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生命厚度

2016-02-21 00:39沈文凡
杜甫研究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杜甫诗歌生命

沈文凡

论杜甫诗歌的生命厚度

沈文凡

杜甫其人,少承家世修养,后又历尽沧桑,终得以酝酿出一颗深厚博大的天才慧心。他的作品则因继承深,功力厚,含蕴广,变化多,而表现为情感承载笃挚,结构安排巧妙,意象感发高远。尤其是他诗中所体现的“大庇精神”以及“闻”的人文情怀与思想,成就了杜甫以生命为诗而无人能及,甚至可以称“圣”的艺术高度与生命厚度。

杜甫 生命厚度 人文情怀 情感容量 结构意象

南宋诗人李纲曾作《杜子美》一诗赞美杜甫说“杜陵老布衣,饥走半天下。作诗千万篇,一一干教化……笔端笼万物,天地入陶冶。岂徒号诗史,诚足继风雅……呜呼诗人师,万世谁为亚。”自古以来,诗坛中可称圣者,的确仅杜甫一人而已。并且自晚唐至明清,赞杜者众,学杜者多,而终究没有能够真正出于蓝者。探究杜甫如何得此殊荣,何以有如此不可撼动地位的因由,当为杜诗自有其无人能及的人文情怀与生命厚度。这一厚重的诗歌生命、文学生命如何酝酿形成,其集大成的情感容量以何种姿态展示呈现,值得仔细品味与体察。

“二流的诗人,以诗为生命;一流的诗人,以生命为诗。”(公木语)杜甫正是一个以生命为诗的圣者。从其“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①到其生命最后一刻的绝笔诗“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五十八载生命历程中,杜甫没有一刻泯灭他的诗心,没有一刻放弃他的意志。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杜甫)他以自己的生命抒写他的诗篇,以自己的生活实践他的诗篇,把自己的生命与诗歌的生命完全结合起来,他全部的作品是他整个生命和生活的实践。”②而杜甫诗歌与生命相结合所发出的轰鸣巨响,所迸发出的生生不已的光热和感动,则是伴随着他流离辗转的经历之中,通过对世间万物的无尽关怀,对天下苍生之疾苦的敏锐体察而真正彰显的。

据杜甫晚年诗作《壮游》一诗追述,“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可见他最初是在十四五岁时起步入文坛。在安史之乱前,大致经历了从吴越开始的漫游,后回洛阳应举不第,又游齐赵,知遇李白、高适。三人同游梁、宋,后又到齐州,至东鲁国。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③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画鹰》等等。

尽管人生还未曾经历过多的起伏与沧桑,心灵对人间冷暖还未有过多的体认与思考;尽管这些作品从艺术上来看,还都是以叙事为主,章法布局还多显得中规中矩;尽管此时杜甫还仅仅是凭着自己的才华和书生意气来看待社会,理解人生的。然而,无论是写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还是咏物“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马》),杜甫的诗句都是从此早期就可以看出他的力量与感情性格的投入。咏马咏鹰,写山写水,年少时的诗行间,便皆是崇高壮美的事物,力透纸背的语言。可以说,天生之才,他的性情、心态、禀赋本就有所差异。至经历丰富,阅尽尘埃,内心所承载的生命容量与厚度就自然不同。

至其三十五岁,长安应举落第,困居长安十年,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生活。虽然此时诗歌多涉及宴游、赠酬、干谒等内容,④而相比于历来此类诗歌多有阿谀逢迎之语的传统来看,杜甫仍然显示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自信与真诚,以及不局限于个人情感的对社稷与天下的痴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官定后戏赠》),这些诗作体现出的是其自信与自负心态支配下的潇洒与狂放,亦是关注社会,心怀天下的一片赤诚。这也是杜甫诗歌写实精神的起点。

而真正酝酿成其厚重诗心生命的人生经历,还应当是自安史乱起后的生命时光。人至中年,家国罹难,历尽沧桑,颠沛流离。在这深重的苦难之中,诗人开始了更多的经历与承受。一颗赤子之心,一双忧生之眼,涵融了自己以及整个社会群体全部的苦难与希望。一个生命变得厚重,一颗诗心变得厚重。自此,杜甫的诗歌真正意义上与其个人以及天下苍生的生命、生活的结合,与其博大、真挚、充满力量的心怀与志意结合,并且在艺术上亦兼容并蓄。无论内容、情感深度、艺术技巧,都能臻于至境,可谓是“集大成者”。因而无比厚重、伟大,留给后世生生不已的感动。下文将从不同角度,围绕杜甫这一时期的作品⑤,对此厚重的生命情怀的成因与表现做深析详论。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有云:

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有所总萃焉。……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⑥

叶嘉莹先生在分析论述杜甫伟大成就的原因时也曾说:

我以为其主要因素,实可简单归纳为以下两点:其一,是因为他生于可以集大成之足以有为的时代,其二,是因为他之禀有可以集大成之足以有为的容量。⑦

这都可以说明,从成因来看,一个伟大诗人的诞生,一定是多种因素交织遇合的并美。其家世渊源、所处时代,以及个人的资质慧心、情感容量、艺术积累等等诸多层次互相交织调和,最终铸成一个深厚的生命,铸成一位“集大成者”。

从外部因素分析,与他人不同的是⑧,杜甫一份虔诚炽热的仁者之心的最初酝酿,是和他的家世、生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的。

从中可以看出,杜甫的家族,不仅是有读书仕宦的文学诗歌传统,更有一种品格修养的道德传统。他的先祖“传之以义礼智信”,使杜甫从小就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并且,杜甫的外祖母是武后时期义阳王李琮的女儿,亦属于唐朝宗室。可以说,从出生起,他的血脉里,便注入了一种忠君的情愫,一种生命和国家社稷休戚相连的虔诚情怀。

皆言杜甫忠爱缠绵,“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壮游》),“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客堂》),“霜天到宫阙,恋主寸心明”(《柳司马至》)。在战乱频仍,家国危亡的特定历史时期,在一位有着深厚家学诗教修养,经历了唐帝三朝诗人的深沉厚重的内心之中,忠君、爱国、悯民之情是相互交融的。付诸于诗,每一首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情感的毅然笃然,坚定深厚。

着眼向内观照。杜甫的才情既深厚且博大,称圣诗坛。后世模仿研习老杜者众多,而却始终无人能出其右,个中原因值得深究。圣人与天才如何形成?杜甫内在的天才慧心如何酝酿?向前追溯,或可从古时“才德之辩”“因才生法”的观念中得出一些线索和渊源。

孟子《告子上》载他答公都子语:

孟子认为,才性是善的,他以仁论才,以仁说圣,同前述孔子所言联系,皆可以把文才、圣者纳入到儒家的道德思想体系中。由此可见,自古才性与德行是不可分割的。

而杜甫,其才本大,又自幼恪守儒家思想规范,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守。他忠爱缠绵,所写作品亦多是直面社会现实,忧心芸芸众生的。在生命与作品本质上,自有一种可以称圣的力量。

杜甫以生命为诗,在思想情感方面最为重要的体现就是他的人文情怀。这主要从他诗中“闻”的思想与“大庇”的思想体现出来。一者在于他“以史笔为诗”,勇于反映现实,不避丑陋,真实而赤诚;二者在于他的眼光与情感的丰富性,不局限于一己之事,一己之情,而是包含着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关怀。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经历丰富,明眼玩味,一腔赤诚到底,他的诗即是最现实的生命和生活。面对黎民苦难,他多方面地反映,并尽其所能让上层统治阶级了解,让天下周知。“宵旰忧虞轸,黎元疾苦骈”(《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行次昭陵》),“请哀疮痍深,告诉皇华使”(《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同时他也分析造成人民苦难的原因并提出拯救人民苦难的方法。“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四韵》),“必若救疮痍,应先去蝥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谁能扣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他不避丑陋,从不刻意修饰,从不超然世外。其所写即所见,丑恶的现实即配丑恶的字眼,绝无包藏与躲避,而诗句更加波澜老成。“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悲陈陶》。“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送灵州李判官》)。虽不在其位,却无时无刻不关注时事,关注国运与黎民命运。这已然突破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从而显得更加博大深厚。

另一方面,杜诗所谓“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大庇”者,即是情怀博大,从未局限于一己之情,而是对家国、妻儿,对社会群体,甚至天地间的飞虫草木,无不关怀备至。

“兵戈未息人未苏,天子亦念西南隅”(《入秦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释闷》);“至令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忆昔二首》);“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寄柏学士林居》);“王室仍多故,苍生倚大臣”(《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从以上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希望国君乱极思治,克还旧都,恢复中兴,忧世救时。对于百姓,亦有要求和规范,希望臣民都能报效国家,为天子分忧。其用意恳切,论事切中,忠君之诚,爱民之挚统一在反对安史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范围里。这是一种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维护封建政权、维护封建君主统治范围的爱国主义,是杜甫政治理想的一个特色,也是其“大庇”之广博涵容思想的体现之一。

再如其安史之乱后困居长安时所写《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乾坤动荡,与妻儿遥隔万里,一诗吟出,字字含情。“独看”之人实在长安,却能从对面着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对妻子的一片怜惜与痴情。童稚儿女,尚未谙离愁,而我于长安,遥遥相忆,何其深挚,何其婉切。尾联“双照”二字,兼含着回忆与希望,一片深情皆由月色照出。

至其半年后所作《述怀》“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再至其肃宗乾元二年(759)春,自洛阳返华州途中所作《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再至其流寓夔州所作的《江汉》“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等诸多诗句,写亲情、友情、家国之情、天下之情。我们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杜甫的情感容量的博大、真诚与执着。恰如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言:“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杜甫似乎并未同他人一般,在久经世事沧桑后,学会知命而圆润。他言“老大意转拙”,老骥伏枥,而越发执着坚定。对于“稷与契”,对于天下苍生,他所做到的是“许身”,即是全部生命情感的交付。这看似愚昧的执着背后,是何等感人肺腑的忠爱缠绵!唐末五代韦庄有词云:“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思帝乡·春日游》)杜甫对于天下苍生的情感,亦是如此坚定,诚挚,永不回头。

而且杜甫真挚博大的心怀,不仅是对于家国、妻儿、友人、苦难的黎民苍生,更包含了天地间的花草鸟兽。他对于自然界的一切都极为敏感多情。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曲江二首·其一》只一片飞花,就已然察觉出春天的消逝,更何况“风飘万点”。而如此万点残红飘飞的零落之春,亦正像极了此时风雨飘摇的江山。杜甫以一腔缠绵痴心看在眼里,自然一片哀愁。如此的心理背景,又逢如此的葬花天气,手挥目送之间,便尽是诗人的锐感深情。“且看欲尽花经眼”,花虽已是欲尽之花,而我终不肯弃之。虽是万般无奈于其零落,然爱怜之心仍不减分毫。风雨过后,就算只剩几点残红,我仍无比珍重爱惜,必要在其零落之前看尽它的美丽。虽伤感深重,仍不辞杯酒入唇。此间情致,恰似冯延巳《蝶恋花》之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恰似晏小山《阮郎归》之“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从这“且看”与“莫厌”之间,这“欲尽”与“伤多”之间,实字与虚字之间,有几多无奈与不忍,几多伤怀与坚定。一句之中,是怎样百转千回的情意,容纳了多少转折和意蕴。

杜甫自生命酿出的“闻”的思想,“大庇”的思想,如此的人文情怀,付之于诗,自然会成就他诗歌一种超乎众人的生机与力量。孔子云:“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 杜甫真是如此。一生颠沛流离,眼之所见,身之所受,多是残酷风霜。此间场景,在他人笔下,大多幻化成静谧隐逸的山水,抑或飘渺迷离的意象。如王摩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李义山“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尽管置身动荡之中,笔下依然是优美安静的情景。杜甫则不然,其所写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羌村三首·其三》)。他是睁了眼去看,去面对,是所写即所见。纵然是血淋淋的现实,也从未选择过逃避,而是用全部的深情和力量,把一切都担荷起来。正如其《春水生二绝·其一》所云:“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

也正因有此直面与担荷,真正以生命为诗,杜甫便可心容万物,情系千钧。他高呼“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谓“大庇”者,即是天地苍生皆入怀抱,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深情与关怀。人间景物,欢喜忧伤,出乎笔端,都充满生机与力量,化为诗行,气韵有如大地上的苍茫山水,神致恰似山峦间的挺然松柏,不但伟大,而且情怀高尚。

写景如《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其中色调与所绘景色,何等生机,何等清洁,由清洁而高尚。后二句窗含之景为何——西岭千秋雪;门泊之物为何——东吴万里船。此间所包容的,皆是壮阔苍茫的景象,有力而伟大。虽是静景,读来亦觉有如河水拍堤,虽无人物,也充满生机。

又如《对雪》中二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这的确是诗眼观之而成。虽是严寒中的苦涩景致,而却在苦寒中饱含生机,苦中却有生发气象。此种生机是由心力所至,如同春绽百花,是由内而放射的生机与色彩,透过外表,可以感受到其内在生命力的放射,是生动而热烈的情感与心意。

叙事如其于天宝十五载(756)所作《得舍弟消息二首》:

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不知临老日,招得几人魂。

汝懦归无计,吾衰往未期。浪传乌鹊喜,深负鹡鸰诗。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

“汝懦归无计,吾衰往未期”一句,音节顿挫,满心悲哀已融进声情之中。“汝懦”而“吾衰”,真是相见日难,何等悲哀,却悲而不浮,悲而未散,这便是杜甫深厚有力的酝酿功夫。“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无论沉浸在怎样无法逃遁的悲哀之中,却始终能清醒地看到自己,知道自己应往何处去。“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无论处境何其艰难,无论被他所钟情的时代怎样辜负,他仍有着凤凰扑火般执着的赤子之心。勇敢而坚定地承担一切,直面生命,诚挚写出,从不逃避。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暮归》); “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晓发公安》)。其拗律多有入声字,读来真如百石之弓,千斤之弩,可以说是打破了历来诗歌韵的传统,而传达一种力的表现。无论声韵、格律抑或意境,皆是有生,有力。生即是生活,生命;力即是力量,厚度。

另外,杜诗中的“力”还源于一种中国传统道德的酝酿。

前文分析杜甫自幼所受的儒家文化的熏养,已经深刻融于他的性格中,挥之不去。中国儒家传统道德上讲“谦”,这体现在文学中便是“蕴藉”。人称杜甫“沉郁顿挫”,其所写之诗,不似太白“呼儿将出换美酒”“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他遵循着诗的章法,把最真实的现实,他人难以忍受和面对的现实,都原原本本写出来,苦而不怨,哀而不馁。沉挚诗行间,皆是他的勇敢和理想,他的担荷和不放弃,他能够在郁勃中追求,在厚重中进取。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知性并美的大才,他的诗歌中所传达的生命厚度,并不仅仅局限于感性的层面,其对于诗歌艺术层面的安排构思也显示出了超乎常人的巧妙与深厚。

这其中最能体现其章法安排精巧,气脉往来绵延,结构连章用心,整体思致深厚的,还当属他身在夔州,情感与诗艺皆酝酿成熟时所作的《秋兴八首》。

作为七律,其声律对偶工韵整齐,情感安排真挚深厚,饱满热烈,生动有力,前文在对杜甫诗歌进行感性分析所举其他例证时皆已提及,此处仅就艺术层面的知性理解,论其结构安排上超乎寻常而体现的生命厚度。

第一首起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是一个整体的背景,一片苍茫之气笼罩下来。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是具体的表现。从天到地,从江间到塞上,无处不阴郁,无处不萧森。颈联从自然过渡到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他日之泪,故园之心,这是时间上的贯穿。杜甫其人深厚,所吟出的诗句,也不自觉地仿佛与他的血脉相连,是活的情感,活的脉络。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眼前之景。

第二首起句“夔府孤城落日斜”,这便是夔州黄昏之景。黄昏时于旅地眺望心之所念,最是凄凉,所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首尾联写到“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此时已是幽幽静夜,月色缭绕。可见作者是痴望长安,整夜无眠的。

第三首首联“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可见是清晨之景。感叹其对长安的怀念日日夜夜,朝朝暮暮不曾停息,杜甫一片赤诚痴心可以想见。颔联写“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此句写江边之景,亦与前诗是一脉相连,意象相通的。此首尾联是“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五陵”即是长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时间上,前三首是从总起之景物,到黄昏,到夜晚,再到天明,一个朝朝暮暮的往复;在空间上,前三首皆是在写身在夔州,对长安的思念。第三首结尾处已落到长安。

从夔州的景物怀想到长安,这种思念一发不可收拾,第四首开篇即是“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并且,我们看到,此时诗人的感情已经从个人怀念过渡到“百年世事”的宏观维度了。无论从知性的章法抑或感性的情意方面,都不能不让人赞叹他的博大与深厚。这“百年世事”的“百年”既是国家的百年,亦可以是人生的百年。杜甫言“不胜悲”,然而事实上他已将自己以及整个社会群体生命里的苦难全部担荷了起来。此一句七言,承载了何其深厚的情怀和力量。杜甫不仅有真正的感情,而且有足够的功力和学识去呈现和表达。尾联“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仅此一句,思绪又从长安回到了夔州,那长江瑟瑟的秋季。

至此,笔者以《秋兴八首》为例,简单梳理了整个组诗的结构,结合前文对于杜甫诗歌情意内容表现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无论情意表现、用字、句法,至其整组章法安排,杜甫皆有着过人功力。整组诗下来,如此思致,自可见其情思深厚。

另一方面,杜甫后期技巧成熟时的诗作中,多用一些非写实的意象,给人传达一种生命深处的感发,亦使他的诗歌中酝酿出一种他人所不能及的生命厚度。

如其《哀江头》“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此句前面是写,“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自是贵妃受宠之态,“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亦是天子贵妃出游时的雍容盛景。紧接“翻身向天仰射云”,此一举动是一个转折,观其动作,是何等的力量,再接“一笑正坠双飞翼”,又一转折,由上而下,真所谓“笔挽千钧”!此一笔,便从高潮,到坠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感性现实上的迭起。这“正坠双飞翼”的意象,不能不让人联想到马嵬事变,贵妃一朝魂断香消。于是紧接着下句“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又是与前面很强烈的对比。杜甫作诗,章法转折的巧妙,意象安排的深远,着实令人惊叹。

纵观杜甫诗,从其前期《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至其后期《秋兴八首》等诗,所描之景,所传之情,大致完成了一个从现实到非现实的过渡。而正是这些超越现实的意象,能够传达出最深远的寄托。我们看到,上述所举的诗句中,很少出现现实中的人物,即非平叙之写实,又非着力有意地在所写意象上有所刻意寄托,而却能传达出最深远绵延的感动。个中原因即是,杜甫本有现实深厚的感情,又能以其过人的功力,凭着自己的感受重点,传达出超越现实的深远情意。

至此,本文用了不小的篇幅,通过杜甫的家学背景、时代背景、天才资质本身的酝酿形成,以及情感、艺术层面的详细叙述,梳理了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厚重的人文情怀与艺术魅力。正因他继承深,功力厚,含蕴广,变化多,所以情感承载笃挚,结构安排巧妙,意象感发高远。诸此种种,成就了杜甫以生命为诗而无人能及的艺术高度与生命厚度。

宋人程公许《小圃茅亭初成即事十绝句》云:“醉里眉攒万国愁,杜陵聊复傲沧州。扶持何代无人物,鱼鸟飞沉得自由。”杜甫用他的整个生命融其为诗,写尽了他的执着,他的痴心,他的耽溺与挣扎;他百转千回,他忠爱缠绵,他松心慧质,他坚定热烈。几经调和与酝酿,他的诗作有了厚重的人文情怀,即一种生命的重量,伟大崇高,气象万千,终成此千古一圣。我们怀着最虔敬的心意品读,着力将目光触及至其作品深处,情怀深处,亦不枉杜陵老人与吾辈相隔千年而仍旧光辉热烈的一片诗心。

注释:

①本文所引杜甫诗,皆出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注释不一一列出。

②叶嘉莹:《叶嘉莹说杜甫诗》,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7页。

③此一时期的诗作,据浦起龙《读杜心解》统计,有24首;仇兆鳌《杜诗详注》统计,有26首(多出《重题郑氏东亭》与《登历下员外新亭》两首。)

④据杨恩成《杜甫的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一文统计,此时流传下来的诗歌有109首,其中宴游、赠酬、干谒诗有44首之多。

⑤据杨恩成统计,杜甫安史之乱后作品数量应有1175首(包括避难与陷贼时期24首;秦州同谷时期117首;云安与夔州时期401首;湖湘三年158首)。杨恩成:《唐诗说稿》,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73-244页。在此因论述角度安排,不按时间顺序讨论。

⑥引自《四部丛刊》影明嘉靖本《元氏长庆集》第五十六卷。

⑦叶嘉莹:《秋兴八首集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⑧谨举一例,如:同为绝世天才——李白的家世几乎已无从考证,且极有可能混有外族血统,所以,李白的诗风从最初酝酿之时,便与杜甫不同。从他所写的诗句中也正好反映了这一点——诗中主人公多有神话中人,大多都不是他自己,更非广大的社会群体与现实。

⑨(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9页。

责任编辑 陈宁

作者:沈文凡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30012。

猜你喜欢
杜甫诗歌生命
诗歌不除外
登高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绝句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