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萍,张亦军,胡华丽
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策略
孟莉萍,张亦军,胡华丽
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护理
脑卒中是老年人群的常见多发疾病,急性发作后高达86.5%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1],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采取科学的康复措施以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不尽理想[2]。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相关因素,并据此施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2)均度过急性期,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但神志均清楚,检查合作;(3)首次发病;(4)具有齐全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排除标准:(1)其他原因所致的肢体功能障碍;(2)合并严重的心、肝及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
1.2 一般资料 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浙江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 637例(对照组),男396例,女241例;年龄45~73岁,平均(63.2±8.5)岁;其中脑缺血患者432例,脑出血患者205例。回顾性分析对照组患者及其护理工作,归纳总结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相关因素,依据这些影响因素,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优化,并于2012年1月将优化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
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另于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浙江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02例(观察组),男461例,女261例;年龄43~75岁,平均(62.8±9.2)岁;脑缺血患者513例,脑出血患者189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观察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有可比性。
1.3 影响因素
1.3.1 患者因素 (1)角色不适应,态度消极:脑卒中突然发生,患者往往难以接受,约50%以上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抑郁、焦虑、恐惧、悲观,甚至自暴自弃放弃康复训练措施,错失肢体功能康复的良好时机;(2)未能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主要在于患者出院前未能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出院后多缺乏有效的康复指导,因而在不规范的康复训练模式下,康复的效果势必事倍功半;(3)未能坚持持之以恒的康复训练:由于康复训练短期内未见明显改善,患者往往丧失规律康复训练的信心,未能坚持系统、长期的康复训练而功亏一篑。
1.3.2 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1)家庭支持薄弱:由于经济因素、子女工作繁忙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的家庭支持力度有限,由此影响了稳定期患者康复效果(;2)社会支持低下或缺失:患者罹患疾病后,多无法继续从事原工作,不仅经济收入降低甚至中断,社会保障更显得过于薄弱。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目前尚未深入到患者家庭,导致患者回归社区后缺乏足够的康复指导。
1.3.3 护理因素 (1)未能指导患者和/或家属掌握必要的康复训练技巧:部分护士缺乏足够的责任心,患者住院期间只是给予单纯的护理及康复措施,并未指导患者和/或家属掌握必要的康复训练技巧;(2)康复训练措施不到位:由于陈旧康复知识体系的影响,部分患者未能在早期得到康复训练,因而错失了康复的最佳时机。部分患者虽然接受了康复锻炼,但康复护理的效果大打折扣,未能达到预期的康复训练的效果。
1.4 干预措施 观察组在脑卒中常规康复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针对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相关因素融入具有干预性的护理措施。
1.4.1 康复指导 住院期间,由康复治疗师、护士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并培训患者及其家属,发放《脑卒中实用康复锻炼图解》及《脑卒中照顾者健康教育手册》,确保患者及其主要照护家属掌握基本、必要的康复训练手法;形成康复治疗师、护士-患者-家属三位一体的康复训练模式。出院后,由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康复锻炼措施,不至于患者出院后中断康复训练。
1.4.2 肢体护理要点 邀请康复科对护士进行多元化培训,以考核的形式确保每一个护士都掌握肢体康复护理的要点。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按照翻身→坐→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的顺序依次进行,在此过程中注意保持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多为患者做肢体、关节、肌肉等部位的按摩训练和感觉刺激,防止患肢挛缩和关节脱位变形;患者患肢一旦出现主动运动,应尽早开始自助运动训练;当患者肌力达3级以上时,应以主动锻炼为主,包括床上翻身、坐位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当患者具有坐位平衡适应能力后再进行站立训练,可采用站立床训练或人工站立训练,当站立平衡良好能完成重心移动时,可进行步行训练。
1.4.3 心理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耐心的和患者进行沟通,仔细观察、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识别患者是否存在忧郁、恐惧、绝望等负性心理情绪。针对患者存在的负性心理情绪施以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如对于性情烦躁的患者,鼓励患者宣泄消极的情绪,或通过其他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消除其心理压力和急躁情绪;对缺乏信心的患者,帮助患者面对现实,可为其讲授既往真实康复患者的实例;对于抑郁患者,应适当延长心理疏导的力度,耐心开导,使患者感受到真切的关心。通过心理护理,以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康复训练。
1.4.4 争取患者家庭社会系统的支持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同时,积极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在经济、精神、生活等方面尽可能的为患者提供充分的家庭、社会支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从而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爱护,增强其对抗疾病的信心,为患者的康复营造正向的治疗氛围。
1.4.5 出院随访 科室设立脑卒中出院患者随访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或副护士长担任组长,由5~10名护士或主管护师组成。随访小组对出院患者制定家庭随访计划,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QQ或微信等方式为患者随时提供帮助;每月到患者家庭进行现场督导,了解患者康复训练情况及进展,纠正错误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制定下一步的康复训练方案。
1.5 评价指标 (1)肢体功能。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4]评定,其中上肢运动功能满分66分,下肢部分满分34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采用巴塞尔指数量表(BI评分)[5]评定,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3)患者满意度。采用本院护理部质控组设计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于患者出院前行护理满意度评价。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FMA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FMA评分为(48.32±7.50)分,治疗6个月后为(85.51±9.65)分;对照组分别为(49.10±8.20)及(64.60±10.02)分;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0.69,>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18.30、11.09,均<0.01),且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i=4.65,<0.05)
2.2 BI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BI评分为(28.11±7.59)分,治疗6个月后为(69.52±11.33)分;对 照 组 分 别 为(27.62±6.80)及(54.79±8.30)分;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0.26,>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16.57、10.05,均<0.01),且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i=4.34,<0.05)
2.3 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满意度为72% ~100%,平均(89.07±2.75)%;观察组满意度为86%~100%,平均(97.93±1.3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i=4.78,<0.05)。
临床研究表明[6],脑卒中患者的脑功能损伤的恢复主要是在发病后 3个月内。目前研究[7]认为,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脑卒中急性发作48 h后即可开始进行康复治疗,包括针灸、肢体功能功能锻炼等,对患者顺利康复和减少后遗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既往脑卒中急性期后多遗留程度不一的肢体功能障碍,分析其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基于此本文首先选取一定样本量且有随访资料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以归纳总结其主要原因,如患者角色不适应、存在不良心理情绪、未能持之以恒、家庭社会支持系统薄弱、以及部分医源性因素,这些因素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普遍存在,但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上述因素,本研究从护理流程、患者-家庭-社会系统、出院后随访等层面进行了优化改善,并运用于后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康复指导,将患者纳入康复治疗的保障体系,籍此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家庭社会系统支持力度;通过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护士的康复护理技能,将新近且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纳入康复护理措施之中;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人生,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康复训练;通过定期、有效的家庭随访,不仅有助于纠正不良的康复训练方法,对患者持之以恒的坚持康复训练也是一种督导。结果表明,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FMA评分、BI评分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0.05)。这与类似文献[8]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参考文献:
[1]宁文帅,于凤伟,杨洋,等.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490-1492.
[2] 马国良.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631-4632.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4] 韩德雄,庄礼兴,张莺,等.用Fugl-Meyer量表评价靳三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的疗效[J].针刺研究,2011,36(3):209-214.
[5] 闵瑜,吴媛媛,燕铁斌,等.改良Barthel指数(简体中文版)量表评定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度和信度研究 [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3): 185-188.
[6]黄红红,王凌星,张泉香,等.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亚急性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11):838-841.
[7] 万学文,赵树华,薛钧来,等.早期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9): 2175-2176.
[8]徐扬,胡桂芳,周平,等.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6):10-12.
10.3969/j.issn.1671-0800.2016.01.065
R473.5
B
1671-0800(2016)01-0121-02
2015-10-13(本文编辑:钟美春)
310013杭州,浙江医院
孟莉萍,Email:hzmengli 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