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共有295个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获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
每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都会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也被看成是科技和经济领域的一个风向标。与往年相比,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有哪些成果脱颖而出?获奖项目呈现出哪些新亮点?
国家科学技术奖代表着我国科技界的至高荣誉,此次奖励大会或许可以用一些数字来解析。
295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95项成果,较2014年减少了23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家科技奖励工作以“提高质量、减少数量、优化结构、规范程序”为重点。
7 本次授予来自瑞典、日本、俄罗斯、美国、意大利和荷兰的7名外籍科技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鲁比亚曾在198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54.3 2015年度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54.3岁,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7.6岁。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潘建伟年仅45岁,刷新了2006年支志明49岁获该奖的纪录。此外,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都是39岁,科技进步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为38岁。
21% 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受理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总数进一步减少,较2011年减少21%。进步奖减少近100项,减幅近35%。
2013/2014 为加强科技成果沉淀,引导科技人员潜心研究,今年规定2013年、2014年获奖项目的前三完成人,不能作为前三完成人推荐2015年度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同时继续规定每人每年只允许作为1个项目的完成人,以免出现“拼凑报奖”、“搭车报奖”。
与以往不同,针对社会反映的“经济效益虚高”、“应用情况不实”等可能存在的问题,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首次组织开展了对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应用情况真实性的核查试点。从初评通过为特等奖、一等奖的项目中随机抽选项目,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核查。
从获奖的情况看,一批“见金见银”的项目被新机制抽选出来,而且有望形成世界级的影响力。
量子通信有望在10年至15年之后成为继电子和光电子之后的新一代通信技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及其团队,在广域量子通信和光学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为我国在新兴的量子信息产业抢占先机、成为领跑者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于今年6月前发射,这有望使中国先于欧美拥有量子通信覆盖全球的能力。
由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旗下中节能晶和照明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也有望突破外国技术的长期封锁。
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存在3条LED技术路线,分别是蓝宝石衬底、碳化硅衬底和硅衬底LED技术路线。其中,前两条技术路线分别是以日本和美国为主发展起来的。蓝宝石衬底技术的三位主要发明人获得了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碳化硅衬底LED技术的发明人获得了2003年美国总统技术发明奖。
此次硅衬底LED项目脱颖而出,成为2015年度唯一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国家层面对该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高度肯定。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硅衬底LED产业化,近3年直接经济效益11亿元,产品成功应用于路灯、手电、矿灯、彩屏、家电数码等领域,用户分布于中、日、美、韩等国家。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项目组自主研制了57类126个品种激光焊接、切割系列装备,并实现了产业化。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项目,首创了最不利设计地震动及双规准设计谱等理论和方法,以及全概率、多目标的设防理论与技术,攻克了世界性难题。
另一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找油气禁区,指导发现了三个地质储量10亿吨级大油区和一个3.5万亿立方米大气区,建成了“西部大庆”。
来自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在基础研究、重大原始性创新研究领域,高校继续领跑。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干涉度量学”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国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3项,占授奖项目总数的81%,高校自然科学奖获奖比例比2014年提高22.3个百分点。南昌大学江风益团队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全国高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1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64%。
在技术创新领域,高校也在发力。全国高校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108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141项的76.6%,比2014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为59项,包含一等奖1项、创新团队奖3项、二等奖55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41.8%,比2014年提高4.8个百分点。
另外,全国共有17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专用项目23项,占授奖总数的39%。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高校在全国授奖项目中继续保持高比例,说明高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提升,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周静表示,尤其是高校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充分体现了高校的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性创新研究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周静介绍,在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过程中,数学、生物、基础医学、力学、工程技术基础研究5个评审组的授奖项目,全部被高校包揽。自然科学奖的授奖项目一般都是潜心凝练10年以上,很多项目都“落地有声”,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这不仅说明这些研究本身具有前瞻性,而且还很接学科发展的“地气”,高校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中确实起到了引领作用。
被称为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奖金500万元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时隔11年后再次空缺。该奖上次空缺是在2004年。截至2015年,共有25位科学家获该奖,其中包括袁隆平等公众耳熟能详的科学家。
“对此我们只能表示遗憾。”据负责评审具体事宜的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介绍,“我们是严格按照评选程序来的。”
与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制不同,国家最高科技奖采取的是推荐制,有推荐资格的单位和个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经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的其他单位和科学技术专家。
据该负责人介绍,有资格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机构和专家共有130多个。通过上述渠道推荐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候选人共有9名,第一轮评审从中选出3名候选人;在第二轮评审中,3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均未过半,其中有的就差“一两票”。
“国家科技奖一直遵守‘宁缺毋滥的原则,最高科技奖更是如此,不能降格以求。”该负责人介绍,评审委员会的专家经过讨论,达成共识:这3位候选人虽然都很优秀,但距离最高奖还有一定差距。
一位参与评审的专家表示,今后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可能会成为常态。
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为何未能获评国家最高科技奖?
1969年1月,屠呦呦以组长身份加入青蒿素的研究工作,1971年10月4日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此后的时间里,她还参加了青蒿素的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充分证明了抗疟疾的有效性。
其实,早在2011年,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就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当年9月,美国拉斯克基金会把当年的临床研究奖颁发给屠呦呦,以表彰她在青蒿素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拉斯克奖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屠呦呦是该奖设立65年来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在2011年的颁奖典礼上,斯坦福大学教授露西·夏皮罗这样评价屠呦呦: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被国际同行誉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她荣获拉斯克奖后,不仅蜚声国际,在国内也引发广泛关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致贺信:屠呦呦研究员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充分说明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展示了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体现了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振奋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精神。
但遗憾的是,在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屠呦呦。
国家科技奖的评审都有严格的流程和时间节点。其评审工作流程为:推荐→形式审查受理(奖励办)→初评(通用项目从4万多名评审专家中随机遴选专家网络评审或审读、评审组会议初评)→评审(各评审委员会)→审定(奖励委员会)→审核(科技部)→审批(国务院)→颁奖(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推荐工作自2014年11月初开始,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15日。经公示、网络初评和会议初评,初评结果于2015年6月公布。
“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为保护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她获得诺奖也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但是最高科技奖有自己的法定程序——如果没有人推荐她,我们也没有办法。”上述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表示。(本刊综合)