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昌斌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精准扶贫视角下湘西州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
向昌斌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发展农业生产是精准扶贫的一条根本途径,发展生产脱贫工程在湘西州精准脱贫战略中居于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本文从教育培训机构、政府统筹保障、农业农村工作3个层面,深入分析湘西州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湘西州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与传统农民相比,其优势和特征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2015年,湘西州农村人口为155万人,全州共有新型职业农民4 70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1 900人,专业技能与社会服务型2 800人,新型职业农民占比仅0.3%。总的来看,湘西州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规模很小,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以猕猴桃产业为例,全州猕猴桃种植规模已达1.33万hm2,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00人,经过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1 000人,绝大部分种植农户不懂技术,管理粗放,产量仅在100 kg/667 m2左右,浪费现象严重,经济效益低下。
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和农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关键依靠农业产业的发展。湘西州发展生产脱贫工程提出,到2020年,全州建成26.67万hm2以上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包括柑橘、猕猴桃、茶叶、烟叶轮作、油茶、百合轮作、中药材、杜仲、商品蔬菜、湘西黄牛和湘西黑猪等特色产业,实现特色产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通过发展生产带动50万人脱贫。实施发展生产脱贫工程,需要加大农民基本技能和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实施能人带动工程,大力培养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农业合作社领头人,提高农民素质和劳动技能。州委州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州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 000人以上,实现就业率在90%以上。
3.1 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载体不强
3.1.1 基础条件薄弱。湘西州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27所,技工类学校2所。其中,开办涉农专业的高中职学校3所,专业5个。总的来看,湘西州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教学场地、实训基地、师资力量等基础条件薄弱,能力有限,难以开展大规模、高标准的教育培训。
3.1.2 办学专业和农业产业没有形成有效对接。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结构与地方农业产业结构不相匹配,专业门类不齐,专业方向不强,专业特色不明,“需要的东西没处学,学了的东西没处用”成为当前农业类专业办学面临的尴尬。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为全州唯一一所全日制高职院校,该校仅开办畜牧兽医和园林技术2个涉农专业,特色农作物种植、药材种植、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及农业经营与管理等具有迫切市场需求的专业缺失,也没有针对个别重点、特色农业品种或门类延伸出具体的专业方向,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办学成效不明显。该校涉农专业2015年招生95人,2016年招生149人,招生形势与产业发展态势明显不符。
3.1.3 培养方式落后。教学实践性不强,职业院校还没有真正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上组织、经费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仍以教室课堂为主,“田野”课堂较少,学生和学员接受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多,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教学针对性不强,学校没有根据培养对象的具体情况、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方向采取差别化的培养措施,一个专业一体教学,一期培训一种知识,使学生和学员难以获得所需、所宜的知识和能力,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1]。
3.2 政府统筹和保障力度欠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不畅
3.2.1 制度体系不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认定制度、扶持制度没有建立,在新型职业农民怎么培养、怎么认定、如何通过政策扶持助其走上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之路等方面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规定,使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和作用发挥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3.2.2 统筹力度不够。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缺乏系统性规划和指导,统筹协调力度不够,培训资源分散掌握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手中,条块分割、各自为阵,培训对象缺乏统一组织,培训内容缺乏科学设置,培训过程缺乏有效管理,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3.2.3 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特派员队伍不够壮大,覆盖面低,享受到政府科技特派服务的农村和农民数量不多。乡镇“七站八所”空虚化,人员不足,技术力量不强,有的形同虚设,使农技推广失去了最前端的“桥头堡”和“滴灌器”,不利于农技推广向农村渗透和扩散。
3.3 缺乏产业带动和有效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动力不足
3.3.1 农业缺少吸引力。湘西州山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方式落后,产业化程度低,效益低下,依靠传统脱贫致富存在较大困难,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都选择了较为快捷的外出务工脱贫途径,致使空心村大量出现,农村土地大量荒芜,留守人群多为老弱妇孺,不具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条件,导致新型职业农民来源缺乏。
3.3.2 农村缺少组织力。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意识及对本村产业发展的有效规划和组织,更谈不上有计划地组织本村农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4.1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4.1.1 加大职教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职业教育投入在教育总投入的占比按每年5%的幅度提升,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专项投入,帮助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强化基础能力。
4.1.2 对接产业体系,完善专业体系。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建设,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与地方农业产业体系相对应的专业体系,在有条件的高校推进农业类重点特色专业群建设,协调推进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无公害化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及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建设,有针对性地拓展专业分支或方向,跳出学校办教育,融入“三农”办教育,让职业教育更接地气、更贴实际、更合潮流,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
4.1.3 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实践性教学,深化“校村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田野式教学”和“车间式教学”,让学生和学员在实践中获取更多实用知识和实干能力。加强个性化教学,充分了解学生和学员现实情况、个人需求、学习意愿,因人而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差别化教学,让每个培养对象学为所需、学有所用[2]。
4.2 加大政府统筹和保障力度,构建规范有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体系
4.2.1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农时农事、围绕产业发展,坚持实行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专业服务型按岗位的分类培训,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动态,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制度,按照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生产力等因素,科学制订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明确承办机构和相关责任,探索建立初、中、高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育成认定体系。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制度,制定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的政策措施,将扶持优惠政策细化落实到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使新型职业农民种地务农不吃亏、得实惠、有奔头[3]。
4.2.2 加强政府统筹,优化培养机制。加快推进湘西现代职教集团建设,按照政府统筹、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整合全州职教资源,实现全州职业院校招生就业、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优化和办学效益最大化。同时,在政府统筹下,统一整合培训经费,统一组织培训生源,统一组织培训教学,形成全州“一盘棋”,提高培训工作效率。
4.2.3 加强农技推广,健全服务体系。加强乡镇“七站八所”建设,通过实行“七站八所”人员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输送、定向就业机制,充实基层农业科技力量,改进农技推广和服务方式,让农业科技更好地在农村土地上落地生根。
4.3 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增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成长的原动力
4.3.1 发展现代农业,激发事农热情。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搞好产业规划和项目建设,绘制产业发展蓝图,彰显产业发展前景,让种地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一项有奔头的事业,把更多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的土地上,吸引农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鼓励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的“农二代”成为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
4.3.2 发挥基层力量,搞好培训组织。村基层组织要积极作为,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和重点工作来抓,在对全村产业情况和从业人员全面开展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主动加强与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根据产业门类和项目,有计划地分期分批组织人员参加相关专业教育培训,不断壮大本村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1]吴易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6(1):40-43.
[2]唐智彬.论农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J].职教通讯,2015(13):30-35.
[3]盛子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实需求与发展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0):81-85.
G725
A
1674-7909(2016)35-95-2
向昌斌(1972-),男,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