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兰亭
(那曲地区草原站,西藏 那曲 852000)
那曲地区草原毛虫防治对策
韦兰亭
(那曲地区草原站,西藏 那曲 852000)
随着近几年新疆那曲地区草原毛虫的危害进一步蔓延,分析该地区草原毛虫的危害和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法,为今后那曲地区草原毛虫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草原毛虫;危害;防治对策
草原毛虫,别名红头黑毛虫、草原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新疆那曲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虫害使得草地生态遭到破坏,草地生产力呈下降趋势,草畜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制约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防治毛虫,从根本上控制草原毛虫的扩散、迁移速度,对抑制草地的危害和破坏,恢复及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1 草原毛虫对牧草的危害
草原毛虫喜食小蒿草、矮蒿草、藏嵩草、垂穗披碱草、早熟禾和青藏苔草等优良牧草。正是这种取食行为使得优良牧草逐年减少,同时毒杂草逐渐增多,侵害草地,使草地退化。尤其是牧草刚刚萌发,幼虫就开始取食,爬到草尖,从茎和嫩叶顶端向下咬食,这种取食习惯严重破坏了牧草的生机,抑制了牧草的正常发育,危害极大。草原毛虫幼虫期是取食牧草的危害阶段,且在牧草生长旺盛季节,幼虫正值暴食期,每年5月中旬至7月中旬危害最为严重,能够将当年生长的青绿牧草一扫而光。资料显示,每百头毛虫日食鲜草约2 g[1],极大地影响了当年单位面积的载畜量。在危害严重的草地上,牧草一两年内不易恢复。
那曲地区草原毛虫主要发生在聂荣县、那曲县、嘉黎县、班戈县。1999年,仅聂荣县发生虫灾面积达13.33万hm2;2007年,全地区虫灾面积达11.73万hm2;2008年,全地区虫灾面积达10.67万hm2,草原毛虫对牧草危害极大,灾害严重时1 m2达700~1 000头[2],大片的草场被草原毛虫吞噬精光。
草原毛虫的大面积爆发,给那曲地区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危害,已成为那曲地区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1.2 草原毛虫对牲畜的影响
经调查,在草原毛虫发生的草地上,牲畜采食牧草时,毛虫将刺激牲畜口腔黏膜及母畜奶头,导致牲畜口腔及奶头轻则发炎、红肿,重则形成脓疮、溃疡,严重影响其采食、抓膘、配种工作。
1.3 草原毛虫对人类的危害
草原毛虫对人类也有一定的危害。牧民群众在拣虫、抓茧时,因防护工作不到位,会引起皮肤发痒、红肿等症状。如果不慎接触到眼睛,不及时治理,则有可能出现失明。
2.1 草原毛虫控制较难
草原毛虫可以通过爬行进行传播,一般爬行不会超过2~3 km。但幼虫在活动中掉入河水,顺流而下;或大雨造成的地表径流把毛虫冲走,由3~5头结成小团,顺流而下,通过途中遇到阻拦进行传播,导致草原毛虫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
2.2 防治面积受限
由于那曲地区技术人员和技术设备匮乏等原因,使毛虫防治的面积受限,为第2年再度爆发成灾留下了隐患。
2.3 预测预报机构不健全
各县、乡(镇)没有相关的草原虫害预测预报机构,加之资金缺乏,虫害测报体系及设备滞后,预测预报技术手段落后,交通、通讯工具短缺,严重影响了那曲地区草原毛虫预测预报工作的有序开展。
2.4 农牧民观念落后
那曲地区牧民群众对草原毛虫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不足,部分群众不“杀生”的传统思想观念严重,极大地影响了草原毛虫的防治工作。
草原毛虫化学防治,以3龄盛期最为适宜,因各地发生情况不同,一般在5月下旬进行灭虫准备工作,6月初开始进行灭虫。主要有以下几种防治方法。
3.1 化学防治
3.1.1 敌百虫喷雾防治。①用90%敌百虫300~1 000倍液进行人工喷雾(水温控制在40~50℃效果最佳);②用90%敌百虫0.1 kg/667 m2,667 m2液量250 mL(约为40%的浓度)进行地面超低容量的喷雾防治,防治效果在85%~93%;③用浓度为6%的敌百虫粉剂,按照1.5 kg/667 m2的剂量喷粉,防治效果在90%左右。
3.1.2 氯氰菊酯喷雾防治。通过利用氯氰菊酯乳油在那曲地区进行片区试验治理,结果表明4.5%氯氰菊酯乳油治理高原毛虫防治效果较为理想,防治效果平均达到85%以上。
3.2 微生物杀虫剂防治
我国研究应用的为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属DNA病毒。利用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草原毛虫的标准为虫口密度为每平方米30头/m2,667 m2剂量50~60 g,兑水10 kg,调成悬液进行喷雾。其防治时间为7月中旬-8月上旬,以8:00-11:00、15:00-18:00为好,晴天、阴天、微雨天均可以。要注意防止暴晒,在高海拔地区要加光保护剂,以果绿或品绿为好,保护率在30%以上,菊酯类农药对其有增效作用,一般可增效25%以上。
3.3 物理防治
每年7-8月在草原毛虫还未羽化之前,组织牧民群众捡拾位于石头、牛粪及草根下的虫茧,进行集中掩埋或焚烧。这一举措对减少毛虫发生率,降低毛虫危害有明显效果。
3.4 生物防治
草原毛虫的天敌主要有寄生蝇、寄生蜂、鸟类等。寄生蝇和寄生蜂均寄生于毛虫幼虫体内,使其不能化蛹或羽化。大杜鹃、有角百灵、小云雀等在觅食时期,大量捕食毛虫,对抑制草原毛虫具有一定作用[3]。通过积极推广天敌灭虫,放养草原鸡、保护鸟类等技术,不断加快那曲地区草原虫害防治技术的创新步伐。
3.5 完善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
多渠道筹措防治经费,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预测预报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测报手段,以满足虫害防治工作需要。
3.6 加强虫害防治科技培训,加大宣传力度
重点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对农牧民进行实地培训;同时,加大力度宣传草原毛虫对草地的严重危害,确保虫害防治效果。
截至目前,那曲地区草原毛虫危害的发生机制机理研究较少。因此,未来深入研究虫害发生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加强草原毛虫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不断加大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农牧民草原毛虫虫害防治技能培训,加强对草原生物灾害发生的现状、造成的危害、防治的重要性等进行宣传,才能为那曲地区虫害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以此提高草原毛虫的综合防治能力,进而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1]尼玛卓玛.草原毛虫的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7):48.
[2]魏学红.西藏草原毛虫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草原与草坪,2004(2):56-57.
[3]魏学红,臧建成,马少军,等.西藏那曲地区草原毛虫发生为害情况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J].中国植保导刊,2009(11):27-28.
S812.6
B
1674-7909(2016)3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