关节错位、紊乱以及颈屈消失或由于颈椎椎体退行性变后增生的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减少,可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
下颈段解剖关系异常以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后产生血压下降主要原因有:1)由于颈下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广泛分布于椎动脉管壁内,当下颈段颈椎失稳对其前面的颈下交感神经节或星状神经节造成刺激,节后纤维的兴奋性增高,引起椎动脉内血管平滑肌收缩、官腔直径变小,使脑干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延髓网状结构的减压区(尾内侧部)受缺血缺氧等刺激,舒血管运动中枢的兴奋性增高,从而导致血压下降(颈椎性低血压)[17-18];2)颈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可刺激颈动脉窦,通过颈动脉窦可反射性地降低血压,引起颈椎病性低血压[19]。
2.1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临床特点通过查阅现有文献报道并结合相关临床可知:1)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主要表现为早期血压变化与颈椎病变同时发作[20]。2)早轻晚重,呈非杓型,舒张压高、脉压小、单纯服用抗血压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7]。3)多伴有颈肩部酸痛不适和头昏、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心悸、出现情绪、记忆等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21-22]。4)血压变化特点为:颈椎病症状明显时血压升高明显,颈椎病症状好转时,血压下降恢复正常,血压波动幅度减少;且早期血压异常多呈波动性,发作多与颈部劳累损伤有关,中期血压呈持续性高血压或低血压,血压异常表现为双侧上肢血压与卧位、坐位血压差别较大,中后期多伴有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23]。
2.2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诊断目前对于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诊断,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12年对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诊断标准提出如下建议[1]:1)病史:具有颈部慢性劳损、疼痛、活动障碍病史;2)症状:血压升高和降低与颈椎疼痛同步发作,患者出现颈部疼痛不适等颈椎病症状时,血压也产生一定程度的波动。颈部症状缓解时,血压也随之改变;形成固定高血压或者低血压之前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患者血压波动不定,降压药物疗效不佳,而治疗颈椎病变后血压改善明显;3)体征:颈部检查见,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或者横突偏移、相应棘突压痛;血压检测,早期血压呈波动状态,发作期常常与颈部劳累因素有关,血压波动一般经过2~3周缓解;中后期呈持续高压或者低压,且双上肢在卧位、坐位状态下差别较大,一般大于10 mmHg(1 mmHg=0.133 kPa);4)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异常,钩椎关节不对称,椎间隙变小,椎骨移位,椎骨增生,项韧带钙化或伴有寰枢关节间隙不对称;(2)CT检查:可有枢椎齿状突偏移,椎间盘突出或者膨出,相应硬膜囊受压等;(3)MRI检查:可见椎间盘膨出或者突出,相应硬囊膜受压,或黄韧带增厚等改变;(4)辅助检查:经颅多普勒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在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治疗方面,目前学者们多推崇首先治疗颈椎以及与胸椎等病变有关的脊源性病变,在积极治疗脊源性病变的基础上严格控制血压波动,防止心脑血管意外发生,且多主张保守治疗。但随着对颈脊源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明了,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治疗理念不断更新,治疗方案多样,尤其在国内,由于国内中医正骨手法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使得中医正骨手法结合中医药、针灸等综合疗法在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治疗方面取得显著疗效。
3.1传统整脊手法治疗以脊柱正常解剖结构为基础,结合影像学资料及临床查体确定半脱位或者偏移的椎体,在熟悉半脱位或偏外的方向下,采用整脊手法,对颈脊进行调整;同时强调在手法治疗前对局部肌肉等软组织进行松解,严禁采用暴力手法整复,且不强调一次性复位成功,防止加重损伤。骆大富等[24]采用仰卧拔伸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颈性高血压56例,治疗后经过半年以上的随访,结果显示痊愈40例,有效15例,无效1例;马界等[25]通过观察研究针灸治疗颈性高血压患者60例,结果显示显效7例(11.7%);有效44例(73.3%),总有效率达到85%;万玲霞[26]运用定点旋扳手法配合中医理疗手法对颈项部肌肉进行理疗,治疗颈性高血压30例,疗程30天,结果显示治愈14例,好转13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89.9%。传统整脊手法,不仅能对对合不良或紊乱的小关节进行调整,且对颈项部肌肉等软组织进行放松,可达到有效治疗目的,但由于治疗手法众多,对于手法治疗的具体适应症尚需进一步研究。
3.2热敷治疗热敷治疗多是外用中药制剂对颈、胸椎以及椎旁肌肉进行热敷,通过药物局部渗透以及热量的传导,使局部肌肉组织放松,血液循环增加,促进炎症介质等致痛物质的吸收,有效缓解颈部疼痛不适;通过放松肌肉等组织逐渐调整椎体与椎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缓解因椎体的半脱位或者偏移对椎动脉等的刺激;彭欣辉[27]研究运用颈椎热敷疗法治疗颈椎病相关性高血压的疗效,治疗颈脊源性高血压患者102例,显效12例,有效8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93.1%。
3.3多学科交叉综合治疗对于颈椎病的治疗,目前具有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案,且治疗手段较多,针灸、牵引、按摩、小针刀松解、各种物理治疗方法以及功能锻炼在对颈椎病以及脊椎疾患的治疗上,均取得了满意的中长期疗效,且以上治疗手段同样适用于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王艳红等[23]探讨了多学科交叉综合治疗颈脊源性高血压,通过药物,配合颈椎牵引、按摩、理疗等治疗手段,对确诊为颈型高血压的14例患者治疗2周后,血压全部降至正常,疗效满意;郭锋等[28]以星状神经节注射为主配合小针刀松解等综合治疗颈源性高血压112例,结果显示痊愈70例,明显好转32例,好转10例;李秀玲等[29]采用常规降压药内服,颈椎定点伸引术结合肌肉起止点推拿疗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106例,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和血压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治疗颈脊源性高血压,在血压波动明显时,为防止并发症及组织器官的损伤,可在治疗颈椎病变的基础上适当配合降压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3.4后期颈部保护及功能锻炼对于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治疗在通过治疗颈椎、胸椎病变来缓解及治疗血压波动、异常的原则下,许多学者主张在取得初步疗效后,应加强对颈椎以及脊柱的保护和功能锻炼,从而更好地维持满意的疗效,有效减少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的发生频率。平祥华等[30]研究颈托对50例颈源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愈26例,显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0%。功能锻炼需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需要每天坚持;具有较好疗效的颈椎保健锻炼法有飞燕点水法、颈椎五步操、颈椎七步操以及游泳等,可有效预防颈椎病的复发,预防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发生。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工作方式的改变,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不断成为医学研究的新导向。但是,在对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研究目前尚存在以下缺陷:1)根据目前检索到的文献,其中临床研究报道占绝大多数,基础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具体发病机理尚需更深层次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治疗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提供新的治疗导向;2)目前对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治疗,多数学者推崇药物干预结合中医整脊手法综合治疗,但国内整脊手法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创新,流派众多,不同手法的治疗目的各有侧重,因此,在对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治疗上,对手法的适应症以及禁忌症尚缺乏较明确的建议;3)在对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临床疗效报道中,治疗方法多以药物治疗结合中医手法治疗、针灸、小针刀、物理疗法等综合疗法为主,对其中某种治疗手段的研究存在较多的干扰因素,且疗效缺乏明确的客观指标进行定量评定,多以问卷调查等主观指标进行试验设计,试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因此,建议在对疼痛等疗效的检测上,可结合红外热像等现代化检测手段,使试验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并为中医治疗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走向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工作需求不断提高,对疾病治疗疗效的要求越来越高[31],但是,因患者经济水平、医疗条件以及近年来医保政策的影响,对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临床治疗及研究造成一定的干扰。
虽然目前对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研究及治疗存在上述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与研发,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更多相关专业人士的长期关注和参与研究,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将会对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提供更好更适用于临床的治疗手段。
[1]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中国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2-54.
[2]郑胜明,张海芬,范炳华.颈性高血压研究概况[J].中医正骨,2011,23(4):35.
[3]唐勇,李健,唐圣印.颈椎病导致血压异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2):18-19.
[4]包春宇,刘兆强.颈源性高血压的认识与治疗[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4):333-334.
[5]卢玉平.颈椎病诊治浅见[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3):49.
[6]潘万雄.颈椎病的中医辨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22):83.
[7]王宗满.颈椎病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J].当代医学,2009,15(6):45.
[8]贺俊民,陈忠和,韦贵康,等.刺激兔颈交感神经节及椎动脉对血压影响的实验观察[J].中国骨伤,2000,13(3):144-146.
[9]赖春柏,段俊峰.颈源性高血压实验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09,30(1):75-77.
[10]杨彬,何宗宝.颈上神经节与颈源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2):129-131.
[11]Di Bona G F.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and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13,61(3):556-560.
[12]McMul lan S,Pi l ow sky PM.Sympathetic premot or neurones project to and are influenced by neurones in the contralateral rostral vent r ol at er al medulla of the rat in vivo[J].Brain Res,2012(1439):34-43.
[13]潘之清.颈椎病[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89.
[14]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8.
[15]崔韶阳.针刺治疗高血压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8,33(3):208-212.
[16]何宗宝,吕有魁,陈东昌,等.手法整复寰枢关节位移治疗颈椎性高血压60例临床体会[J].颈腰痛杂志,2011,32(2): 156-157.
[17]何宗宝,吕有魁,陈东昌.颈椎性血压异常国内研究概况[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9):637-639.
[18]刘洪涛.颈椎部位与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9):1214-1244.
[19]孙海波,周昌伟,刘明辉,等.颈椎性血压异常动物实验观察报告[J].中国伤残医学,2007,15(3):10-12.
[20]苏健榆,曾广民,严利南,等.颈性高血压68例临床观察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18(9):889-890.
[21]李巧英,赵子彦,李志军,等.颈椎病患者动态血压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8):73-75.
[22]丁艳平.摘除颈上神经节对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及学习记忆的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2008.
[23]王艳红,世慧娜.颈型高血压的诊治体会[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7):1394.
[24]骆大富,石凌辉,李上县.手法治疗颈椎病性高血压56例[J].按摩与导引,2007,23(9):33-34.
[25]马界,邹景霞,胡适光.特定手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病6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4):102-103.
[26]万玲霞.旋扳复位法治疗颈性高血压3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0(13):94-95.
[27]彭欣辉.热敷疗法治疗颈椎病相关性高血压102例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36-37.
[28]郭锋,吴素蓉,林爱民,等.颈源性高血压112例治疗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9):857-858.
[29]李秀玲,杜磊,李藏芬,等.颈椎定点伸引术结合肌肉起止点疗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J].中国康复,2010,25(2):112-114.
[30]平祥华,周均,徐冠军.颈托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11):1072-1073.
[31]Han H,Zhao L,Yu R,et al.Knowledge,attitude and behavior on blood lipid among people participated in health examination in Changsha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 ors[J].Zhong N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2014,39(12):1285-1291.
Research Progress of Cervicogenic Blood Pressure Abnormality
DENG Qiang1,ZHANG Yanjun1,MU Xiangqian2,LI Zhongfeng1,CHEN Wen1,ZHU Bao2
1 Gan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50,China;2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study and therapeutic progress of cervicogenic blood pressure abnormality in recent years were explored from the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features,as the life habits and work style of the people changed gradually,cervicogenic blood pressure abnormality has become the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ed disease in clinical work,simultaneously,as the study about anatomic structure of cervical vertebra and spine,load conduction mode,degeneration and regression deepened,therapeutic concept of cervicogenic blood pressure abnormality and therapeutic regimen changed gradually,but therapeutic plan and standard were not acknowledged and not yet formed.
cervicogenic blood pressure abnormality;pathogenesis;clinical features;research progress
R544
A
1004-6852(2016)05-0138-04
2015-11-05
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项目[编号SATCM-2015-BZ(241)]。
邓强(1970—),男,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秘书长,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甘肃省中医药学会整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联骨伤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专科专病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初级创伤救治教师,《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编委,《骨伤论坛》编委。研究方向:脊柱疾病的中医药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